APP下载

李晓文: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2015-08-05小单

现代家长 2015年6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竞争家长

小单

【李晓文简介】

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发展与教育,特别就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研究。著有《青少年发展研究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研究》等,主持的课题《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发展机制研究》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李晓文博士是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学家,20多年来致力于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形成机制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的研究,提出了1~9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年级特征、变化趋势和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规律,从文化心理学视角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着眼于研究儿童潜能开发和文化引导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看清当下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博士,您长期研究青少年成长问题,能概括一下我国当下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吗?

李晓文(以下简称李):谈教育,首先要谈情境。教育问题不能脱离当下的情境来谈,因为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特定的任务,有一些教育问题脱离了情境就不知道该怎么定位,甚至根本看不见问题。我认为,我国当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情境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独生子女问题;第二,社会竞争;第三,文化转型。

记:那我们一个一个来谈。首先,您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不好吗?

李: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有力举措,我当然支持。但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必然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靠政策是很难改变的,像我这样的研究者,还有广大教师、家长必须有所作为,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意识地对独生子女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对已经出现苗头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

记:独生子女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李:宏观上说,可能会出现生态断裂。

记:何谓“生态断裂”?

李:生态断裂是一个养育文化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长辈不需要烦恼的事情,到了当代我们要烦恼。过去多子女时代,兄弟姐妹在一起成长,比如人际交往、学习进步,都是自然发展的。孩子们在一起玩,相互陪伴,尽管有时会吵架、打架,完了还在一起玩,说明孩子们自己解决了许多问题,学会了忍让、协商、妥协、遵守游戏规则。孩子们要玩到一块儿,就得讲规则,不讲规则没人和你玩,所以游戏规则就建立起来了。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大的带小的,小的向大的学习,很多东西不需要父母教,孩子自然就会了。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不仅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而且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会更加焦虑,这种焦虑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变成了不正常的成长方式。这种生活状态不是正常生活应该有的,然而它真实地出现了,进一步加重了养育文化的生态断裂。

记:积极的一面是,独生子女独享家里的资源,成长效率更高,各方面表现很优秀。

李:对,两极分化。据我观察,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并不是家家都存在问题,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好的种子能更快地吸收养分,而差的种子不善于吸收养分,结果越来越差。但我认为孩子的差异不是智商高低不同,是教育出现了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变数更大,值得家长们深思。

记:教育情境第二个因素是社会竞争。恐怕,社会竞争不止是孩子要面对,家长承担的压力也很大。

李:没错,大人小孩都在“社会竞争”这座大山下喘息。不可否认,我们处在一个鼓励竞争、不得不竞争的时代。竞争本身不是坏事,没有竞争,社会就不会发展,但是当竞争无处不在,而且走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孩子有学习压力,本身不是问题,没有压力不可能好好学习,但是走到急功近利就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就算考进了北大、清华,问题迟早会出现。孩子要想健康地发展,一定要喜欢学习,喜欢挑战,尤其是喜欢智慧挑战,才能永远不断地自己去学习。

记:现在有一种说法,叫淡化学习成绩,淡化成绩竞争。这种说法对吗?

李:大错特错!在竞争的情境中回避竞争是一种幻觉,必然在现实这面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还可能给孩子造成惧怕竞争的心理障碍。

记:最后,我们来谈谈文化转型。请问,文化转型是什么意思,跟社会转型有关吗?

李:是的,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在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教育观念汹涌而至,很容易误导家长。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教育标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儿童为中心”,等等,听上去蛮有道理,其实非常表面化,片面地认同肯定会犯错误。为什么教育要有研究者?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父母自然地用母爱、父爱去爱孩子,守护其成长,不会犯错误;如果盲目地接受错误的广告式理念,肯定会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所谓的“现代教育模式”不懂还好一点,半懂不懂反而会犯错,因为半懂不懂容易焦虑。

记: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化,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许多事情变得虚拟起来。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李:信息化是时代的进步,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信息化的弊端同样显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一位法国哲学家写一个教育蓝本,关于复杂思维与未来教育的。他提出,学校的生活必须是诗意的生活,只有营造充满想象的学校生活,孩子才能是一个健康的人。在信息化时代,要让孩子用信息化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和创造性地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把网络用好了,孩子会变得聪明,变得比老师、家长都聪明,但是如果不注意,问题就来了,我们不能等到问题成堆了再去纠正,那已经非常艰难了。

孩子都是“早产儿”

记:在独生子女问题、社会竞争和文化转型三个主要因素构成的教育情境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盲目,甚至出现越关注教育对孩子的伤害越大的奇怪现象。您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李: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同的,一定会出现差异。其次,每个孩子一定有本能的需要,家长要善于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适时适当地给予帮助。

记:孩子都会有哪些本能需要?

李:大致来说,孩子有三种本能需要:自尊需要、自主需要和探究需要。这三个本能需要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不例外。研究证实,新生儿有探究反射,说明他有探究需要。为什么有的孩子厌学?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尊需要和自主需要。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太着急,总是督促孩子、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意识不受压抑而与家长对抗,代价是抵制自己的探究需要。家长要从孩子的这三个本能需要入手,把孩子的需要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前苏联伟大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这种教育方法称为“搭支架”,强调孩子是有主动性的,家长和老师不要机械灌输。

记:孩子很小的时候即便有这些本能需要,但能力肯定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引导。

李:对。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的成长很特殊,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早产儿。人当然是动物的一种,但是跟其他动物相比,人要多长时间才学会走路?要多长时间才能自己吃饭、自己走出家门、自己独立生活?比其他动物要晚很多,所以,人是早产儿,出生的时候很弱小,需要家长不间断地陪伴和照顾。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当孩子长大成人了,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同样离不开帮助,比如我郁闷的时候就想找好朋友聊聊天,排解一下负面情绪。孩子有本能需要,仅仅是成长的倾向,不是他已经具备了自尊的能力、自主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能力是在与家长、老师、同伴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具备的。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引导,但是引导又不能太露痕迹。中国有好多古话,“润物细无声”“引而不发”“大道无形”“大音希声”,都是了不起的智慧。聪明的父母亲是引而不发,教育孩子又不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教育,这就是理想的家庭教育。另外,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催化,人不是塑造出来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在心理学上称为“主体的可能性”,催化就是激发其内在的可能性。总之,孩子的需要是成长的内在动力,家长要用足这些需要。

顺势引导是要领

记:您刚才讲到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是亲子沟通吗?

李:不,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想学弹钢琴”或“爸爸我想让你带我去公园”时,这种要求是发展的声音,这样的交流是显性的亲子沟通。心理学研究认为,除了意识以外,人还有潜意识,孩子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发展需要,而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家长应该能感觉到孩子的某种倾向,然后解读出孩子成长的声音。解读的角度是什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体需要以及生理发展的驱动力。

记:您讲得太专业了,能举例说明吗?

李:好的,我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考试作弊,从这一现象中能解读出什么呢?能解读出孩子想让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他懂得了考试成绩很重要,是学校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许多家长反映,到了小学四年级,孩子喜欢在家里打电话,一会儿跟这个同学打,一会儿跟那个同学打,好像他很忙的样子。其实,孩子是在告诉你,他长大了,他要跟同学说一些事,而不是跟你说,他觉得你听不懂。孩子再长大一点,初二的男孩子不愿意跟妈妈一起出家门,让很多妈妈很困惑。其实,这个年龄的男孩子认为,再和妈妈牵手没面子透了。到了高中,孩子又愿意陪妈妈散步了,这个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他成熟了……这些都是成长的声音,孩子自己不会用语言告诉你,你看到孩子的行为就能揣摩出他的潜意识在想什么。

记:察觉到孩子有哪方面的需要,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李:顺势引导,就是要顺着孩子的发展势头进行引导。这是家庭教育的要领,也是中国智慧的精髓。你看太极拳,都是顺势发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就是掌握了这个要领。孩子是成长主体,他内部有正面的驱动力,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的发展势头催化他,既不要束缚制约,也不要揠苗助长。

记: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家长该怎么做?

李: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表明他需要帮助,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契机。有位父亲问我,他发现青春期的儿子在网上看黄色小说,很愤怒,但不知道如何与儿子沟通。我问这位父亲,你喜欢看球赛吗?你炒股票吗?你是武器迷吗?你关注世界大事吗?这些都是男人感兴趣的事,你的儿子也可能感兴趣,所以你懂什么就跟孩子聊什么,陪他一起看球,一起分析股票行情,争论哪种武器最厉害,一起为空难祈祷,一起关注乌克兰局势。当然,如果你喜欢文学最好,跟儿子聊一聊小说,和儿子交流人生价值和人性的美丑,可以直接帮助他成长。儿子对淫秽的东西感兴趣只是告诉你,他成熟了,他要成为男子汉。那就帮他成为男子汉吧,把他的视野打开,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的兴趣被转移了,哪有工夫去看黄色小说?把他视野打开了,眼光拔高了,他怎么会看低级的东西?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妈妈问我,她的儿子天天对外婆外公很凶,该怎么办?孩子当时4岁,正值语言模仿期,听到凶巴巴的语言就会模仿。我给那个妈妈出主意,给孩子找点儿歌,陪他一起唱,买几本故事书,陪他一起读,让孩子模仿里面的话,让他模仿的需要得到满足,让他模仿到优美的语言。这便是顺势引导,催化发展,而一味教训、打压不管用,很可能伤害孩子的模仿欲望,阻碍他的成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竞争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感谢竞争
家长请吃药Ⅱ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