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人”定义的时代变迁

2015-08-04三月

人民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理好人雷锋

三月

好人,一个最朴实无华的百姓用语,用来评价一个人却分量不轻。做一回好人不难,一辈子做好人却不易。随着时代的变迁,“好人”的内涵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那个烽烟滚滚唱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回顾那个时代的英模好人依然有指引意义。社会的车轮前进至今,今天的好人又该独具怎样的风采?

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评价白求恩的一生,定义了那个年代的“好人”;40年代,毛泽东亲致悼词高度赞扬了张思德的义举,“为人民服务”也成为那个时代“好人”的考量标准。60年代初,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俨然成为那个年代的“好人”典范,周总理给雷锋的题词“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成为雷锋精神的最好阐释;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对“好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不仅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还要“五讲、四美、三热爱”……

“好人”本来就是一个集聚了民间烟火气息的词语,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好人”这样的道德模范被行政命令架空,自上而下的运动式宣教也略显教条,不那么亲民随和。道德模范一旦被披上政治的外衣,似乎马上变得神圣高远,遥不可及。受表彰者也大多集中在干部、警察、军人等体制内人士,鲜有草根阶层荣膺此荣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各职业阶层的丰富和细化,“好人”形象逐渐立体生动起来,“好人”的范围也史无前例地扩大。矿工、环卫工、车夫、羊倌这些最底层的社会民众常常上榜,以至走上官方活动的领奖台。

他们所做的“好事”也各具特色。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固然不少,替父还债、照顾亲人、支教助学等平凡的好事却更加常见。他们的身上并未笼罩神一样的光环,他们的思想境界似乎也谈不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他们的爱心感人指数,却依然高到爆棚。相对于过去,如今这些“好人”的形象或许少了些“高大全”的“英雄气”,反而更接地气、更真实,就像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大院里的兄弟姐妹,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未经粉饰的质朴。时代在进步,随着民主意识和多元文化的融入,社会的包容度更高,氛围更加轻松自由。

然而,“好人”并非“完人”,他们也有缺点,如今的价值评判宽松了很多,能够容许他们偶犯错误。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清溪村村民张文理,曾因盗伐林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面对载有5人的货车翻入水库,张文理挺身救人,使2名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因此被评为“中国好人”,支持他的网友称赞他“浪子回头金不换”。

按张文理的话说,“像我这样有过‘污点’的人还能被评为道德榜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网友们普遍表示,尽管这位农民过去曾犯过错,但他悔过自新、危难间敢于挺身而出的事迹却真实感人,是新时代的雷锋。

“好人”不是“孔圣人”。“好人”也有血有肉,个性十足。北京双闪志愿者爱心车队总队长顾先远,喜欢扮酷,爱好音乐,是KTV里的“麦霸”,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暴雨成灾的夜晚不眠不休,带领团队接回被困者。他有两面,危急时刻尽显侠义肝胆,平淡生活中就是一悠哉时尚青年。

时至今日,中国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已趋于多元化,道德模范的形象也不再是单一的、神话的。雷锋仍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仁爱互助的精神内核未曾改变,但雷锋精神的定义正在与时俱进,“好人”的概念也越来越宽泛。

猜你喜欢

文理好人雷锋
好人就在身边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文理生的battle
西游新记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好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写给雷锋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