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整合与总理之怒
2015-08-04楚月
楚月
4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中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探索建立公民所有信息的一卡通制度。此举旨在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促进信息共享。
就《意见》内容来看,“公民所有信息”的提法史无前例,引起广泛关注。但文件所指的,应该是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所必需的信息,而绝不包括与满足公共需求无关却可以进行商业交换的个人信息,更不可能包括关涉公民合法权益而公民本人不愿意透露的隐私信息;所谓“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里收录的信息,如居民的身份、住址、亲属关系等,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所必需的依据和前提,“基础”二字尤其需引起重视。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并不代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越细化越好,鉴于公共管理职能部门的需要,如何在尽职尽责收集公民信息和保护公民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政府相关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如把公民“所有”信息都当作公共管理的天然对象,任意扩大信息收集范围、种类和途径,势必侵犯到公民的合法权益。
当今中国社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往日益活跃,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趋于精细化和制度化,公民需要证明自身身份、提供相关信息的场合越来越多。而现行分散、孤立的管理机制极大增加了公众办事的难度,也极大制约了诸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并易产生重复管理、互相推诿等弊端。
据公开报道,北京市民陈先生一家三口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络人,他便写了母亲的名字,结果被有关部门要求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对此,李克强总理在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斥道:“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总理因此总结道,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看到,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2014年,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经调研得出结论,中国人一生常用的证件有103个,办证需向不同的部门反复提交材料,仅身份证一项就要提交73次。广东省外地户籍人士刘女士前后到8个部门盖了13个章,经16道手续,花了6个月时间,终于在产前1个月拿到准生证,不禁发出“在中国生个合法宝宝怎么这样难”的感叹!
公民办证如此繁琐,根源就在于行政管理部门的堡垒效应。某些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公民信息变成“孤岛”,老百姓就陷入“人在证途”的怪圈。为此,打破行政管理壁垒、建立公民信息大数据库、实现一卡“通”天下,刻不容缓。
“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已走入千家万户。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公民信息一卡通为契机,从信息整合入手,构建全国一体联动的公民信息资源库,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效便捷管理服务机制,实现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治愈长久以来的“管理扰民”痼疾,实现公众办事和政府管理的“双赢”。
当然,信息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公安、政法、医疗、卫生、计生等诸多部门都牵涉其中,可以预计,信息整合带来的现行社会治理体制的深化变革意义将更加深远。借信息整合之机,推动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融合,为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加油助力,是建立公民信息一卡通制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