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心思我来猜

2015-08-04方陵生

大自然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莎莉安妮婴儿

方陵生

有两个朋友,莎莉和安妮,一起在酒吧里喝酒。莎莉去了洗手间,安妮决定再喝一杯,但她注意到莎莉离开时放在桌子上的手机。担心被人顺手偷走,安妮将莎莉的手机放进她朋友的包里,然后再前往酒吧吧台。猜一猜,莎莉返回时,她会在哪里找她的手机呢?

如果你说,她会看一下桌子上她留下手机的地方,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一种心理理论能力——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这种能力指的是,对知识、思想和信仰等方面都不同于你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的能力,简单而言,就是猜测他人心里想什么的能力。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正常的,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但人类的心理能力并非如此简单,人类可以暂时撇开自己认识世界的理念和信仰,去猜想其他人的想法,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拥有的一种能力。在这个例子中,莎莉在向桌上瞟了一眼后,立即就可以想到,她的同伴为她考虑,担心没人看着,会被人顺手牵走,可能帮她放在了包里,这时她是站在了安妮的角度来想问题,揣测安妮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心理推测”,通过这种心理推测能力,我们可以预测他人的行为,分辨别人的谎言或欺骗。

我们对这种社会性智力能力的理解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的调查分析方法也在挑战某些固有的观念。我们越来越多地窥探到人类这种能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奥秘,以及为什么有些人的这方面能力比其他人更强等。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心理理论能力有着“强大的文化内涵,它可以让我们的视角超越身体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并想象一个可能与我们表面看上去完全不同的世界。”

她会去哪里找球?

心理理论也被称为儿童心理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发现,4岁左右的孩子会在认知上产生一个飞跃。一种测试儿童心理理论的标准方法叫作“莎莉-安妮测试法”,测试内容包括让孩子将事先描述的一系列事件“表演”出来,但只涉及孩子们熟悉的木偶和失踪的球等内容。

莎莉-安妮测试法是测试儿童是否拥有这种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在这个测试游戏中,莎莉将球放进一个筐子里,盖上盖子,然后走开。莎莉走后,安妮将球从筐里拿出,放进一个盒子里。当测试儿童被问及“萨莉回来后,她会到哪里去找球?”时,大多数3岁孩子都相信她会到新的地方去找,即安妮放球的盒子里去找。孩子知道球现在所在的位置,所以他们无法想象,莎莉会到任何别的地方去找球。因为这些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还没有成长起来,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会想到事实上莎莉因为离开了一会,并不知道球已经被安妮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但在大约4岁左右,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大多数4~5岁的儿童都意识到,莎莉心里认为球仍然在她离开之前的位置。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虽然他们知道球已经被转移到了盒子里,可莎莉并不知道啊。

20多年来,这一理论被奉为经典,但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对这一理论产生了疑问。最早的挑战是在2005年,当时,《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称,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似乎存在于只有15个月大的婴儿身上。

这样大的孩子还无法回答“莎莉会去哪里找球”这类问题,但通过让“莎莉”在不同的地方找球,同时注意观察婴儿对她的行为的关注程度,就会发现,如果她寻找的地方出乎婴儿的意料之外,婴儿会表现出惊讶的表情,关注她的时间明显更长。

如果“莎莉”在出乎婴儿意料之外的地方寻找某个玩具,婴儿会更长时间地凝视她,也就是说,过了第一个生日的婴儿似乎明白,人们有可能判断错误。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2010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称,类似的结果在7个月大婴儿的身上也有发现。

有人提出,既然心理理论存在于婴儿身上,也必然会出现于幼儿身上,那为什么经典的“莎莉-安妮测试法”却往往会令3岁幼儿感到困惑呢?

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一生中有两次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机会。这种理论认为,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具有了一种基本的但不明显的心理理论能力,然后到了4岁左右,我们开始发展形成一个更复杂版本的心理理论能力。婴儿时的心理理论能力只是一种下意识行为,且范围有限,而4岁幼儿则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所以能够通过“莎莉-安妮测试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家丽贝卡·萨克斯说道,这个解释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关键是为什么同样一种能力需要分两次获得呢?

事实上,还有其他一些心理技能也都需要经历两次开发过程。以数学能力为例,在学会计数之前,婴儿就拥有估计大致数量是多少的能力,例如,他们能分辨“3”与“4”的不同,待长大一些,他们才最终学会计数和加减乘除等。我们的决策能力,也可能会经过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一种下意识的直觉的决策能力,第二次开发的速度要慢得多,但体现出的却是更为明确的决策能力。

心理猜测能力差异之谜

英国伯明翰大学认知科学家伊恩·阿珀利认为:“我们的思维可能存在有两套处理过程,一套是以速度和效率为特征的隐式系统,另一套是以灵活性为特征的显式系统。阿珀利发现有证据表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仍然拥有快速的隐式系统。这种隐式系统有时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起着作用。”

“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凭直觉揣摩他人的心理状态。可以想象一下,当家里突然出现一个不速之客时你会多么惊讶,隐式系统可以帮助你快速决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显式系统则可以帮助你更准确地揣测不速之客来你家的动机。哪个系统更好,取决于你是否有时间来作出更复杂的判断。”阿珀利又说道。

我们拥有双重心理理论的研究正在取得进展。进一步的支持来自对自闭症患者的研究,这是一个社会交往有困难的群体,据认为这类患者通常在心理理论能力上有所欠缺。在对一些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症的一种)的患者进行的测试中显示,这些人拥有显式心理理论能力,但却未能通过揭示婴儿隐式心理理论能力的非语言测试。所以即使是没有隐式心理系统的自闭症患者也能够学会显式心理技能,尽管这一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但这一发现表明,不应该轻易否定自闭症患者理解他人心思的能力。他们也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而已。

如果心理理论并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性质,这是否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比别人更擅长揣摩他人心思,更能够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呢?显然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可以想象一下你所有的同事和朋友,有些人社交能力强些,有些人则弱些。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过去40年的主流心理理论研究的莎莉-安妮测试中并不能反映出来。

为了测试人们心理理论能力的不同,显然需要更多不同的测试方法,以探索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是如何逐步成熟起来的。研究发现,直到20多岁,这种能力才在持续的上升过程中达到稳定状态。

伦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莎拉认为,这种逐步成熟的过程不在于心理理论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将这种认知技能应用于各种社交场景,如规划、关注和解决问题等,这种能力在青春期持续得到发展。

所以一些青少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是因为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理论能力还不成熟、不稳定,仍处于发展之中。但父母愿意听到的好消息是,大多数青少年最终都会学会如何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社会场景中的体验,心理技能也渐渐得到提高。

有专家认为,还可以通过“某人以为怎样”的问题来测试人们的显式心理理论能力的分级,如我们的朋友可能误以为她的手机仍然放在桌子上,但事实可不是那样。如果这代表了心理理论的“二级”的话,那么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更复杂的“四级”,如,“约翰说,迈克尔认为安妮知道莎莉会以为她的手机还在桌子上。”

在《英国心理学杂志》上,邓巴的研究团队指出,总人口大约20%的人的心理理论能力限制在这个程度上,60%的人可以达到五级心理理论能力,还有20%的人甚至可以达到六级高度。

正如良好的心理理论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一样,这种能力在我们欣赏小说作品时也很重要。邓巴认为,莎士比亚的天才在于他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心理理论能力,来揣摩书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读者明白,由于伊阿古的阴谋,奥赛罗误会妻子苔丝狄蒙娜红杏出墙而导致的悲剧结果。

那为什么人们的这种社交能力有大有小,参差不齐呢?邓巴认为这归结于我们大脑的大小。某种理论认为,人类大脑不断进化的主要推动力源自于人类社会群体的不断扩展,包括亲戚、竞争对手和盟友等。邓巴的研究团队表明,在猴子和类人猿中,生活在数量较多群体中的个体,拥有更大的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覆盖了大脑前部最外层约三分之一的地方,许多高级思维过程都在那里进行。

邓巴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一个独特的灵长类物种:我们人类。他的团队让40人填写一份拥有朋友数量的问卷表,然后对他们进行大脑成像扫描,结果发现,拥有较大社交网络的人也拥有更大的前额叶皮层区域,心理理论测试成绩也更好。邓巴说:“前额皮质的大小决定着你的心理能力,而你的心理能力决定了你拥有朋友的数量。”但他的这一大胆的设想并未得到所有同行的认同,毕竟,相关性并不一定代表因果关系。或许正因为与很多朋友交往,才让大脑的这一部分逐渐变大,而不是相反;或许拥有更大社交圈子是一般智力更高的象征。

未来机器人也会猜测心思

更重要的是,心理理论能力似乎涉及大脑多个区域,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大脑区域,所以大脑拥有这样复杂的能力并不出人意料。

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可用来探测产生特殊心理功能时的大脑活跃部分,研究发现,右大脑后部的脑颞枕叶连接处,是产生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大脑这一区域受损的人,往往无法通过莎莉-安妮测试。

尽管近年来,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呈爆炸性增长,但奇妙的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仍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随着对人类大脑心理理论活动能力理解的加强,科学家开始考虑如何将这种心理能力赋予电脑和机器人,让它们的“大脑”变得更加复杂,学会像人类一样去考虑揣摩其他人的想法。

美国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程序员开发的机器人,在高科技电脑游戏“捉迷藏”中,它们会通过留下假线索来欺骗对方,这些项目的研究可能最终导致机器人能够揣摩人们的思想和意图,以更好地为人类提供社会服务。

不过,就目前而言,能够揣摩洞察他人心意的能力只存在于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计算机”——人类的大脑。s

猜你喜欢

莎莉安妮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好久不见的自己
第16名也很优秀
第16名也很优秀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二次元旅行
我们走吧
婴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