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权力精英》看美国权力结构

2015-08-04徐鸿望等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制度米尔斯结构

徐鸿望等

摘 要:本文主要在简单介绍《权力精英》及其作者米尔斯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具体两个方面对《权力精英》的内容进行说明,特别是在具体方面——在探讨上流阶级权力的传承时联系和思考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后是对该书的一個评价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学思考。

关键词:权力精英;教育制度;米尔斯;结构

一、《权力精英》及其作者

米尔斯,生于1916年,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师从格斯和贝克尔。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到1962年逝世。主要著作和译著有《韦伯社会学文选》、《性格与社会结构》等。在《白领:美国中产阶级》出版以后,米尔斯声名鹊起,其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权力精英》、《社会学的想象力》相继出世。

米尔斯对美国权力结构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权力精英》一书中,并提出了社会学著名理论—精英理论,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结构尤其是权力结构的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同时播下了社会冲突理论的催化剂。为表扬米尔斯在社会学领域独有的贡献,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设立了“米尔斯奖”,奖励那些“在杰出社会学家米尔斯研究传统的指导下,着力于增进对人与社会的理解,最能代表优秀社会学研究的著作”。

二、内容简介

《权力精英》全书分为十五章,前十章即上流社会,地方社会,大都会四百强,名流显贵,大富翁,行政长官,公司富豪,军界领袖,军方的入阁,政治董事,是作者对美国社会结构尤其是权力结构的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对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和南部数十个中等城市的观察和评价为依据。在这十章里,作者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即什么是权力精英?权力精英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上层的权力精英相对的社会大众又有什么权力?

所谓权力精英,是指某些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圈子,作为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集团,他们共同制定至少具有全国性效果的决策。“权力精英是这样一些人组成——他们的地位可以使超越他们超越普通人所处的普通环境;他们的地位可以使他们做出具有重要后果的决定。相对于他们所占据的关键位置而言,他们是否做出如此决定并不重要。行动未果,或决策失败,其行为本身就比做出决策更具影响力。”①作者在大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下,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主要采用韦伯的社会财富、社会权力、社会声望三维度分析法,当然,作者更注重权力或者权力精英研究。

米尔斯进一步指出政治、经济与军事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一、由于精英们的出身与教育的相似,在该领域一套完整的行为沟通标准以及成功人士之间的相互吸引,使得他们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其二、三者之间可以随便转换,比如说拥有经济权力的精英可以向政治精英进行其他角色扮演,在今天的美国亦有相似的情况,拥有巨大财富的电影明星施瓦辛格后来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其三、在不同历史时期,三方权力扮演的重要性也是有所区别的。早期是政治,之后到经济之中,到罗斯福新政时,二者紧密结合,二战后,军事权力地位上升,三者趋于平衡。

在第十一章—平衡理论,主要是对平衡理论以及多元论的批判。作者认为美国的民主主要存在于社会上层,国会中的他们并不代表人民,平衡理论只存在于一定时期,权力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里。十二章—权力精英,主要说明美国权力变化的五个时代。十三章—众社会,大众社会是相对于权力精英而言的,它由占人口大多数的、处于无权状态的社会底层构成。社会精英把传播媒介作为美化政治和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民众只能被动的接受精英阶层通过大众媒介所传达的标准和规则。同时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转移了人民对政治问题的关注,人民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十四章—保守情绪以及十五章—高层的不道德,主要是对权力的批判,权力精英在决策中有保守情绪,高层的不道德表现为腐败、对大众的不负责、黑箱操作。

通过以上分析,米尔斯揭露了美国权力结构的一般特点:在顶层出现了权力精英,且常常表现为有意的合作。中间阶级是一种漂浮不定的僵持、平衡的力量,没有将底层与顶层联系起来。社会的底层在政治上一盘散沙,甚至作为一种消极现实,越来越没有权力,大众社会正在出现。

三、书评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对《权力精英》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太多义愤的发泄。《权力精英》实际上是两部书,第一部为第一至第十章,米尔斯以临床诊断性质的语言集中描述了美国的权力结构,材料丰富,运用大量的事例研究。在第十一至第十五章,就将语言风格一变而充满了义愤。如:“不切实际的现实主义”、“高层的无知”等。严厉谴责“二流的头脑”和“沉闷乏味的陈词滥调”。

第二,米尔斯并没有充分论证媒介在转变过程中的运作过程,也没有注意到媒介本身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力量,更没有充分洞察到诸如“弱者的武器”这样的底层日常生活反抗,这些都是今后深入的底层研究提供了挖掘的空间。”②

第三,对《权力精英》的现代读者来说,明显的问题在于它的结论是否还适用于今日的美国。笔者认为首次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不是检验一本社会学书籍水平的标准,没有一本书可以准确的预测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即使有,那也是预言家的事情,不是社会学家的工作。如果每一本社会学著作都成功预言了几十年以后的社会存在状态,那么几十年以后的社会就不需要社会学家了,我们不需要社会学家来预测更遥远的事情,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知道,社会学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虽然《权力精英》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笔者认为它不失为一部现代经典;人们能给予一位社会批评家的最高荣誉是批评,这本书值得新一代人去阅读,因为他提醒我们,在热情思考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分析能力,如果你想成为一位知识渊博且富有同情性的公民,这一点是很根本的。

四、思考与问题

读完《权力精英》一书,有很多话要说,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权力精英》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状况,其权力结构是如何分布和运行的,社会大众是怎样形成的,启示我们思考自己所处社会的权力结构。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社会理想的阶层结构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据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中间阶层的人数至少应占40%以上。

目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仍是传统的“金字塔型”。有学者认为,“现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占全社会比例为20%,而发达国家是80%。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从社会学上来说,意味着社会分化小、贫富差距小,形成合理形社会结构。即 “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米尔斯说的是美国,其实也切合中国的现实,不过作者在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军事精英联手控制了国家,也许因为当时处于冷战中,军事精英的地位更高影响力也更大,而西方的文化精英虽然总体上也采取合作态度但毕竟有独立批判的传统,而在我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判是微弱的。在中国,军事依附于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是政治精英和经济经营在社会事务的决定中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二,从书中可以知道,美国的权力精英是如何形成的?精英阶层为什么可以长久的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米尔斯告诉我们这是受教育的作用。“学校教导他们做好在上流社会的充分准备,学校承担着挑选和培养国家上流社会新面孔的责任,以及维持上流社会世袭家族后代的更高标准的使命。”③中国富人家的孩子倾向于叛逆、非主流等,美国上流阶级的子女也会这样吗?美国上流阶级为什么没有形成中国“富二代”这样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的现象的原因何在?是什么规避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三,在《权力精英》一书中,社会底层的社会大众是没有权力的,由于大众媒介的影响,社会大众连跻身社会上流的愿望也降低或者说没有了。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是很明显的,教育的作用备受怀疑,大众媒介的娱乐作用效果显著,本该成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对网络却别具匠心。研究表明,中国的社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化的,上流阶层一般不会流出,仇立平指出,中国是没有中产阶层的,即使有,他们踏入上层社会也是有难度的,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大众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作为社会低层的一员,我们没有能力说社会底层都要跻身于社会上层,这是一个公共论题。就个人而言,我们是有权力追求上流社会人士的生活的,我们也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生活。拜读毕,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耳旁,一位普通大众如何成为一位所谓的社会精英?也许道路迷茫,不过,笔者相信,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在接受教育的时代,能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人,将来一定是有好的归属的。

注释:

①米尔斯,《权力精英》 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②吕鹏,《米尔斯:美国社会权力结构已失衡》 中国社会学报,2011年8月20日。

③米尔斯,《权力精英》 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参考文献:

[1]米尔斯,《权力精英》 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呂鹏,《米尔斯:美国社会权力结构已失衡》 中国社会学报,2011年。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教育制度米尔斯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现代化管理——做个有责任感的园长
论《日出》的结构
5%的水下奇迹
中美高校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
毒蛇和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