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辩证属性”
2015-08-04李成宝
李成宝
摘要:利用辩证法分析了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荒漠与绿洲是对立统一的。荒漠化是植被量的逐渐减少最终导致生态质的变化的过程,它使当地地理环境整体趋于恶化。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荒漠化的外因,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内因。治理荒漠化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地缓解人地矛盾,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
关键词:西北地區;荒漠化;辩证法
辩证法对分析、阐释和解决地理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能合理运用,可达到提纲挈领、把握问题实质的效果。用辩证法认识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不仅可以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探索防治该地荒漠化的基本思路。
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
1、荒漠化与绿洲化的对立统一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绿洲化则是与荒漠化相反的过程。
案例1:甘肃省民勤县绿洲的荒漠化
民勤绿洲的生态功能非常显著,是插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巨大楔子,对阻隔两大沙漠合拢后严重威胁武威市、丝绸古道、亚欧大陆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民勤绿洲退化严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并就此做出14次批示。[ ]
总理多次批示,从侧面反映出该地遏制荒漠化、加大绿洲化刻不容缓。荒漠化和绿洲化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是统一的:如果没有荒漠的概念,绿洲的涵义也将不复存在;荒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绿洲,绿洲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荒漠。两者又是斗争的:荒漠的进逼和拓展,意味着绿洲的萎缩和消失;荒漠化造成土地退化,意味着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绿洲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西北地区气候发生异常,比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蒸发变旺盛、降水变率增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时,荒漠化的强度和范围就会扩大。反之,当气候变湿润、降水的变率减小时,植被生长趋于良好,有利于绿洲化。同理,当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超过其再生速度时,荒漠化加重。反之,如果人类减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防治荒漠化,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改善。
2、对立统一规律对防治荒漠化的启发
治理荒漠化,实质上就是加强绿洲化。对于绿洲的核心区域,应大力保护,预防其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对于绿洲和荒漠接壤的地带,应扭转其正在发生或者有可能发生的土地退化趋势;对于已经发生了荒漠化的土地,应想方设法恢复其土地生产力,使其重新变为绿洲。
二、用质量互变规律理解荒漠化的过程
1、荒漠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荒漠化的认识,侧重于“化”字,即原来的绿洲转化成荒漠。根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变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逐渐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由荒漠变为绿洲,就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案例2:新疆南部的荒漠化和城镇位置的变迁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古城遗址,如楼兰古城、且末古城、莎车古城,曾经是水草丰美、生机盎然的绿洲,现在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而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古今道路平均相距100千米之遥。[ ]16-25也就是说,现代城镇更靠近河流上游,而古城遗址多位于河流下游。
古城曾经是绿洲,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及过度利用河流水、地下水,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人们不得不向水源条件比较好的中上游迁移,而中上游大量用水,自然导致下游来水量减少,久而久之,绿洲萎缩、荒漠化扩展、城镇衰败。
最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西部沙漠化仍呈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目前扩展速度已达到每年3436平方千米。[ ]可见,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正是由于历史上植被的量的不断减少,导致了今天生态环境发生质的变化。
2、质量互变规律对防治荒漠化的启发
质量互变规律表明,荒漠化是一个土地生产力逐步下降甚至最终丧失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夜之寒。同样,要想改变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现状,也需要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使大量的有利因素日积月累地汇聚,把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都持之以恒地坚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地用量的积累,换取质的改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必然事与愿违。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可以发现,辩证法对解决自然地理问题有深刻的启迪,而荒漠化这一具体的地理现象也充分地解释和印证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