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蒲甘时期佛教壁画文化探析
2015-08-04路洁清赵薇
路洁清 赵薇
摘要:缅甸蒲甘时期的佛教壁画是缅甸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其内容、风格以及艺术化的宣教表现凸显了缅甸蒲甘时期主要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本土文化特点,对当地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向善的民风民俗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蒲甘;壁画;文化;影响
一、蒲甘时期佛教壁画的现状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在蒲甘时期(1044-1300年)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佛教文化艺术瑰宝。佛教壁画作为重要形式之一在缅甸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奴律陀为巩固天下,控制人心,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为国教,虔诚信仰小乘佛教,热衷于造寺造塔。蒲甘王朝全盛时期,建造了大量的大小佛塔、寺院、禅堂、洞窟等,佛塔数达400万之多,使得蒲甘城有“手指之处皆佛塔”“万塔之城”的说法。建好后在寺庙佛塔里的入口处、佛堂、走廊等壁上描绘大量佛教壁画,壁画精雕细刻,技艺高超,使得蒲甘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蒲甘时期,佛窟、禅堂、殿堂等在蒲甘一带最多,因此蒲甘地区佛教壁画作品比其他地方更多更齐全,此外在沙林、敏贡等周围城镇也有一些。蒲甘的壁画因历史悠久,有些画面的灰泥已掉落致使毁坏,有的被磨损,也有因沾烟气和污垢而色泽暗淡不清晰的,还有因为1975年地震的缘故致使部分壁画已经毁损的。现存于蒲甘地区的佛塔仅有2000多座,佛塔群中墙壁上的壁画是缅甸壁画艺术的宝库,可供研究蒲甘时期佛教壁画用。
二、蒲甘时期佛教壁画的内容特点
1、反映佛教故事
蒲甘时期的壁画绘画艺术依托于宗教迅速发展,因此从内容上看,这些画大都是关于宗教的,多与佛教有关。佛教壁画中主要有佛陀传画、佛像画、佛本生故事画、修行三藏画、经变画、因缘故事画、讲经图等。蒲甘时期,五百五十佛本生故事绘画非常盛行,几乎每个洞窟、寺庙、殿堂里都绘有佛本生故事。墙壁宽广的建筑里绘有所有的佛本生经。缅甸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佐基作家在《蒲甘王朝时期绘画艺术》文章里这样描述道:“蒲甘时期的画家遵照佛教虔诚的善男信女们的意愿,在新建好的佛塔寺庙里描绘上佛陀传的故事、喜欢的佛本生故事情节等(拉丁吞,2004,p.30 )。”
2、反映当地人民生活风习
蒲甘时期也有与社会、经济、宫廷礼仪以及艺术相关的壁画,所涉及的内容和题材丰富广泛,有蒲甘當代人物面貌画、吹奏演唱画、动植物画、花纹图案等,如江喜陀山洞和浮屠里的壁画。画面中描绘的是蒲甘王朝前期打猎时的一个场景,有士兵正在射击鸟兽的情节,有士兵把射击所获的鸟兽进献给军官的情节,还有军官站立起来的画像,军官接收呈献上来的鸟兽的场景图等(吴坡景,2002, p.58—60)。
3、反映其他宗教文化
阿奴律陀统一缅甸之后,为适应其政治上的需要,急需将当时活动在缅甸各地的各种宗教和不同的佛教教派统一起来,因此宗教方面的壁画,除了阿奴律陀从直通恭迎来的叫南传佛教的小乘教派外,还有更早传播的大乘教派、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也有大乘教派与小乘教派混杂的情况。据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1959年编写的《传统缅甸绘画》描述,在蒲甘佛塔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关于大乘佛教徒信奉的未来护世佛的绘画。缅甸蒲甘王朝初期,也能见到阿利僧派相关的佛像,当时也有信奉婆罗门教的,所以在一些佛塔里也能看到印度神像。
三、蒲甘时期佛教壁画绘画艺术风格
1、选用佛教文化代表色
蒲甘时期的绘画和宗教一起源于印度,因而那时的壁画画面处理方式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绘画方式有相同之处。古印度文化婆罗门教有对宇宙生命的崇拜精神,在艺术作品中注重在感性平面中反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蒲甘时期的壁画画面处理方式主要是素描或由线条构成。素描通常使用黑色、红色、棕红色。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蒲甘初期壁画绘制的情节里使用棕色、深米黄色和浅米黄色来体现平静的样子。蒲甘后期黄色、白色混合用,色彩鲜艳。有些地方搭配红色,但是完全没见到蓝色。南达曼耶寺(eE?rn)里佛陀出世图使用了大量的白色,整个画面艳丽明亮。江喜陀执政时期,在浮屠、佛寺如那伽扬和明卡巴的古表基寺(rif;uyg*lajymufBuD;)里壮观地描绘了很多佛陀传画,佛陀出生、菩提树下得道、第一次说法、妖魔诱惑等情节描绘最多。这些情节有作为中心画绘制的,也有绘在佛像或其他画周围的。颜色用深红土、浅红土、深米黄色、浅米黄色与褐色、白色搭配使用。有时在黑色基调上进行绘制。在蒲甘明卡巴的古表基寺的五百五十佛本生故事是最早的,而手艺最精湛的是维克林古表基寺(0ufBuD;tif;*lajymufBuD;)里的佛本生故事情节,大多数采用的是黑色和白色基调来渲染,黑白并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壁画排列按故事内容有序排列
沙林市水中村(a&v,f&Gm)信宾沙觉寺(&SifyifpmMudK)里的蒲甘时期壁画描绘着佛本生“威丹德耶”的故事:慷慨地施舍大象、马车、牛车图,施舍后大臣步行图,山里居住图,森林里狮子、豹、老虎阻挠图,装成婆罗门乞讨的天帝释图等,采用横幅连续叙事性排列的方式描绘在七英寸左右的方格里。沙林城水中村南边的信彬沙觉寺一座佛里画的就是佛陀传的故事场景,出家剃度剪发、会见彬比达亚王(ydrd?om&rif;BuD;)、天帝释的王后杜莎妲(okZmwm)施舍奶等接连不断地描绘在很小的格子里画。这种布局方式与印度绘画相似。印度佛教壁画在画面的布局上体现印度佛教文化中的因果缘起观念。根据佛经故事的叙述结构,印度壁画空间表现上采用以时间发展顺序来进行画面内容的编排,以揭示佛法中的因缘观。这种手法在表现佛教创始人生平事迹、前生故事与本生故事的缅甸壁画中被广泛运用。因佛陀传故事中的情节非常多,要想完整的描绘出来就要在墙壁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从不同角度依次排列描绘出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此来表现空间的延伸与变化。这种排列方式旨在传达佛经生动引人的故事内容,以此把善男信女引入佛门,所以画面各部分情节所占空间几乎均等,并不突出某一部分。壁画空间处理上,将一个故事中的几个主要情节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现在在同一画面中,然而每一情节之间并无明显分隔标志,可根据所绘人物的重复、背景的变换以及情节的突出的特征来区分画面。在描绘剧情情节时,为突出远近的距离,物的大小划分分明,剧情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采用突出边饰的绘法,因此画家们充分发挥才智,突出配角的形象。在描绘肖像时,视线所及范围的景物都描绘,主要肖像的后面绘有其他较小的肖像,通常是采用倾斜45°视线的画面处理法。
四、蒲甘时期佛教壁画的文化特点
1、融合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特色
虽然蒲甘的建筑艺术、灰泥艺术、石雕术上受室利差呾罗骠人和直通孟族人的文化影响,但是壁画最先是从印度绘画传播而来的,进而发展成具有缅甸自身特色的壁画。大约四世纪开始,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里的绘画艺术传播到北边的西藏、中国、日本等国家,也传播到东部的尼泊尔、孟加拉北部的巴拉王国。这些绘画艺术又经西藏、尼泊尔、巴拉王国约在十二世纪渐渐传入蒲甘王朝(吴苗纽,2011,p.15)。随着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先后传入缅甸,印度艺术传播而来的印度古代壁画技术对缅甸壁画技术产生深远影响,因而缅甸佛教壁画中很自然地蕴含印度文化的原始部分内容。如盘龙佛塔里描绘着佛陀传的故事:一位神向佛主请求讲吉祥经,燃灯佛给杜梅达僧讲佛预言,讲慈悲经等,佛塔里贵宾和老百姓叩拜的场景图形态生动逼真,与阿旃陀(tZE?m)绘画相似。
古印度原始宗教文化中,以“梵”为世界主体,小我的发展就是领悟到“梵”的境界,到达与“梵”同一,突出“梵”的大我精神,因此在绘画艺术上表现出主次分明、人物依主次设计大小的特点。《佛陀入忉利天说法(wm0w?omewfjynfwGif jrwfpGmbk&m; tbd"r?mw&m;a[mawmfrlcef;)》壁画中,佛陀位于画面中央,画像较两侧的其他形象比例大,以突出佛陀的绝对地位,象征他超凡的精神,而佛陀两边的人物相对较小且大小不一。这些缅甸佛教壁画与古印度壁画存在某些异曲同工之处。
2、体现缅甸本土传统文化
佛教壁画艺术随着佛教的发展,在表现蒲甘时期缅甸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缅甸民族审美观的艺术形式。这种审美观主要表现在创造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以及作品的题材、结构等方面。缅甸佛教由于对民族文化认识的不同以及特有的民族艺术审美观,所绘制的壁画有其特点。例如在缅甸的壁画中,佛主成佛前与其他人肖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伞就是代表其身份的特征。在蒲甘时期每幅画中都能看到国王方格斑点的穿着 (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p.6)。这是蒲甘王朝时期壁画的绘画方式之一,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蒲甘时期的艺术家注重突出协调匀称,讲究身段的匀称、形象的逼真,少见有像印度绘画般穿着薄薄的衣服,臀部宽大、胸丰满的画像的。这类画像少的原因是与缅甸保守的习俗有关。虽然汲取了印度传统绘画手法,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结合缅甸的本土文化习俗来取舍。妇女腰部的衣着与印度妇女的服装一样,但是图里描绘的人的面孔都是缅甸式的。蒲甘王朝后期所描绘的佛陀传里人物相貌与缅甸人越来越相似。
五、蒲甘时期佛教壁画的影响与作用
1、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蒲甘时期佛教壁画,无论是佛陀传故事,还是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经变故事,都以美好的内涵或佛的慈悲或佛陀的教诲表现于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象中,衬托出佛的庄严与安详,慈悲与智慧,给人以崇高、神圣的美感,使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或心生敬仰感慨,进而产生希望与向往,或心灵得到抚慰与寄托,或畏惧因果,觉悟忏悔。不仅具有宣传佛法、教化思想的说教作用,对劝化世人皈敬佛法僧三宝,学佛修行,积德行善,济世救人,淳化民风等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2、体现了缅甸蒲甘时期的社会文化
缅甸早期文化的由来在壁画中有明显的体现。配有碑铭的注释,阐述了壁画的内容情节,让人们能从中探知蒲甘时期文化状况。如描绘吹奏乐器、欢歌载舞,四马驱动的马车载着皇帝皇后出行的场景图,最前头的女子举着两只手正在跳舞,后面的女子鼓掌跟着。紧接着是击鼓的、弹奏弯琴的、吹芦笙的,再接着是两位吹笛的女子,最后是两位击鼓的女子。这些女子的后面是戴着苦行僧戴的帽子,手握着荷花的五名男子。这些走着路的宫廷男女后面就是四匹马拉着的马车,马车上是戴着苦行僧帽子的皇上皇后。蒲甘王朝时期的碑文中指出:画像中的侍男婢女神态退却,到罗摩亚(&mrn)地区,和那的孟族人融合(吴坡景, 2002,p.63—64)。
蒲甘时期佛教壁画内容和题材丰富多样,风格独特,即有强烈的时代文化特点,又融合了印度文化的精粹,人物造型、动态、画面的构图、色彩处理等所表现出的艺术水平反映了艺术家们高超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表现力,以其不可思议的艺术力量成功地扮演了为蒲甘时期佛教服务的角色,更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在缅甸的文明史上占据相应的位置,为蒲甘时期缅甸宗教、美术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缅)拉丁吞.《缅甸绘画发展》[M].缅甸:中央出版社,2004.[2]
[3](缅)貌钦纽.《遭受地震的蒲甘王城》[M].缅甸仰光:金大地出版社,1975.
[4] (缅)缅甸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传统缅甸绘画》[M].缅甸: 联邦文化部考古研究分院,1959.
[5](缅)敏布昂坚.《蒲甘时期建筑杰作》[M].缅甸: 文学宫出版社,1981.
[6](缅)敏乃.《传统缅甸绘画的特点[J]》.锐达礼杂志,1976(195):16-18.
[7](缅)吴苗纽.《蒲甘时期三藏经壁画》[M].缅甸:文化部、考古研究、民族博物馆及图书馆指挥部,2011.[8]
[8](缅)吴坡景.《蒲甘初期历史》[M].缅甸仰光:智慧之灯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礼俗文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Y071)
作者简介:路洁清(1990-),女,广西融水人,现供职于红河学院国际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为缅甸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