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全产业链安全势在必行
2015-08-04刘永平
◎文/刘永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多双边体系组织在一起,由西方主导推进的两洋战略(TPP和TTIP)和我国参与主导的金砖体系、上合组织、一带一路和推动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RCEP)等战略,正把全球化推向新的高度。特别是我国牵头的亚投行组建和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使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正成为新常态。受此影响,产业安全的维护也应适时从以国内为主、单环节产业为主,向全球化布局下的全产业链转向。
产业安全面临的新常态
1.我国涉外经济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走出去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投资(ODI)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ODI增速已高于国外对我国投资(FDI)增速。特别是从2011年起,二者差距拉大,到2013年已相差18.03个百分点。近两年,除继续对外获取资源外,我国对外投资取向也由原来的向发达经济体获取技术和市场为主,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产业、寻求合作和扩大市场的方向转变。
2.ODI带来进口竞争新问题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增长率在降低,但是我国外商出口比重下降有限(见图1)。2005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58.30%,到2013年占比仍高达47.25%,而同年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中占比尚不足1%,这说明外资比国内资本更具有出口潜力。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对外投资更多地是为了组合当地的优势要素,而市场已经在受资国之外存在了,按照路径依赖原理,产品流向原有市场的可能性很大;二是因为受资国的市场规模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无论受资国政府有无返销的要求,外资企业先天具有外向性,可以带动出口。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不仅会拓宽世界市场,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进口增长,造成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由于投资的关联性,因此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已不能把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简单对立起来了,应当以全产业链的视角观察ODI进口的利弊。
3.投资主体力量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的发育,私营经济不断壮大。2005年,私营经济在工业产业中的资本实力只占国有企业的31.89%;到2011年已达到71.06%(见图2)。在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热潮下,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私营经济继续扩张的趋势预计还会继续下去。
图2 私营与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实力对比单位:%
投资主体的变化,为维护产业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私营企业遇到贸易摩擦转身灵活、法律维权意识差和搭顺风车等现象普遍。这种状况,随着私营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产业安全的维护趋于不利。必须将其关联在更大的产业链中做整体安排,通过全产业链管理,覆盖产业国内外投资和主体的结构变化;同时,政府部门给以相应地组织和引导,方能全面维护产业安全。
全产业链维护产业安全的适应性分析
1.法理适用性
《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简称ADA)中第4.1款对国内产业的定义,这也是在国际产业安全实践中共同使用的概念。其定义为:“就本协定而言,‘国内产业’一词应解释为指同类产品的国内生产者全体,或指总产量构成同类产品国内总产量主要部分的国内生产者”。定义的后半部分是为适应法律实践需要的变通说法,定义的前半部分是国内产业的基本定义。在这里,同类产品生产者的集合针对的是具体单一的产品,实践中,贸易救济也是围绕单一产品进行的。
但是,在产业对外投资和转移的新常态下,国内产业实现全球化布局,维护产业安全必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安全,甚至是包括关联产业在内的全产业链的安全。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维护产业安全模式,可以更多借助公共利益为切入点。公共利益在全产业链角度上表示的是上下游的利益,而且包括范围并不局限于主要材料和产品之间,影响较大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考虑在内。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终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应当符合公共利益。相似的规定也出现在我国《反补贴条例》第三十八条和《保障措施》第十九条中。
2.经济合理性
推动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学说。而从维护产业安全的角度,倾向性的观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基本取向。实践中,通常遭遇贸易摩擦的往往就是有竞争力的产业。这就是说,以单纯的产业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不是万全之策。
通常,一国发展产业源于比较优势,产业建立后才出现竞争,即使竞争力不强,该国也会维护其产业安全。因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是一国的支柱产业,即使处于幼稚产业阶段,也是一国积极发展的方向,不会轻易放弃。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各国的共同取向。另一方面,生存与发展是人类道义的要求,是高于竞争利益的诉求。面对上述情况,竞争力向比较优势妥协,与拥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谋求合作共赢是最好的选择,或吸收当地的优势要素,或向当地转移生产环节等。如此,产业已经跨越了加工环节,向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维护产业安全的关注点相应地也必须从原来的焦点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按资源禀赋产生的国际分工使各国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导致产业链跨国界依赖日深;全球化、区域化又加强了这一状态,全产业链维护产业安全具有更高的经济合理性。
3.目标合理性
维护产业安全以往集中关注进口产品竞争、外资企业竞争,这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悖;与招商引资、开放合作相悖。这些作法在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已显得狭隘,有必要重新审视维护产业安全的目的性。
维护产业安全的目的性,可以从产业带来收益的角度观察,我们以国民收入法(GNI)来表示。此处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按受益人归结为工资、利润和税收三种形式。维护产业安全的内涵就是保全国民利益,产业在涉外竞争中,发生国民利益的减损即构成产业安全问题。从这三种形式出发,我们可以观察到出口贸易对出口国利益很大,同时获得工资、利润和税收;进口国在就业、利润和税收方面受益不足。从投资的角度观察,吸收投资的利益大于对外投资。所以,在接受国外直接投资(FDI)上,各国均持积极态度。而作为投资方,如果对外投资(ODI)不能有利于国内产业,成为简单的产业转移,就有可能会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的结果。
顺彼长道 陈宝林/摄
因此,从维护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外投资应当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加以推进,以谋求全产业链国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以此,可以摆脱局部国民利益增减的影响,交换到更广阔的市场、更优势的资源。
措施建议
1.锁定产业优势环节
全产业链维护产业安全模式的核心是锁定产业优势环节。即锁定产业优势环节就是锁定比较优势,并与相关国家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共存。不因ODI扩张使国内产业空心化;也不能全链条竞争,处处冲突,竞合才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如果抓不住优势环节,就可能被甩出国际分工体系,难以与国际优势组合的竞争者竞争。因此,全产业链的梳理和产业优势环节的锁定,是在涉外经济新常态下维护产业安全的前提。
2.创立“创新工具”
全产业链优势环节的确立,无论是传统的支柱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依赖纵深创新,依靠知识产权通过内涵式积累升级来实现,风险也必然相伴而生。风险是阻碍创新,特别是投资的主要障碍。从全局的角度看,创新是没有风险的,投入必定产生正收益。但是局部看,创新必然是成败共存,甚至是没有正收益。如果创立国家创新保险基金(下称“国保”),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国家保险,从国家角度看,收益一定能够支持赔付的需要。而风险压力的减轻,则会极大促进风险投资对于创新的热情。同时,“国保”的存在还可以解除融资抵押的约束,避免借贷抵押对中小创新者产生的挤出效应。“国保”不仅有利于大型研发投入,也有利于中小创新项目对资金的饥渴,全社会的创新效率将因此得到提高,产业的整体进步将因此加快,产业优势环节也会因创新的喷涌而长期确立。
3.制订公共利益保护细则
目前我国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法规的规定还很笼统,应当制订公共利益保护细则,扩大产业安全监管、审查范围;兼顾私营经济、外资比重大的产业;提高措施的关联效应;为全产业链维护产业安全提供程序的可操作性。还要加强对私营经济的组织管理,鼓励引导成立更多的中介组织,促进其所在产业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和表达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