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应用及观察

2015-08-01张爱国罗永有

当代医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特发性紫癜脾脏

张爱国 罗永有

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应用及观察

张爱国 罗永有

目的 分析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44例,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22)。其中观察组患者栓塞面积为80%~90%;对照组患者栓塞面积为60%~70%。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4个月以及1年体液免疫指标以及2组患者栓塞前后血小板平均值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脾栓塞治疗后,2组患者在1周内血小板出现明显升高情况;1年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前后2组患者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大面积脾栓塞治疗与小面积脾栓塞治疗近期效果相近,但大面积脾栓塞治疗具有更加持久的优势,对患者的脾功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不同面积脾栓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患者血小板遭到免疫性破坏后,使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出现减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1]。在治疗该种出血性疾病时,首选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选择脾切除术[2-3]。目前,可选择部分脾脏栓塞代替脾切除,该方法具有费用低、损伤小以及充分保留患者脾脏免疫功能的优势。但栓塞面积不同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本研究探讨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8月邵阳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44例,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22)。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3.3±23.1)岁,患者栓塞范围60%~70%;观察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5.3±24.3)岁,患者栓塞面积为80%~90%。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依赖泼尼松或对泼尼松治疗无效,病史在1年以上。(2)患者通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并未出现好转。(3)有不同手术禁忌证或拒绝切脾。(4)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诊断符合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栓塞方法 患者经股动脉行脾动脉插管造影,对患者脾动脉的血管情况以及大小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可控性栓塞。采用超滑导丝进行引导,在脾动脉主干远端,避开其他分支血管,如胰背动脉等,插入5F Yashiro导管,通过导管向脾动脉内注入抗生素,同时在DSA机监视中采用低压流控漂流法将500~700U微球颗粒或PVA颗粒剂行终末栓塞,在注入栓塞剂的同时需要多次造影,确保栓塞范围能够控制在80%左右。最后拔管,予股动脉穿刺处行加压包扎。在对患者进行栓塞前,需肌肉注射50mg杜冷丁或100mg曲马多。术后常规为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4个月以及1年体液免疫指标以及2组患者栓塞前后血小板平均值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脾栓塞治疗后,2组患者在1周内血小板出现明显升高情况;1年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2组患者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见表1、表2。

表2 2组患者栓塞前后免疫学变化对比(±s)

表2 2组患者栓塞前后免疫学变化对比(±s)

?

表1 2组患者栓塞前后血小板值变化对比(±s)

表1 2组患者栓塞前后血小板值变化对比(±s)

?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低热以及左上腹疼痛情况,持续时间均在1周左右,通过对症处理后均以全部消失,未发生脾破裂、脾脓肿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4]。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血液中的血小板抗体(PAIgG)出现升高,加速血小板破坏而导致[5]。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为产生多种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及担当血液过滤器,清除衰老血细胞。所以脾脏既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部位,又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泼尼松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脾脏切除术是治疗的方法之一,但我国大部分患者很难接受脾脏被切除[6]。

目前,随着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脾栓塞由于其安全、高效且能保留部分脾脏免疫功能的优势,被大量运用于临床。在治疗过程中,经脾动脉为患者注入微球颗粒或PVA颗粒剂,使脾脏缺血坏死,代替脾切除,减少PAIgG分泌,解除巨核细胞成熟抑制,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扣留破坏,使血小板恢复正常[7-8]。本次研究中,经脾栓塞治疗后,2组患者在1周内血小板出现明显升高;1年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大面积脾栓塞治疗与小面积脾栓塞治疗近期效果相近,但大面积脾栓塞治疗具有更加持久、安全、复发率低的优势,对患者的脾功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1] 关红梅,王会丽,魏雪.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4,3(2):343-344.

[2] 何乾文,蒋锐,李建浩,等.部分性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3,3(3):297-298.

[3] 邓元明,张龙,罗勇,等.脾动脉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4:540-542.

[4] 王耀普,张凡,李卫东,等.部分性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2013,4:318-319.

[5] 袁智勇,王汉,赵平,等.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1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0,10(2):1905-1906.

[6] 林涛.紫癜颗粒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4(3):118-120.

[7] 王涣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综述[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2(3):123-126.

[8] 许汴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2):99-1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046

湖南 422000 邵阳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张爱国 罗永有)

猜你喜欢

特发性紫癜脾脏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激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应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