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批评的武器
2015-08-01黄军昌
黄军昌
《庄子》中有这么一则寓言:“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玩味之余,笔者深深敬佩匠石的“斫垩”之诚,“运斤”之勇,“尽垩而鼻不伤”之高超技艺,同时也为郢人临斤“立不失容”的精神所折服。
修正错误与“郢人除垩”同理。“垩漫鼻端”,有碍于容;过错染身,有损形象。所以,国人向来把帮人长善救失视为一种美德,褒之,奖之。“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中国共产党人素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党的政治生活中,敢于向不正之风大胆“运斤”的不乏其人,他们仗义执言,激浊扬清,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把“利斧”清除侵蚀党的肌体的“政治微生物”,维护了党的纯洁和统一,挽救了险入歧途的战友和同志。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有些同志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留下人情好办事”的处事信条,在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搞“微笑外交”,当“好好先生”。听非理之言,充耳不闻;睹违法之事,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致使不正之风肆虐,损害事业,影响党的形象。
批评错误,帮人长善救失,既是善事,又是难事。以匠石斫垩譬之,心不诚,“垩”难尽;技不高,会伤人。因此,要实施成功而有效的批评,首先要求批评者不仅有匠石的“运斤”之勇,同时要有“尽垩而鼻不伤”的诚心和技艺。批评错误,帮助同志,既不能虚言假意,更不能胸怀恶意;既要纠正那种临“垩”怯懦,苟且求和的“和事佬”作风,又要摒弃那种把“鼻端之垩”连同鼻子一同砍掉的过火做法。批评者要从“治病救人”的良好愿望出发,注意工作方法,讲究批评艺术,帮助同志真心实意,批评错误一针见血,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以求收到尽除“鼻端之垩”,但又“不伤其鼻”的预期效果。
其次,要求被批评者有“临斤立不失容”的气度和雅量。批评是一种双边活动,仅有批评者一方努力,没有被批评者的紧密配合是绝难收效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如何看待过失,如何对待批评。考察世人对待批评的态度,大致有三:第一类是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以积极配合的态度对待批评,虚怀兼听不同意见。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显然,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第二类是故作姿态,取其所好。有的人对待批评,会上点头应允,会后我行我素;人前笑容可掬,人后咬牙切齿。有的人听得进隔靴搔痒的批评意见,却听不进触及痛处的逆耳忠言;有的人对来自上级的批评,唯唯诺诺,但对来自基层的不同意见,强词夺理。第三类是自以为是,讳疾忌医。自视一贯正确,老虎屁股摸不得,把别人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有成见,与自己过不去。有的心存腹诽,有的反唇相讥,一有机会,就给提意见者穿小鞋,泄私愤,图报复。实践证明,大凡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者,都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结果“病入膏肓,终成不治”。
在全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大背景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既学匠石,又学郢人;既敢于善于向别人“鼻端之垩”运斤;又真心诚意地欢迎别人向自己的“鼻端之垩”运斤,做纯洁党风、端正政风、净化民风的自觉斗士,努力造就使不正之风无处藏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系江苏省灌云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