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旬文艺男青年”王德顺

2015-07-31周翔

时代人物 2015年7期
关键词:德顺北漂时装秀

周翔

年近五旬率家庭剧团“北漂”;年近六旬玩“裸体艺术”;年近八旬走秀T台红遍网络。许多孙子、重孙辈粉丝管他叫“高龄青年”,尊他为偶像。

时装周最酷爷爷

1996年的新年伊始,王德顺换了一个新的日记本。这一年对他来说是个重要年头,因为他将要迎来60岁的生日,通常意义上的晚年的开始。在日记本的扉页,他写了一篇给“ 一九九六先生”的信:“我并不盼望你的到来……它象征着我的成熟,也预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并不服老。”

在北京已经当了11年“北漂”的王德顺和妻子赵爱娟以及一双儿女那时候总算已经过上了基本安定并相对富足的生活:他们买了房子,女儿王遒找了工作;王德顺的生活开始变得闲适了一些,偶尔接一些影视剧作品。之前10年在他看来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干了两件事:演哑剧、演活雕塑,他健美的肌肉和形体就是为了做这两件事练出来的。去健身房的习惯从此保留了下来,到现在还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我妈总形容他就像皇宫里的妃子似的,虽然皇帝不来看,但还把自己打扮得很好。”王遒不无调侃地谈论她爸爸。

但没想到又过了20年,快八十岁还不服老的王德顺一下子红透了网络,许多人到他的微博下面留言叫他“爷爷”,管他叫“高龄青年”,称他是自己的偶像。

今年3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他客串了一场时装秀,他穿着东北大棉裤、裸着上身在T台上虎虎生威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近八十岁还能保持的好身材以及神情和气场着实令众多网友折服。

这完全是一次巧合。王遒给这台时装秀做音乐,设计师胡社光无意中看到了她手机里王德顺的照片,觉得这个老头儿“有点意思”,与胡社光合作负责这次服装的高婕看到之后惊讶不已:“这是我老师!”1987年,王德顺曾接受北京时装俱乐部的聘请,为中国服装博览会培训时装模特,高婕是学员之一。那时候正是王德顺表演哑剧最忙碌的时期,但为了生计他也总要想办法赚钱。培训了那么多学生,自己却没有走过秀,接到高婕的邀请电话时,他抱着玩的心态接受了。表演前两天高婕先和他碰了次面,王德顺还是高婕记忆中那么利落:“打电话跟他说开车来接,他说不用,我们在地铁站见就成。一见面,还跟二三十年前一样的精气神儿。”只不过王德顺的长发已经变成白色的了。

走秀开场和结尾都交给了王德顺,让他即兴发挥。他看着东北大棉袄那熟悉的家乡元素,听着开场音乐里暴风雪的声音,熟练地演了一段多年不演的哑剧《暮年》,讲一个老人如何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光。“他光着膀子出来走秀其实就是最后结尾时的几秒钟,但这个一下子被放大了,吸引了人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胡晓航是王德顺即将出版的《形体语言艺术》一书的责任编辑,她看了那场走秀后觉得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把握王德顺的表演。“他是把整个后面的时装表演做了一个叙事性的开头。熟悉他的人,看的时候立马就能想到那是他表演了多年的哑剧。”

时装秀之后,王德顺接到无数的采访要求和谈合作事宜的电话。老伴赵爱娟怕生活受打扰,给他下了命令:不许接受采访。于是他偷偷把采访约在平时常去的健身中心,穿着黑色背心和白短裤,从健身器械下来以后大汗淋漓,说起自己“违抗”老伴意志跑出来见我们,脸上带着一点儿狡黠顽皮的神情。

虽然人们对他如今的生活现状无比好奇,但王德顺最愿意和人分享、聊起来最眉目生动的话题,不是现在如何,却是哑剧和活雕塑表演。这两个他最看重的艺术成就,带给他的名气都不如这一次意外走红来得大,王德顺也知道,这是时代变化了。

作为一个一直“思想超前”的老头儿,他从来没有停止接触新鲜的事物,一点点触摸和适应这个改变了的时代:他学着用微信来进行日常的工作联系,尽管有时候他要很长时间去找到键盘上自己想要的符号;微博上给他的留言,他会认真地回复。他衣着时尚地去拍大片,为了电影角色的需要还学会骑年轻人的摩托车。

内外兼修的戏痴

1970年从沈阳复员到长春的工厂时,王德顺满心里想的全是自己“一定要翻身”。从1960年起,他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演了10年话剧,然而这一切却因为“文革”中“站错队”一下子失去了。待到1974年,王德顺又到长春话剧院。

1979年到1980年他生了大病,多次在舞台上昏倒。王德顺把这“归咎”于他学习当时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太用心。“这种体系要你表演时特别认真,要以特别真诚的情感去演戏。”医生告诉王德顺,他是得了植物神经紊乱以及心脏病,不能够再这么动感情地演戏了。然而不演戏了还不行,后来发展到看戏他也会昏倒。

大约有一年的时间,王德顺不敢接触戏剧,换到剧院做行政工作,但他是不甘心的。这时中央戏剧学院的丁扬忠教授到长春话剧院讲学,专讲布莱希特的理论,王德顺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又有救了。“既然成不了那个角色,我就研究怎么把内在的情感变成外部的动作表现出来。”哑剧是合适的形式。

王德顺开始琢磨着要锻炼自己的身体了。要演哑剧,必须得有个健美的形體,才能够被人欣赏。四五十岁了,他开始咬着牙锻炼,慢慢地他练出了肌肉,压腿也没问题了。

家庭剧团的“北漂”生活

1985年,和夫人赵爱娟编排好十几个哑剧节目后,49岁的王德顺带着全家人来到了北京,开始“北漂”。王德顺和家人组成了一个家庭剧团,赵爱娟帮他编戏和排戏,女儿帮他钢琴伴奏,儿子帮他报幕和打灯光。他们到处寻找演出机会,生活不免窘困。但如今回想,王德顺仍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快乐的年头。

“我们创作的这些哑剧都是表达人的共通情感,生与死、爱与恨。”王德顺不觉得这些创作和生活中看起来开朗积极的自己有什么矛盾,相反,这些创作恰恰是他的生活决定的。

90年代,王德顺又开始搞活雕塑了。

他一方面是受了罗丹雕塑展的启发,一方面也是开始觉得自己体力上演哑剧有点困难了。王德顺找人复制罗丹的雕塑,把自己全身涂满青铜,然后和雕塑一起进行表演。

一开始活雕塑的演出相当成功,彩排的时候记者和观众挤得水泄不通,首演得到了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等的认可,让王德顺充满信心。但很快就有报道出来,说他在搞“裸体艺术”,表演机会从此寥寥。

这对王德顺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活雕塑之后差不多歇了两年,然后我开始慢慢劝他接演一些影视剧的角色。”王遒说。

晚年的王德顺每天游泳、健身,还和女儿去滑冰,生活得从容起来。他还和儿子很早之前就签了遗体捐赠协议。在王德顺看来,身体不过是在活着的时候是“艺用人体”,死了以后当“医用人体”,一点儿不浪费。

2011年,王德顺打电话到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好胡晓航接了电话。“我想大概是可以的,约了一个时间让他拿过来看看。一见面我就被他吸引了。”胡晓航说。其实在确定书的内容到底如何之前,倒是王德顺本人的吸引力让她动了做这本书的念头。“我想他本人这么有吸引力,状态这么好,背后他的付出一定是很多的。”

猜你喜欢

德顺北漂时装秀
“巧克力时装秀”
缘分
I LOVE SPIDER—MAN
企鹅“时装秀”
北漂
当时装秀被厌倦了我们要看些什么?
水乡记忆
MICHAEL KORS 2015秋季系列时装秀众星云集
人在北漂,心在北漂
姬德顺与他的青铜浮雕壁画“黄河”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