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科学巅峰“扫地僧”
2015-07-31阿墨
阿墨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他的硕士研究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创建的 Li(李小文)-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
他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并觉得自己在性格上有点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但在网友们眼里,他更像《天龙八部》里沉默寡言、其貌不扬,却有着盖世神功的“扫地僧”。
2015年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2014年无意间走红网络的“布鞋院士”李小文高票当选。
但是,李小文当天并未出席颁奖仪式,当现场播出介绍李小文的视频时,全场师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三天后,李小文因病离世。他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形象,成为了他留给人世间永不褪色的“另类”经典。
不讨喜的学生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出生在四川自贡。用李小文的话讲,他家是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他的童年便是在这个被称作“盐都”和“恐龙之乡”的故乡度过的。
“我出生在自贡,记忆中儿时的釜溪河总是清澈干净,我在里头游泳,还有大人在河边清洗衣服。”去年7月,当李小文又一次回到故乡自贡时,对儿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李小文4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了学校,原因是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他。因此,李小文比同龄的孩子至少早两年上学。
成都树德协进中学是当地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李小文在这里读的初中和高中。李小文承认,自己小时候很调皮,“学习成绩不突出,只求及格回家不挨打;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按当时‘标准,真是个不讨喜的学生。”
据李小文在树德协进中学时的班主任杨朝瑞介绍,那时候李小文个子小,眼睛小,有时喜欢打个光脚板,总坐在第一排,好动,坐不住。杨老师还记得,李小文上初中时,自制了一个所谓的“警报灯”,一到下课时间就会响,提醒老师早点下课。
不过,调皮好动的李小文,课程却从不落下,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李小文回忆说,他是那种看上去不怎么用功,从来不在班里争名次,但做题比较灵,也比较快的学生。他交卷的最快纪录是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完题,他就交卷出去玩儿了。但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突出,在班上一直是中等水平。
1963年,16岁的李小文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上了大学的李小文还是不爱上课,不爱做作业。就因为平时很少交作业,所以大学第一学期好几门课的老师都要求他去“置疑”。
“置疑”就是老师在考试前看看学生某门课还需要补些什么,补完再去参加考试,免得不及格。别的同学都觉得被老师叫去“置疑”是很丢脸的,可李小文却挺高兴地就去了,跟老师乱扯一通。临走时,老师总会对他说,你别置疑了,去考试吧。
若干年后,李小文在题为“我的大学梦”的公开演讲中回忆说,他在大学里的特殊收获是给校图书馆当了两年义工,自诩“阅尽天下书”。他最得意的是,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之后,他获得了其他同学得不到的“特权”,“当时图书馆所有的图书对我都是开放的,下班关门的时候,也允许我借两本回去看。我一坚持就是两年。”
人生两大转折
李小文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65年。
有一天,他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心里很不服气,就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给《光明日报》寄去,并很快收到报社的用稿通知。可没想到,形势突然变了,那篇稿子不但不准发表,还作为严重的政治事件被退回大学,成了批判李小文的罪证。
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了李小文的毕业分配,他被分到了四档。当时第一档是政治上最红的,能分到国防科工委;第二档是政治上还行的,可以分到电子科技部;第三档是普通人,一般分到地方的单位;第四档就是犯了点小错误的,谈不上多大的罪,没什么大把柄,却也不知道怎么定性。李小文被安排到西昌的一个部队农场里种田,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在农场那段时间,李小文根本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也谈不上什么个人选择,只能一天天地消磨时光。那时他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重新分配工作,一定要掌握一门手艺。为此,他在农闲时间学习了修柴油机和拖拉机。一年半之后,他就被调到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据说是为了照顾他们夫妻两地分居。
李小文非常高兴,因为无论如何,他这个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的高材生不用再种地了。
可是,在工厂的日子也不好过。李小文不会表现自己,自然也不受重用。一开始,让他去农村修对讲机,就是给收音机加个联网功能,把它们变成有线电台。后来,厂里开了个维修门市部,让他负责,还让他带了个徒弟。接着又让他去仪表科。这次去了没多久,李小文就考研了。
这是李小文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实际上,李小文考研是很意外的一件事情。有一天,厂里的支部书记过来跟他聊天,无意中说到报纸上有恢复考研的消息。李小文误以为领导鼓励他去考,就说,考也行。结果到下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知道李小文要考研了,话语中不乏嘲笑、讽刺、挖苦的口气。李小文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去考。后来李小文说,如果没有那次聊天和厂里人的挖苦,他是肯定不会想到去考研究生的。
李小文报考的是中科院杨世仁的研究生,考试时有一道题他完全能做出来,只是没注意到括号,所以疏忽了。考完后,李小文试着给杨世仁写了一封信,说明那道题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没看到括号,大意了。没想到杨世仁很快就给他回了信,说,能看出来你是疏忽了,所以,不会把你这道题的分数扣光的。
就这样,杨世仁就成了李小文的导师,并把包括李小文在内的三个学生推荐到美国去留学。这让李小文特别感动。后来自己带学生时,也一直以杨世仁为榜样。
公派留学美国
今天,人们时常会提到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52名留学生,那是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产生的,可谓精英中的精英,后来这批留学生大都成为了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endprint
李小文就是这52名留学生中的一员。
留学期间,李小文主攻的专业是遥感,而之前他在国内根本就没有学过遥感。直到去了美国,才第一次接触到遥感这个专业。他曾谦虚地说,那时觉得自己是公派出来的,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做事,学得太差不好意思。“所以,也就稍微比原来认真了一些。”
李小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跟随美国著名遥感专家Strahler教授学习,1981年获得地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又获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他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代表作硕士研究论文后来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创建的 Li(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也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
李小文在美国学习之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看小说。他说该做的事情做了,有时间就看看小说,这可能是知识分子最大的乐趣。
李小文是个“金庸迷”,当时金庸的许多武侠小说在国内是看不到的。那里的图书馆里专门有一层楼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小说,而且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李小文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李小文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李小文曾对记者这样说。
后来杨世仁当了中科院一个研究所所长,叫李小文他们回来,当年一起出去的三个学生就都回来了。李小文说,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回国后,李小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项目、863计划、973项目等重大遥感基础研究项目,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还获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2年被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研究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李小文的贡献还不仅这些,他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研究生举办了遥感科学的系列讲座及专题讲座,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我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的研究和试验研究队伍。
不穿袜子的“农夫”
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回忆,李小文是2000年前后来到北师大的,那时才50多岁的李小文已经取得多项成果,是他们这些年轻学者的偶像。
不过,第一次见到偶像,却让谢云感到非常意外。有一天,谢云正要下楼,迎面上来一位土里土气的男子:脚上一双布鞋,手里拎个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白衬衫黑裤子。他还以为是外面到学校来办事的,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谢云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时,就因为这身衣着,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进城的农民。
以后,该学院的师生们都经常能看到李小文穿着布鞋,冬天穿的是大厚布棉鞋。学校内虽然有几个老师平时也穿布鞋,但他们都穿袜子,李小文不喜欢穿袜子,有时候还把裤腿也挽起来,看上去和农民没有两样。
李小文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更像起早贪黑的农夫。2005年,李小文已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他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经常忙到很晚。当时,系里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为此,李小文找到系主任,说:“咱不是要把北师大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可是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同意给李小文也配一把钥匙,这样再也不影响他熬夜了。
该学院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后来,李小文作为首席科学家,接连承担了两个大的国家项目,到2011年,李小文竟累得住进了医院。
据说,当时李小文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李小文生活没有规律,吃饭也非常简单,饿了吃点米粥、咸菜就行。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谢云无法理解。
在外人看来,生活简朴的李小文多少有些寒酸,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成为院士后,他捐出了自己的“长江学者”奖励津贴,在他的母校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一项“李谦奖助学金”,主要帮助那些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有特别需要支持的青年教师。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这个孩子出生时因家里条件差,后来得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
记者了解到,“李谦奖助学金”按年评定,每年5至10人次,每人次1000至10000元不等。对于这个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说:“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李小文曾在课堂上讲过,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记者从电子科技大学的官网了解到,在此之前,李小文就曾捐出自己的巨额奖金设立研究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后来,为了激励学生投身遥感事业,李小文又将20万元个人津贴捐出来作为种子基金,设立了遥感基础研究基金。
布鞋突然“失火”
尽管在学术界和熟悉的师生中间,李小文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但在社会上知道他名字的人并不多。直到2014年4月18日,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了一场讲座之后,他的名字几乎在一夜之间走红网络,广为人知。
原来,李小文讲座时的一张照片被网友贴到了人人网上,照片里的李小文蓄着胡子,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在念发言稿。endprint
“这就是院士?”网友们惊呼。有网友说,“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更有网友把他比作《天龙八部》里沉默寡言、其貌不扬,却有着盖世神功的“扫地僧”。一时间,网络上一片赞叹之声。“李小文”、“布鞋院士”、“扫地僧”等关键词,迅速排在了各大搜索引擎的首位。他在中科院官网科学网开设的博客,成了一周热门博客第一名,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和网友,李小文表示“谢谢网友们”,一遍又一遍地在电话里给记者赔笑,请求“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或者“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幽默而又谦虚地说,没想到“布鞋失火了”,“有些说法太拔高了”。那不过是双极其普通的布鞋,黑面白底,款式老旧,是他在成都出差时买的打折货,“80块钱一双,一下子买了三双”。
但李小文传奇的经历还是被各路媒体一点一点挖掘出来:和令狐冲一样,李小文也喜欢喝酒,60岁时,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他的学生们说,李老师随身有个酒壶,里面装着二锅头,就算看见他在校园里喝也没有人会觉得稀奇。后来喝酒伤了身体,他才不怎么喝了。
李小文的同事王海辉觉得,李小文性格里有侠客的影子。王海辉刚去美国那一年,带去的钱快花完了,只在网上和李小文说了说,李小文立刻让正在美国的妻子跟王海辉联系,先借一点钱应急。
2009年,地质学家嵇少丞在网上发帖,帮一名羌族妇女找工作,李小文看见后积极联系,在成都一所学校的人事部门为这位羌族妇女找到一个岗位,后来因这名女子不想离开北川才没成行。
人们还发现,年过六旬的李小文还是科学网博客中的活跃分子。从2007年7月29日起,在科学网注册博客,七年多时间发表了1878篇博文。他把博文分为生活点滴、历史杂谈、科网外传、海外来鸿、课件科普、怪哉虫儿几个类别,讨论专业知识,分享学习心得,也会对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关注及评论。博文更新也比较频繁,2014年几乎每天都要更新一篇,且多数博文的阅读量达上千次。
在博客中,李小文又自比另一个武侠人物—《射雕英雄传》里“武功造诣非凡,已臻化境,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无一不晓,行事潇洒”的桃花岛岛主黄老邪,自称“老邪”。
故乡永在心间
李小文在网络上出名以后,于2014年7月10日再次回到家乡,参加了自贡市第二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并接过四川理工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聘书,着力开展水污染治理创新性研究。
李小文回忆了儿时的情景后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釜溪河流域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着眼绿色发展,打好保护和优化管理的‘组合拳。”
两个月之后,即2014年9月22日,“布鞋院士”李小文只身从北京乘火车回到成都,次日在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发表了名为“我的大学梦”的演讲。有学生回忆说,那次李院士没有穿布鞋,而是穿着皮鞋,颤巍巍地上讲台,一直站着讲完。老人时而说普通话,时而说四川话,激动时还说自贡话。他教学弟学妹们如何做学术,如何谈恋爱,600人的报告大厅,被围了个里外三层,甚至连两侧阶梯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李小文在演讲中还谈到他对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八个字的解读。他说,自己一直坚持不说假话,他也同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说假话。他认为,“说假话不可能永远骗到大家,总有一天会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在无法说真话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保持沉默,这样都好过于说假话。”
在给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做了学术报告后,李小文中学母校成都树德协进中学的张勇老师邀请他回母校看看,李小文爽快地答应了。张勇提出,学校可以派车接他回母校,没想到李小文一口回绝,说:“不用那么麻烦,电子科大这边有车,他们会送我的。”
当天晚上张勇与李小文的爱人通了电话才得知,李小文并没有让电子科技大学用车送他。张勇表示,学校的确可以派公车到电子科大,但再次被李小文拒绝。“你们一定不要派车过来,我们打车过去。”第二天,李小文果然打车到了金河宾馆,一路步行走到了树德协进中学。
据四川当地媒体介绍,早在2004年,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李小文曾回到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国家已批准依托中科院和北师大成立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小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回来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成都建立起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分室,西部地区更需要遥感科学,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将大有作为。就在这一年,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后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了。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当看到温总理去灾区,在飞机上用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又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2012年,李小文出任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直到去世前仍带着该院的研究生。
远去的“扫地僧”
2015年1月9日上午,李小文在家中晕倒,晚上病情发作。10日上午开始出血,中午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在医院送李小文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学院党委书记葛岳静,脸上掩盖不住悲痛的表情。她向记者展示了拍摄于1月7日送给李小文院士“感动师大”证书的照片,“这是和李院士的最后一张合影了”。
据说,李小文曾拟下一份“尊严死”遗嘱,不允许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急救措施。他理想中离开世界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李小文的妻子自我安慰:“这正随他的愿了。他走得痛痛快快,没有太多痛苦。”
新华社发表悼文表示:世间再无“扫地僧”。
87岁的杨朝瑞得知李小文去世的消息,一直哀叹:“没想到,他却比我这个大他20岁的老师先走。太可惜了。”李小文高中的化学老师谢世玺听说李小文是因肝硬化去世,痛惜地说:“他抽烟抽得凶,再加上喜欢喝酒。这多多少少对他的身体有损害。”
记者注意到,李小文的最后一篇博客发表于去世前五天的1月5日。在深夜9点24分,他和田青博士交流关于逊克农场人口的地理学意义。
有网友这样写道:我怀念李老师这样的平民院士,他始终知道自己的分量,从不飘飘然。愿我们大家都能像他这样做人,这比升官发财要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做人做到这个境界,平民本色就化为英雄本色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