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七律禅学思想
2015-07-31赵元鹤章珞佳张萌王廷洋
赵元鹤 章珞佳 张萌 王廷洋
摘要:黄庭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巨匠。虽然其主体学术思想及创作脉络上倾向儒家学术思想,但他也深受着佛教禅学的熏染。在禅学方面,黄庭坚的造诣相当高深。这一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尤为突出。大量山谷诗都蕴含着浓郁的禅学意味。本文将从黄庭坚七律入手剖析其诗歌中的禅学思想。
关键词:黄庭坚;七律;禅学;典故
在诗词繁盛的北宋,文豪大家辈出。黄庭坚就是这样一位巨匠,诗歌成就显著。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特色在于大量使用典故同时又广泛汲取创作灵感及素材,践行着“无一字无来历”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汲取的同时不忘融化在自己的诗歌字句之中,实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歌理念。山谷七律中的禅学意味就是这样的存在。
黄庭坚祖籍江西分宁,历史上江西出现过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著名禅师。时至北宋,江西成为禅学传播最繁盛的地区,而分宁深受其影响。可见黄庭坚的禅学思想是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北宋时期,禅宗在士大夫间很流行,对当时的文人创作产生了深重的影响。黄庭坚禅学修养深厚,结友广泛,其中不乏高僧大士。外在大环境与其自身内部的禅学思想正好契合到了一处,这便为他禅学意味浓厚的诗歌创作创造了条件。
一.发展时期的禅学
《戏赠慧南禅师》作于熙宁元年,据考这首诗是黄庭坚在二十四岁途经洪州时创作的。下面就通过这首七律来解读他年轻时的禅学思想。
戏赠慧南禅师[1]1636
佛子禅心若苇林,此门无古亦无今。
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
草木同沾甘露味,人天倾听海潮音。
胡床默坐不须说,拨尽寒灰劫数深。
此中提及当时禅学界的著名学者惠南禅师,即石霜楚圆禅师,可以看出惠南禅师的声望很高。而从《黄庭坚年谱》中可知惠南禅师也在江西分宁,可见他与黄庭坚同出一地,他们二人又都是当时的名人,二人间必有交集。且从此诗的题目也能看出二人早已熟识。但“戏赠”却略显敬重不足,黄庭坚作为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名人使用略带轻浮的词,除了有他们是熟人的这层的意味外,还有年少气盛的原因,年轻人难免修心不足。
首联中的“佛子”指一切众生,《法华经·譬喻品》︰“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2]473“竿上风幡仁者心”,惠能禅师云:“暮夜风扬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醻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疏輙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3]53
赠清隐持正禅师[1]1739
清隐开山有胜缘,南山松竹上参天。
擗开华岳三峰手,参得浮山九带禅。
水鸟风林成佛事,粥鱼斋鼓到江船。
异时折脚铛安稳,更种平湖十顷莲。
这首诗作于熙宁元年,其中涵盖了诸多佛学用语。“九代禅”指《浮山远录》记述的佛正法眼藏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销带和平怀常实带。“水鸟枫林成佛事”的出处是《观无量寿经》:“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4]202“折脚铛”则出自汾州无业禅师:“茅茨石室,向折脚铛子里煮饭喫过三十二十年。”[3]163黄庭坚在此诗中写到“更种平湖十顷莲”,莲于佛教是最高宗教精神的圣洁高雅的象征,《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2]473虽是写给别人的诗,其中也寄寓了自己的禅学思想。可见黄庭坚创作诗歌的用心程度。
两首诗虽作于同年,但是时间间隔并不远。但相较之下,内涵有所增加,措辞也成熟不少。不难看出,黄庭坚的思想修养有所提高。
二.成熟时期的禅学
戏题水牯庵[1]1732
水牯从来犯稼苗,著绳只要鼻穿牢。
行须万里无寸草,卧对十方同一槽。
租税及时王事了,云山横笛月轮高。
华亭浪说吹毛剑,不见全牛可下刀。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即《戏赠慧南禅师》和《赠清隐持正禅师》十五年后。首联“水牯从来犯稼苗,著绳只要鼻穿牢”在《五灯会元·长庆大安禅师》:“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秖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3]191颔联“行须万里无寸草,卧对十方同一槽。”《五灯会元·石霜庆诸禅师》:“解夏上堂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师曰:“有人下语否?”曰:“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3]286。“十方”典出《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5]207
“华亭浪说吹毛剑”中“吹毛剑”也有出处,《五灯会元·涿州纸衣和尚》:“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不论佛语祖,那说凡圣情?拟犯吹毛剑,还如值目盲。进前求妙会,特地斩情灵。”[3]656“吹毛剑”在佛教多是比喻锐利的机锋。
题神移仁寿塔 [1]1247
十二观音无正面,谁令塔户向东开。
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风雨推。
蝇说冰霜如梦寐,鷃闻钟鼓亦惊猜。
从今不信维摩诘,断取三千世界来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即《戏题水牯庵》后一年。“十二观音无正面”见于《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麻谷到参敷坐具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师下绳床。一手收坐具。一手搊麻谷云。十二面观音向什么处去也”[3]643。“四梵”出自《阿含经》:“世尊说四梵福,若能补理故寺,是谓二梵之福”,[1]1247“断取三千世界来”化用《维摩经》:“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论著右手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6]100
三、总结
从以上诗例中不难看出黄庭坚的禅学素养是长久积淀下形成的。黄庭坚的生活中处处与禅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结交高僧,出行旅游时也多选择与禅相关的地方。
当代学者认为黄庭坚学禅与他的仕途遭际有关。因为命途悲苦所以想从禅学中寻求慰藉和超脱。但经考证,黄庭坚在涉猎禅学之时,王安石还没有开始变法,苏轼尚未被排挤,黄庭坚也没有遭连累。虽然此中的分析稍显浅薄,但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了解黄庭坚诗歌中的禅学源流和思想。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10108007)
参考资料
[1]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2]赖永海主编.王彬译.法华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2010
[5]董国柱著.佛教十三经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98
[6]赖永海主编. 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作者及地址为:
章珞佳 山西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文学院43号信箱
电话:
1331343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