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015-07-31李墨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英语教学教师

李墨

摘要:人们越来越关注从情感角度来研究学生的二语习得。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影响语言学习较大的一种情感因素——自我效能感,近来得到重视。英语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学生只有对学习英语这个科目以及英语文化等方面有积极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拥有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或成绩的进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来自于消极情感,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在高职院校,我们发现学生一般比较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分析研究其原因是由于高中、中职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对学习产生很大的焦虑。给学生的二语习得带来很多心理上的挑战和诸多学习上的困扰。

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校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的老师,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导获取能够使其适应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在获取的同时,学校也在检验、评估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因此,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和社会性检验的重要环境是学校,而老师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尤其是认知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动因。学生在学习掌握认知技能时,也发展了一种支配他们理智活动的效能感,对于学习英语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老师的指引,本研究希望借此使英语教师能准确把英语学习群体的特征,进而根据这些特征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英语教学、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动作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所以,二语自我能效感就可以认为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进行并完成英语的学习,对自我进行的一种判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的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中。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班杜拉将自我效能定义为是人对完成某个行为或完成后产生某种结果需要的能力,是一种具体的能力预测,感知到的效能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目标、努力程度等等。80年代后把自我效能认为是“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和一种对认知、社会和行为等一系列技能的行动过程的自我生成能力,“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操作目标的行为过程的能力判断”,或者是“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的控制能力的信念”,20实际90年代,自我效能被定义为“人们对发动完成任务要求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知资源的能力的信念”,此后,又重新将其界定为“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从这些不同时期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能否成功进行和达成目标所需能力的认知、感知、信心或信念等等。理论上,自我效能具有四层含义:(1)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能力的自我判断和评估;(2)自我效能是人们整合自己各种能力并形成的自我生成能力;(3)自我效能具有领域性,即人们对于完成不同行为,或达成不同的目标,自我效能判断也会有所不同;(4)自我效能形成最后会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心自我信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过程中,必须依据自我效能感的效能信息,并且还需要考虑到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 促进成功教育,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

班杜拉认为,在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最大的作用的是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自我判断,而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为人们提供了最直接的能力信息。所以,学生如果不断获得的成功经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能效感;反之,如果学生经历不断的失败,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慢慢学生丧失自己的能力信念,自我效能感降低。这就说明了在学校里,在教师教学情境中,如果想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最号的途径就是让学生机会不断地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或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成功教育。例如设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到达的水平。不要订过高的目标,学生会没能力达到,进而获得不到成功经验;当然目标不能过低,学生会很容易就得到成功,没有体现学生真实的能力,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没有帮助;订制合理的目标是让学生经过付出努力后取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设计合理的学习进度和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过程都会获得成功的经验。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样的学生评价手段。在教学形式上,更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侧重师生互动,同时,形成灵活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手段。进行及时巧妙的反馈,例如鼓励学生做示范,给于进步和成功的评价。

2、 采取榜样效应,提供积极替代性效能信息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自己与所处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他人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给学生自己带来替代性效能信息,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判断。所以,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提供给学生积极的替代性效能信息。在学校环境中,同学和老师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替代性的自我效能信息,我们教师首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所谓“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在教育引导和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表现,具有强的工作责任感和教学能力,让学生由心底产生想效仿教师行为的想法,进而提高对自我效能判断。教师榜样是一种权威效应,权威性榜样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我们教师应积累自己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成果、并进行转化和传播,形成权威效应。积极的替代性效能信息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也受到自我与榜样之间相似程度的影响,相似性越大,榜样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就越有说服力。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时,同学榜样有时候比教师榜样的效果更好些。我们教师要寻找为学生树立年龄、经验、能力和条件相似的同学榜样,同学榜样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效能评价线索,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同样条件下也会有能力获得一样的成功。这需要教师注意搜集和整理学生中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优秀的例子、经验,为学生提供借鉴或学习。

3、 指引学生寻找正确归因

归因的定义是指人们解释结果的原因。B.Weiner等人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与从两个维度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对自身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其原因。内部、可控的因素是指努力程度、使用什么学习策略等等,内部、不可控因素是指个人能力等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是指机会、要求、和一些制度等等,外部、可控的因素是是指教师是否会偏心、同学是否给予帮助等等。归因方式的不同,正确与否不但会影响自我效能判断,还会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国内和国外的研究都表明,如果把学习成功归因是否有机遇,或者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都会使自我效能判断降低;如果把学习的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作用结果,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扎样自我效能判断就会提高。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指引学生进行寻找正确的归因,帮助学生意识到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程度或使用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和使用的学习策略不适合,会促使他们更加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使他们得以提高学习成绩。一般来说,作为教师要尽所能指导学生对学习寻找内在的可控归因,学生便可以从自身上寻找学习成败的原因,并根据这些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次或者一时的失败经历降低对以后成功的期望。

4、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1)激发学习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认知与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人高层次的需要,但是要在满足其他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引发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对完成学业的能力判断,必须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一些基本低层次的需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特别是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这些需要不仅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更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评价。(2)给予鼓励:给予鼓励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其学习行为进步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激励学习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比如点头肯定、满意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或简单的表扬,都能产生积极的鼓励作用,向学生传达他们在学习上有进步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班杜拉认为,给予鼓励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建立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无论大小,都要给予积极关注,给予激励,例如加平时成绩等

5、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当学生情绪处于过于紧张状态时候,对自己真实的能力判断要比心平气和时弱很多,会感觉底气不足等等;在身体状况不好时,像感觉疲惫等等,也会降低学生对自身的效能判断。因此我们教师需要通过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保持学生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我们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愉悦教育,和谐教育,降低学生紧张和一些负面的情绪,通过游戏等等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们的身心共同和谐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课堂中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和不安,教师在教学中把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增强学生交流积极性,积累成功经验,提升学生自我能效感和自尊感。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英语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析高职英语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