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产业:“与畜共舞”舞出双赢
2015-07-31秦志伟
秦志伟
随着国内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日渐凸显,与此同时,牧草的重要性也愈发明显。因为牧草产业的特殊性,企业自建基地的草业企业不是很多,全国牧草生产加工企业共有450多个。
作为牧草产业的“总策划”,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教授张英俊见证了牧草产业从“蹒跚学步的婴幼儿”到“充满活力的青壮年”的发展与壮大。
近日,笔者采访业内人士发现,虽然牧草产业近几年取得一些成就,但各种“之殇”“之惑”“之苦”也一直困扰着他们。
对牧草重要性认识不足
“上帝送给人类两件宝贝,一件是奶牛,一件是苜蓿,奶牛我们已经很重视了,但对苜蓿,也就是牧草的认识还未开始。”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多次讲道。
好牛奶来自好奶牛,要饲养出好的奶牛就要从其精致的“口粮”开始。优质的牧草是奶牛产出好奶的第一重保障。在我国,长期以来,老百姓对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养殖,基本都采用“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却不知道以牧草为主食,以精料为补充的科学饲喂方式。
张英俊向笔者介绍,产业体系成立之初,因长期以来未建立牧草产业,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包括农业科学家都对牧草认识不足。行业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种草保留面积31301万亩,但大多是生态种草。其中商品草种植面积4767万亩,产草量924.57万吨。国内牧草加工企业只有130余家,常年加工草产量50万吨左右。
“在高质量的牧草产品方面,如近年来国内急需的苜蓿草和燕麦草,国内生产量更小。”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明利向笔者介绍,2014年两种牧草的进口量分别高达88.45万吨和12.10万吨,比2008年分别增长48倍和77倍。
在国外,牧草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牧草年产值约110亿美元,仅次于玉米和大豆。而我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在王明利看来,“这主要是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长期将粮食、水果、蔬菜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种植,而一直将草作为不好的事物对待,如传统文化中有“斩草除根”“草寇”“草木皆兵”等说法。
与此同时,我国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基本的耕地一般都用来生产粮、棉、油、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农业种植结构中基本没有牧草的地位,一些地方即使少量种植也只能在盐碱地、荒滩地、退耕还林地等“边际土地”中种植。
对牧草在草食畜牧业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这是业界的普遍共识。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势在必行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内各界开始逐步重视优质牧草在畜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特别是在奶业转型升级中首先意识到牧草的重要作用,也逐步获得了优质牧草饲喂奶牛后的高额经济效益。”王明利在调研中有切身感受。
事实上,我国是一个优质牧草缺乏的国家,尤其是优质豆科牧草,这直接导致具有高产性能的家畜,如高产奶牛,甚至猪、鸡等,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生产的畜产品质量低下。
“如何提高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尤其是优质豆科牧草,是草业发展的重点。”张英俊说。
据了解,2011年实施的《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确立了我国牧草产业“一带两区”即“苜蓿产业带、羊草生产区和南方饲草生产区”的产业布局,提出利用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提升土壤质量的特点,开发盐碱滩地等边际土地,通过草田轮作,提高低产玉米和小麦田的耕地质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具体战略措施,努力提高草地单产和牧草产品质量。
张英俊认为,主粮结构导致的粮经二元种植业结构也应顺势调整,牧草产业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和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來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牧业持续利用发展模式,全面发展牧草产业不仅可以降低饲料粮的使用、保障肉类有效供给,而且也可以改良农田土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机械化水平是关键
张英俊介绍,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任务是研究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推动实现国产牧草的标准化、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
“产业‘三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张英俊说,“但关键的关键是机械化,没有机械化,实际无法达到标准化,更不可能规模化。”
作为一家从事紫花苜蓿种植、加工及牛羊饲料生产销售12年之久的企业,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涪钧有切身感受,在如何提高草产品的品质、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今年有了大的跨越。”贾涪钧告诉笔者。他指的跨越是在土地允许的条件下,提升了机械设备的档次。
其实,因为牧草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张英俊早在这之前就指出:“体系启动后,深深感到牧草产业的发展还是以企业为主。”牧草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放牧,一种是加工成干草或青贮。在生长季节内,收获高质量的干草或青贮都需要机械,“而且应该是大型机械”。
“同时,牧草加工生产需要一定规模,只有规模化之后,机械的使用成本才会降低,效率才会提高。”张英俊说,“满足这些要求的,目前只有企业才能经营。”
“草畜联营”助产业升级
牧草是中间产品,其最终价值要靠畜牧业来实现。当前,我国进口美国苜蓿干草的价格每吨高达3000元左右,进口量仍然连年快速上升,“主要是由于国内大型乳企生产高端奶产品所需。”王明利说。
“在此基础上,必须重视‘农牧结合,推动‘草畜联营。”王明利表示。
目前,在国内许多传统上不生产牧草的地区,由于大型养殖企业的强力带动,如今也大面积种植牧草。王明利认为,特别是在南方人多地少、调制干草困难、发展牧草产业面临更多挑战的地区,“必须通过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拉动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看来,在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成为必然趋势,但应考虑适度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在广大农村地区,适宜以家庭为单元,或者几户联合成立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这恰恰是一条苜蓿产业发展更切合实际的道路。”
在日本、瑞典等国家,当地的家庭牧场已有一个完整的模式。日本的养殖户平均饲养的奶牛在40~50头,规模较小。而在瑞典的一些农牧家庭,大多通过自己种植黑麦草、豆科牧草等,加工成饲料来喂养几十头奶牛。
南志标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模式,在农村地区,开展以家庭牧场为主要单元或者几户联合通过土地流转等形成简单的合作社模式。
“家庭牧场是牧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张英俊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