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安农9号选育研究
2015-07-31李猛刘兴舟张建朱德慧马庆
李猛++刘兴舟++张建++朱德慧++马庆
摘 要:安农9号是安徽农业大学和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SX0513为母本,自选系SX5229为父本联合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于2008-2011年分别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综合表现突出。该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安农9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点等,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玉米;安农9号;栽培技术;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39-03
Study on Breeding of New Maize Variety Annong No.9
Li Meng1 et al.
(1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Annong 9 is ordinary maize variety bred up by inbred line SX0513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female parent,other line SX5229 as male parent in 2005. Through Anhui province Maize Variety screening test,regional test and production test from 2008 to 2011,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the variety is outstanding.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breeding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aize variety Annong No.9,and proposed th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Key words:Maize;Annong No.9;Cultivation techniques;Variety breeding
玉米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hm2,并有继续扩大种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耕作制度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玉米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1],生产上对玉米抗逆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追切需要高产、稳产、早熟、耐密、综合抗性强的品种。围绕早熟、高产、多抗的育种目标,安徽农业大学与宿州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从种质资源创制着手,引进国外种质改良创新国内种质,育成了玉米新品种安农9号。该品种于2005年选育而成,经多年多点试验检测表现突出,201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皖玉2012007),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130210.7)。
1 品种选育经过
1.1 育种技术路线及目标 安徽省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玉米主产区位于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区地势平坦,玉米生长期间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丰富,但是高温、干旱、雨涝、寡照等自然灾害亦时有发生。目前,安徽乃至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生产用种的种质主要集中在黄早四、丹340、MO17、旅大红骨类、P78599类、478类等几大骨干自交系上,种质基础较狭窄〔2〕,随着这类品种在生产上使用时间的延长,抗病性、抗倒性、适应性等逐渐降低,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有效提高玉米品种抗耐逆境能力,专门制定了引进国外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国内骨干种质资源的思路,在育种目标上,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耐密、活秆成熟、广适为主攻方向。
1.2 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2001年利用国外杂交种自然授粉,收获后作为基础材料,经过海南、安徽2地连续自交7代选育出自交系SX0513,该系集中丰产、高配合力和综抗多种病害等优点于一身,是一个抗性好、耐密植、配合力高的理想系。2001年冬季在海南以9801变异株为基础材料经南繁北育连续自交7代,育成早熟、自身产量好、配合力高、优质、多抗的新自交系SX5229,该系根系发达,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比较优良;2005年夏季以SX0513为母本,SX5229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品种安农9号(原代号:ASC0701)。
2 品种主要特点
2.1 历年产量结果 该品种2006年参加宿州市农科院夏玉米新组合鉴定试验,实收单产8 955.0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6.96%。2007年参加宿州市农科院夏玉米多点鉴定试验,平均单产6 927.0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44%。2008年参加安徽省高密度联合鉴定试验,6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单产8 271.0kg/hm2,较对照郑单958平均增产9.30%,居72个参试种第14位。2009年在安徽省区试(高密度D组)中平均产量8 490.0kg/h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4.79%,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1位,8个试点5点增产;2010年在安徽省区试(高密度D组)中,平均产量8 440.5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91%,居同组14个参试种第2位,7个试点全部增产;该品种连续2a参加安徽省夏玉米区域试验,15个试点12个点增产,增产点次占80.0%,2a平均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35%,且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该品种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89.5kg/h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4.12%,增产极显著,8个试点全部增产,居D组参试种(含对照)第1位。该品种植株高大,但较抗倒伏,抗病性良好,在60 000株/hm2密度条件下基本没有空秆,果穗结实性好,产量性状稳定。
2.2 主要特征特性 安农9号幼苗叶鞘紫色,成株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叶片分布稀疏。雄穗分枝中等,花药黄色,花丝淡红色,成株叶片数为19~20片。2009-2010年高密度组区域试验汇总结果表明:该品种株高305cm,穗位127cm,粒型马齿型,粒色黄色,穗长16.5cm,穗粗4.9cm,秃顶0.6cm;穗行数14.8,行粒数36.9粒,出籽率89.5%,千粒重300g。全生育期99d,比对照品种(郑单958)迟熟3d(表1、表2)。
表1 安农9号2a区试田间考种结果
[年份 \&株高
(cm)\&穗位高
(cm)\&空秆率
(%)\&倒伏率
(%)\&茎腐病
(%)\&小斑
病级\&锈病
病级\&2009\&304\&135\&1.3\&28.5\&0.0\&1\&3\&2010\&307\&133\&0.9\&0.7\&1.8\&3\&1\&平均\&306\&134\&1.1\&14.6\&0.9\&3\&3\&]
表2 安农9号2a区试室内考种结果
[年份\&穗长
(cm)\&穗行
数行\&行粒
数粒\&穗粗
(cm)\&秃顶长
(cm)\&千粒重(g)\&出籽率(%) \&2009\&16.2\&15.3\&38.1\&4.9\&0.6\&281\&90.2\&2010\&16.8\&14.6\&35.7\&4.8\&0.5\&319\&88.8\&平均\&16.5\&15.0\&36.9\&4.9\&0.6\&300\&89.5\&]
2.2.1 母本SX0513主要特征 在宿州夏播93~96d,幼苗叶色浓绿,叶鞘紫色。成株期株高186cm,穗位高85cm,全株18片叶,株型半紧凑,花药淡紫色,雄穗分支发达,花丝淡紫色,花粉量大。中抗大、小斑病、茎腐病、褐斑病,高抗南方锈病。果穗筒形,穗长15cm左右,穗行数14~16行,轴红色。子粒马齿型,纯黄色,千粒重260g。
2.2.2 父本SX5229主要特征 在宿州夏播91~93d,幼苗叶色深绿色,叶鞘紫色。成株期株高180cm,穗位高75cm,全株20片叶,株型半紧凑,花丝深红色。雄穗分支一般,花药淡紫色。高抗大斑病、褐斑病、茎腐病、南方锈病,中抗小斑病。果穗锥形,穗长13cm,穗行数14~16行,轴白色。籽粒粒型偏硬粒型,粒色纯黄色,千粒重300g。
2.3 抗性表现 经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09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3),中抗茎腐病(病株率16.7%);2010年感小斑病(病级7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高抗纹枯病(病指6.1),高抗茎腐病(病株率2.6%)。
2.4 品质表现 2011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验,粗蛋白(干基)9.18%,粗脂肪(干基)4.16%,粗淀粉(干基)75.24%。
2.5 品种创新及优缺点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从国外引进自交系、杂交种和群体,采用二环系的方法培育了大量自交系(3)。国外玉米种质的引进、利用与改良是我国玉米育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4],本研究充分利用了国外种质材料在产量、子粒品质、综合抗性及植株性状方面的优势,选育出了集丰产、高配合力和综抗多种病害等优点于一身的自交系SX0513,利用该系组配出的杂交种,较好地解决了产量与熟期及抗性方面的问题,该品种的不足之处是植株及穗位略偏高,高密度种植(超过67 500株/hm2)遇不良环境存在倒伏风险。
3 栽培技术要点
据多年多点试验结果,安农9号适合在安徽及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一般单产在7 500~9 000kg/hm2,具体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3.1 适期播种 研究表明:黄淮海夏玉米适当早播,有利于获得高产。安农9号对粗缩病抗性一般,5月底到6月初播种的田块,在特殊年份粗缩病病株率显著高于6月中旬播种的田块。为避开粗缩病为害,达到高产、稳产、早熟的目的,安农9号夏播以6月中旬为宜,既有效规避了粗缩病的发生风险,又能充分利用后期光、热、水等气候资源。
3.2 田间管理 该品种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57 000~60 000株/hm2,高产田也不应超过67 500株/hm2,同时要增施磷肥、钾肥和锌肥;播种后出苗前及时用40%乙阿合剂或50%乙草胺乳油兑水均匀喷洒地表进行封闭除草;地表干燥或田间积水时不宜进行芽前除草,可在苗后玉米3~4叶期用硝磺·莠去津和4%烟嘧磺隆兑水均匀喷施,施用过除草剂的玉米田7d内不能喷施有机磷农药,以防产生药害。玉米苗期对涝渍灾害敏感,注意苗期排涝防渍和抽雄前后遇旱灌溉工作(5),根据病虫害发展情况和防治指标适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3.3 适时晚收 6月中旬播种的适宜收获时间为9月底,6月20日以后播种的适宜收获期为10月5日左右,原则上以乳线消失(授粉后55d左右)或苞叶变黄后10d收获,保证玉米得以充分灌浆,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参考文献
[1]王尽松,徐荣燕,李瑞花,等.玉米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示范及增产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4(9):53-54.
[2]李猛,陈洪俭,陈现平,等.玉米新品种宿单9号的选育与推广[J].农业科技通讯,2007(12):100-101.
[3]黎裕,王天宇.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玉米科学,2010,18(5):1-8.
[4]王安贵,陈泽辉,祝云芳,等.美国先锋玉米种质在西南地区的利用途径探讨[J].种子,2011,30(8):74-75.
[5]李猛,朱德慧,张建,等.玉米品种皖玉708选育与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46-4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