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2015-07-31白冰
白冰
【摘 要】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尤其重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全面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尤其重要。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家长的文化素质,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子女不重视教育或缺乏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就落在教师的身上。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农村的孩子纯朴,见识少,他们从背着书包踏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觉得是那么新鲜、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要抓好入门课,对小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的规章制度,还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小节进行约束,如早晨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声“ 好” ,有事进人老师办公室要先敲门或报告,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期间不随便离开校园,穿戴要整齐,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养成教育。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就得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单纯,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父母的化身,道德的化身,智慧的化身,老师的言行胜过他们的父母,孩子们听老师的话多过听父母的话。他们会把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模仿老师的态度、品行,老师的一言一行,一擎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而,教师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态度要和蔼,关心和热爱学生,言行要做学生的表率、示范,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和品德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值得信赖的。比如要求学生关心集体,教师首先为把班级拿垃圾袋,要求学生保持卫生,如果发现教室内或走廊上有了脏东西就主动捡起来。学生看教师这样做,也变得很自觉、很主动。老师以德育德,以行导行,通过老师的榜样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三、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在农村,部分孩子的父母忙于农活无暇管理孩子,部分孩子的父母注重个人娱乐生活,忽视了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空间;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不能正确引领孩子的成长;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更为可怕的是家长把孩子的一切劳动包下来。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现在的寄宿制管理体系。大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里,他们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他们关系最密切的群体由家庭转为学校。班集体是学校生活的“儿童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熏陶着每个学生。因此,养成教育更是成为,挑战寄宿制学校里每一位工作者的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就更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这需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做起:
(1)自理行为的培养:课前文具准备好,上课铃响要坐好,值日清洁要彻底,弄脏双手要清洗,指甲长了要修理,衣裤脏了勤换洗。刷牙洗脚后上床,整理床铺将顺序。
(2)就餐的行为培养:进入食堂要肃静,等待分饭不争抢。吃饭夹菜不说笑,饭菜掉落要拾起,吃多吃少没关系,剩菜扔饭是可惜,吃完排队涮饭盘,既文明来又守纪。
虽然这些行为的养成起初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做错了、忘记了,教师就提醒他们,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教师不会因为哪个同学做不对、做不好,就给予训斥批评,更多时候是给与真诚的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去做。这些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四、通过社会家长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发展主要通过教师、家长、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养成教育往往也需要教师、家长的约束和正确的指导。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表现,自我认识不断提高,那么,家长就要与老师密切配合,对孩子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学校家长保持沟通联系,让学生行为有所约束,自觉遵守村规民约,遵守社会公德。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了达到缩小城乡差异,为了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我们就要积极行动起来,启发学生,发展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去影响学生,无怨无悔地完成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兆山,姚俊.《教育概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9)
[2] 钟启泉译.[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