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乐昌 沧桑巨变
2015-07-30
早在秦汉时代,乐昌已是中原岭南商贾往来的通衢。近百年来,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建国后自力更生的艰难岁月,再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乐昌可谓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以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乐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农业方面,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在工业方面,由于逐步实行工业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国营工业继续发展,乡镇工业新军突起,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从1978年至1987年,乐昌全县工业已有电力、机械、采矿、冶金、纺织、建材、化工、轻工等20多个门类,经济进入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阶段。
近年来,乐昌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京广铁路、武广高铁、107国道、省道248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境内。被称为“京珠复线”的乐广高速公路已于2014年9月27日建成通车,武广高铁乐昌东站也正在建设,这些都将极大地拉近乐昌与珠三角和内地的距离。乐昌将真正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为广东“北大门”这块投资热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东省十大重点民生水利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把乐昌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使乐昌彻底告别了水患不断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乐昌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利用国家投放的资金和集体的经济力量,大力开展治山、治水,推行农业技术改革,农业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1962年至1965年期间,乐昌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机床厂、酒厂、化肥厂等国营工业相继投产。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由于乐昌处于“小三线”建设的重点位置,广东有色冶金机械厂、省农机二厂、715厂、518厂、519厂等多家中央、省、地(市)属企业在乐昌建厂,大大增加了工业在乐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县属工业的发展。在这时期,乐昌棉纺厂、农机一、二厂、灯泡厂、水泥厂、氮肥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乐昌自此打下良好的工业基础,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乐昌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解放前夕粮食亩产仅有 83.5 公斤。1914年,粤商陈廉伯、简英甫等人组织“地利公司”,开采狗牙洞煤矿,建立县内第一家近代工业。据民国20年版《乐昌县志》记载,县内有纺织、造船、榨油、制糖、造纸等手工作坊。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后,一批厂商迁至乐昌坪石、罗家渡等地,先后建有面粉厂、织造厂、纺纱厂、粤昌机器厂、粤华电讯器材厂等。1943,陈集梧、邓阳云分别兴办新中国火柴厂及中华火柴厂,开乐昌县办现代工业之先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