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司城堡的风云往事
2015-07-29
策划 本刊编辑部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血战。
公元1600年春天,在中国西南边陲开满杜鹃花的山野,24万明朝军队聚集在贵州播州(今遵义)土司城堡海龙囤前,准备投入一场平乱之战……随着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矢石如雨、血水横流,交战双方的厮杀呐喊声震动了山谷。
尽管战事呈胶着状艰难地推进,但49天后,大明帝国的军队仍然破关而入,攻克了孤峰上的土司城堡,从而结束了杨氏家族在播州725年的统治。历史上关于杨应龙反叛的原因,有着多种猜想,也有观点认为杨应龙本无反叛之心,最后是被逼走上了对抗朝廷的道路……但不论真相如何,这一场血战——史称“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却是不容置疑的史实。作为此役主战场的海龙囤,因其险峻孤绝,在《明史》中被称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具有戏剧性的是:南宋末年,这座坚固城堡的修建,目的是保家卫国,抗击蒙元大军的进攻。当时,蒙古铁骑攻陷大理,开始向东挺进,宋理宗派遣两府节使吕文德入播州协助防务,和当时杨氏族群的主政者杨文一起修建了海龙囤。杨文的本意,是想海龙囤成为杨家“子孙万代之基”,但没想到的是,300多年后,杨应龙与朝庭决裂,原本保家卫国的城堡,最终成为了家国对抗的战场。
《明史》对海龙囤的记载多达十余次,平播之役结束不久,慕名前来的寻访者络绎不绝。清朝道光年间,儒者郑珍四次登囤怀古,在《遵义府志》里留下了海龙囤、海潮寺、海龙九关等多个相关条目,郑珍抄录下的囤上碑文,成为研究海龙囤的珍贵文献。然而,这并不能使海龙囤复活,在此后更长的时间段,海龙囤成为僧人们的领地,其间虽然曾遭到“黔北黄号起义”的队伍短暂占领,但终究归于寂静。又是许多年过去,当海潮寺那些耐得住清贫的和尚辞世之后,海龙囤便逐渐荒芜起来……
人来人往,潮起潮落,一切都在时间的乱流中改变了容颜。这个曾经的土司禁地开始慢慢颓圮,昔日壮丽的“王宫”渐渐埋于群山和黄土之下,原貌已不为人所知,而它所代表的历史,也需要重新发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龙囤开始进入文物工作者的视野。终于,在1999年秋,一支多部门组成的考察组进驻海龙屯,一边确定众多遗迹,一边对大土司的老王宫、新王宫进行小规模的试掘,但是,更多的疑团和历史迷雾尚待被解开……
时间进入2012年,海龙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贵州省文物局组织大批专家,开始对海龙囤进行考古发掘,这是海龙囤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的特约作者李飞先生,就是海龙囤考古队的领队。李飞先生说:“这是一次不一样的考古经历,神秘的土司古堡海龙囤有取之不尽的历史信息,时间赋予了它特殊的蕴意,我们如盲人摸象般触摸它冰冷的肌肤,只为收集、解读来自四百余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信息。”
海龙囤的考古发掘相当成功,先后荣膺201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等殊荣。
在山上275个没有任何娱乐的日夜里,李飞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踏遍了海龙囤的每一个山头,翻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最终将这座大土司统领下建造的城堡,以及那些和城堡有关的人和事真实还原在眼前——石匠、木匠、泥瓦工是如何辛苦劳作,将这个险绝的城堡一步步垒砌在险山上;千里之外景德镇的精美青花瓷,以及帝王所赐的官窑器皿,是如何风尘仆仆到达这里的;在日常生活中,号称“半朝天子”的杨氏土司家族,吃着的是怎样的盛宴、过着的是怎样的生活;第一个登上海龙囤的英雄,他的事迹为何不为人知,却在几百年后的猪圈中被人发现……
在本期大策划中,以上疑问都将得到一一解答。播州杨氏土司家族725年的风云往事和他们修建的城堡,都在字里行间复活,那座沉寂多年的古堡,轮廓渐渐清晰,已经开始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