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

2015-07-29曾伊纳麦健辉温岚

亚太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调查大学生

曾伊纳++麦健辉++温岚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引发社会大众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问题。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笔者自编问卷《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校学生为例,对其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生命意识认识的现状,问卷数据使用Excel以及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论观念与现实观点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从其差异性出发,寻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可行方法,从而健全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命意识;大学生;调查

所谓“生命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联系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生命意识是大学生基于自我体验所形成对生命的态度以及行为,决定着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和质量。由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或遭受挫折时,会选择自残、轻生等极度消极的方式来应对。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为一般人口的两至四倍,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大学生主要意识淡薄已引起各界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深入思考。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原因、针对性研究还不够充分。

为此,笔者团队于2014年至2015年间,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自编问卷《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问卷共计850份,回收796份,回收有效率达93.65%。调查对象涵盖四个年级,其中大四占2.39%,大三占38.94%,大二占35.3%,大一占23.37%。

一、对生命认识的理解

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一个人对某一生命客体的意识,总是将其纳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感知、观察,从而认识到这一生命客体的意义。因此,在本次调查中,首先分析当今大学生对生命客体的概念认识。在问卷中“你所理解的生命是什么?”一题上,近九成的同学态度积极,其中16.33%的同学认为因为会死亡,所以会珍惜每一天,72.99%的同学相信广阔的人生体验会使生命更丰富。

二、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对生命意识的认识也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生命价值”,简而言之,即主体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曾做过调查,当问及大学生们目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时,78%的学生回答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2]笔者从大学生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可控性以及相关性出发,发现92.83%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主导自己的生命”,93.22%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与“重要他人”息息相关的。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5分代表“完全同意”,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将上述两题的选项量化后并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当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生命的主导性与生命的相关性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

**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三、面对挫折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背景,接受着良好教育的熏陶,尽管现今中国仍没有建立较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弘扬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生命观还是渗透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领域中,因此大学生能够拥有较正确的生命意识观。但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模拟设置的场景中,部分大学生做出的选择与其所形成的理论认知出现了偏差。

从表3中可知,面对挫折时学生选择逃避或绝对悲观的占26.88%;而面对挫折时尽管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向身边人求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独自承担。当这部分个体不能直面挫折,无法通过外界舒缓压力时,就容易导致了轻生现象的发生。

四、对生命教育的看法

大学生轻生现象频发是其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而生命意识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论认知与现实体会存在偏差。作为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内容,生命教育应该能够有针对性地缩小这一偏差。

通过“您认为生命教育以下列哪种途径开展更有效?”一题调查得知,将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户外拓展活动开展生命教育更有效;而14.95%的学生则倾向于开设专门的生命课程教育课;9.42%的同学选择了开展主题班会或座谈会。

为此,高校应加强生命教育,创新生命教育形式,除了传统的教学课程之外,户外拓展活动、主题班会或座谈会、模拟情景等新颖的形式都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五、总结与对策建议

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应开展以思想品德教学为主渠道的德育,构建生命认识化的体验式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3]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计划之中,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培养生命情感。家庭和社会是大学生接触较多的重要场所。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因而家长应当密切关注子女的生命意识状况,建立融洽的家庭氛围。而社会大众以及媒体对其影响也颇为关键,应注重传播具有良好社会风气的文化,对诸如连环自杀、自杀直播等严重消极事件,不应过多报道或放大宣传,控制好轻生事件的“传染途径”,杜绝自杀事件的“骨牌效应”现象出现。[4]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生命意识缺失矛盾的现象亟需解决。我们必须从自身的教育机制中反思,不断改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防止校园暴力,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情,王礼桂.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进展[T].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4,21(4):277-279.

[2]刘湘平.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3.

[3]连淑芳,魏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M]思想理论教育2007(02):61-65.

[4]温岚.探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0):78-80.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调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