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建筑结构构造及计算》课程教学探索
2015-07-28王祖茂
【摘要】本文通过将工作任务引入《建筑结构构造及计算》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36-01
《建筑结构构造及计算》是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是正确地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设计计算,科学地组织施工,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的质量保证措施。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建筑结构构造及计算》课程教学形式可归为两大类,一是教师结合工作任务讲课,二是学生结合工作任务学习,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方法如下: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内容按知识结构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构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四个知识模块。按教学性质分为三类(1)认知型:包括混凝土、钢材和砌体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构件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分析、设计计算方法及构造措施;混凝土楼盖和楼梯、单层工业厂房及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钢结构的连接构造与计算方法;构件的变形,裂缝验算理论及计算方法等;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塑性内力重分布等各类专业基础名词、术语和概念;(2)技能型,例如各种混凝土基本构件设计:梁板结构、单层厂房与多层框架结构结构配筋图的识读和绘制;(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建筑功能和造型要求,结合所选结构材料的特性,综合分析结构受力性能并确定合理的结构方案与形式等。
(二)结合施工现场的工作任务
本课程确定的工作任务有: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认识;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认识;结构的设计方法;钢结构构件的连接;钢梁的计算方法; 钢筋混凝土梁的计算方法 ;钢轴心受力及拉弯、压弯构件;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砌体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屋盖;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多层及高层房屋结构。 这些项目将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三)与工程概预算实际结合
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工程结构设计中“平法”表示的引进,有些结构的节点构造采用图集的形式加以引用,使得本来就让技术人员头痛的工作如钢筋用量计算又增加了难度。结构设计的“平法”表示要求更多地懂得结构构造原理,准确无误地审看结构施工图,能依据结构的设计原理进行节点构造的二次设计,这大大提高了对工程结构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要求。
(四)与课程设计结合
课程结束后,进行一至二周的课程设计,会有效地提高结构设计的应用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在课程设计时,最好直接利用手工计算的结果进行设计,并同时使用一套结构计算软件进行设计,对设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五)走出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多带学生去施工工地参观,多到商场、宾馆、旅馆、娱乐场所、办公楼观摩实习,把教学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去。紧贴实际的现场教学,可令学生学习到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新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热情。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需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工程实际讲授,通过课程讲授、参观、现场教学、任务教学和专题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通过对《建筑结构构造及计算》课程教学的初步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多锻炼、多实践,树立了信心,掌握了方法,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浓厚的专业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朱祖森.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创新浅探[J].教学研究,2004,(10):46-47.
[2]唐春平.《建筑结构构造及计算》课程的实践法教学探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428-429.
[3]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1-22.
[4]杨子江,郭波.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建筑结构》课程改革[J].孝感学院学报,2008,(11):105-106.
[5]王海玲.实践教学法在分析大平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9):661-662.
作者简介:
王祖茂 (1970-),男,汉族,贵州省毕节市人,现任职于阳江广播电视大学,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结构、施工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