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因素理论开展95后大学生入学教育探索
2015-07-28沈龙云
沈龙云
【摘要】随着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95后大学生的加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入学教育手段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更满足不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实际现状需要。运用双因素理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探索,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这些不但提升学生适应性,还可以提高新生入学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95后大学生 双因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95-02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谈话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是形成和确立价值观的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95后大学新生思想处于半成熟阶段,表现出的是更加多元的群体特征,更需要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入学教育作为青年进入成熟期重要的教育过渡,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更是完善人格,树立坚定目标的基础。因此,扎实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目标,具有坚实的意义。
一、95后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大学新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随着95后大学生进入校园,他们独特个性就是“独”,与80、90后有很大不同,而高校笼统的新生教育方式让学生觉得入学教育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简直是在耽误他们的时间”。 他们主要表现为:
1.理想目标缺失。
新生进入大学,意味着高考目标的达成,学习动力减弱。因为从小经济环境的变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让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形成进入大学就是进去“保险箱”这样一个误区,毕业后工作家长会通过关系来解决,缺乏学习目标和生活追求。普遍新生缺乏奋发上进的自我要求,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娱乐上。随着近几年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的多样化,不少学生因此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荒废学业。另外,一些新生缺乏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在接触到专业知识,发现所学专业不符合个人兴趣,进而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 学习自主性差。
95后大学生更多呈现的是“独”,他们被家长多方面管束,尤其是学习,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中学老师共同形成了一个“学习保护圈”,一旦脱离家长的管束,加之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传授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双向自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少变多,课堂教学进度快、内容广,使得新生难以迅速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面对快节奏的学习生活,离开家长和老师呵护式的学习氛围,表现出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学习自主性和适应性差。
3.融入性差,心理抗挫力差。
“95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在家庭中作为独生子女,父母习惯性的帮助他们解决日常事物,缺乏经济上控制,个人感觉良好。在父母包办日常事物的情况下,缺乏生活自理和合理的金钱观,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另外,大多数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容易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融入性差,从而导致与人摩擦,或不适应等情况,没有精神和情感寄托,表现出心理挫折较大,表现出强烈的心理波动。
4.个人角色定位出现问题。
大学生活的新鲜感会随着时间而衰退,而部分还没有完成人生角色定位,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父母保护的羽翼之下,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随着入学阶段一定程度上接触了大学这个“小社会”,在这个从幼稚到成熟的“断乳期”出现种种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落差。
二、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入学教育在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教育、学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手段上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如2008年清华大学尝试的“新生导引项目”。大多数大学突出表现为在传统新生入学教育上改革创新,虽有所突破,但仍避免不了传统新生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突出表现为:
1.教育周期较短,缺乏整体性。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集中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几周之内,教育比较紧凑。从心理学来讲,新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过渡,需要更长时间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适应期内存在人生目标、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新生教育的时间过短,“一次性”的集中培训只能大致让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缺乏对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内初步出现问题的关注。周期短和缺乏整体性的培养和教育,导致新生教育的效果值大打折扣。
2.入学教育内容单一,缺乏相应的深度。
入学教育每一块都应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想上好每个专题,都需要水平比较高的老师。固定化的入学教育模式,部分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形成大学生的共鸣,单调和军训、讲座等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另外,尽管在入学教育形式上加以改善,而缺乏对内容的调整,与整个社会发展和 “95后”新生需求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效果。
3.教育受众接受度低,缺乏个性化教育。
相对于80、90后的顺从,95后学生思想更加多样化,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自身的安排,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替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在教育上大而笼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更加追求个性和独立的人群,信息扁平化让信息控制权不再属于学校。社会现实的一面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学习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提高自我素养和内涵。
4.教育工作人员分散,缺乏系统性。
学校教育离不开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良好的培养模式需要全员加入。在实际操作中,入学教育大部分由学生工作者完成,更突出的是,新生的培养工作一般由新辅导员担任,他们工作时间不长,对主讲的内容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厚实的积淀,其他部门、人员的配合和支持没有及时到位,使教育缺乏系统性,不符合“全员育人”思想理念,导致入学教育空洞无物,入学教育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实际上严重影响新生入学教育整体效果。
三、双因素理论支撑起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开端
大学新生处于成长的转折性阶段,这个阶段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就是不适应。针对95后的特征,更加及时的调整入学教育形式和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教育。需要从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根据大学新生特定的思想、生理、心理发展阶段,避免在大学新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足感。
对于大学新生教育存在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与划分,明确保健与激励因素两部分;并对相应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划分,既保障保健因素的基本满足程度,又尽量地加大激励因素,用来完善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以学生情况分别用保健和激励因素加以分析,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将入学教育变为适应性角度,加强新生教育的效果。
1.重视保健因素,及时关注学生物质需求
新生进入大学首先面对的是学校,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都存在 不安全感,需要通过满足他们的保健因素的需求,加强学生的安全需求,确保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环境,缩短适应周期,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2.激励因素维度—强化激励因素,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积极性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对学校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对大学生活感到好奇与渴望。传统的大学入学教育内容偏向政治、理论化,而学生对此做法有一定的排斥。在这一方向上,可关注学生需求,建立学生的兴趣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上的指导,保持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较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四、相关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双因素理论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结合起来看,具体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者区分,保健因素预防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注重发挥人的最佳潜能。大学入学教育一个阶段的过程,需要融入多方面的关心教育,突出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1.充分倾听学生意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入学教育。
根据新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此来明细入学教育目标,遵循入学教育的教育基本原则,设计内容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的所需所求,突出入学教育上的针对性,提高内容的接受度。在这个环节中,更加突出保健因素,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
2.改变工作思路,加强形式创新。
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新生成才具有重要的起点意义,必须从源头上探索入学教育的改革,帮助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加强教育效果。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革新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灌输式的道德准则与规章制度转化为学生欣然接受的形式,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
3.重视生活引导,及时关注心理变化。
大学新生教育从生活引导开始,帮助他们尽快提升生活独立能力。在这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不适应现象,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策略,学会悦纳他人与自我。
4.注重学生个性化。
95后大学生充满个性化的想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秉性,爱好。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采用开放式、灵活式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入学教育活动,用多元发展的观点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特长,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激励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钋,毛丹.“适应”大学新生发展的关键词—基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
[2]李磊,张盼.大学新生“四阶段渐进式”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3]魏铜铃.“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