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课程设置思考
2015-07-28田华
田华
【摘要】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教育,在“必须、够用”原则基础上,本着公共课程服务专业教学的原则,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摒弃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适合高职“少而精”的公共课程教育体系。
【关键词】公共课程 必须 够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6-01
随着“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出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途径和任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不仅仅要求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与市场紧密接轨,办出高职教育自己的特色,实现“教学工厂”[1]
一、公共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约占高校招生总量的一半,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直接影响我国“第一生产大国”的声誉。学生在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公共课程的学习。高职教育学制三年,一般的第一年接受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第二年学习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企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公共课程设置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要求设置,出现重学术、重理论、重知识点,忽视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设置;重学术、重理论、重知识点这些也正是高职学生学习最困难的。就目前情况看,高职学生是“实在考不上本科才会选高职院校”,[2]要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关键是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吸引力不单纯是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课程设置科学化是解决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关,开头开好了,后续学习才有信心和动力。
以笔者学校为例,我校是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实习。第一年学习课程是 29门,其中公共课程占 9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9门课,其中公共课程6门,公共课程为思政、英语、计算机、体育、就业指导、化学,一周28学时,公共基础课占19学时,许多新生入学后,充满着对未来职业的憧憬,信心满满,不料又碰上最头痛的课程,偏偏这些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点掌握,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使原本对公共课惧怕和排斥的高职生,对专业学习失去信心,造成逃课、上课玩手机等现象。造成学生不愿学,实际上是高职院校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脱离高职教育实际。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能力为主,公共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实行公共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无缝对接。
二、构建高职教育公共课程理念
所谓高职公共课程理念,即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导向,以服务专业为基础,着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构建应用型和实践性的课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当前我国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源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参照普通本科院校,所以,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职教普教化”,很难体现“职教”特色,其中在公共课的设置上又体现特别突出,表现在人才的培养上扭曲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倒逼改革,在新的高考制度实行改革以后,我国将实现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职业院校针对技能型考生,在公共课程设置上应摒弃普通本科院校的普教模式,结合学生所受职业技能训练方向,设置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公共课程。
(一)树立服务职业教育的公共课程理念
公共课程设置应强化服务职业教育意识,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科学设置公共课程服务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课程。参照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英国的“能力本位教育”,德国的“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与产业密切联系、无缝对接,以行业的需求来决定教学内容。对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又呈现职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普遍“喊渴”,宁波远成石化机械公司副总经理徐刚曾为车工岗位,三次跑到武汉招人。[2]宁波远成石化机械公司招人的遭遇说明了市场已经生成,学校必须要有办学理念的准确定位,再也不能“盲人摸象”、“闭门办学”了。职业教育公共课程不能办“压缩本科”,必须面向市场,强化服务职业教育意识。
(二)以必须、够用原则设置公共课程
在高职课程设置体系上要解决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课程的并轨问题,既体现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公共课人文教育的基础作用,又要针对专业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技术技能教育突出技能型、应用型原则,按照学科的逻辑性把学科相近,内容重合的课程,以必须、够用原则指导下重新组合,比如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门课进行组合。另外,公共课程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网络媒体育人平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上层次、上水平。
三、建立适合高职教育公共课程设置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导方向。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公共课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将是残缺教育。公共课程担负着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千层高楼,始于基础,没有基础课程,就没有专业课程,基础教育是人才成功的铺路石。但是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公共课程设置无疑是自毁职业技术教育前程,高考分学术型和技能型,说明社会对人才是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构建自身的公共课程设置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适当的选择公共课程,以能力而非以知识为核心,打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泾渭分明的界限,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关注专业教学需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公共课程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一)公共课程应该突出能力培养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原则,将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实际工作技能作为教学重点,突出能力培养。现行的高职公共课程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的知识。由于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校两年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又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教学任务十分艰巨,所以在公共课程方面突出能力的培养是与职业技能教育的零接轨,是公共课程服务职业技能教育的真体现。
(二)课程目标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上强化知识的应用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适当的选择公共课知识点,确立以能力而非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习方法,学生终身受用。课程目标制定选择上,理论知识方面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性,强化应用性,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如交流合作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变革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英语教学,课程目标制定是注重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学生在校学习两学期英语,每周4学时,毕业后97%的同学听不懂、不会说。英语教学这个个案足以说明,我们在公共课程设置上,应遵循课程设置与职业的匹配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学生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的“三度”原则。[3]将必要的知识与即将面临的职业活动结合起来,打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泾渭分明的界限,主动参与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充分对接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方向。高职公共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专业教学的多重任务,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公共课程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课程设置科学化,才能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志红,谈新加坡大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J], 中国校外教育2009,12:(55-56)
[2]分类高考如何实现人才分流[J],半月谈 2014.9:(9-11)
[3]朱学荣,对高职公共看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报 2012,9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