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中人性培养的缺失
2015-07-28赵雅慧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3-01
一、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状
2015年4月7日人民大学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事件,男生从八楼厕所跳下,当场死亡。据悉,这是人民大学宿舍5号楼第二次发生学生跳楼事件,为何近年频频发生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难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也能堂而皇之的说这是因为高校学生压力太大或者沉重的说一句学校也有责任就安心了吗?
4月26日晚21时40分左右,地点位于亳州市区希夷大道与利辛路交口。 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拐弯时,险些撞上迎面而来的电动三轮车。没想到,三轮车上男子立即下车,朝女子头部猛踩几脚,将其打伤后扬长而去。次日下午,该女子被发现在自家自杀身亡。5月3日又发生一起成都的男司机暴打女司机。这些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也只能用路怒症来定义吗?
各种碰瓷事件的屡禁不止,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也能像其他人一样无奈地得过且过吗?
我认为以上这些现象和教育现状中人性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二、教育现状
学校教育本来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逐渐加强。如今的教育目标直指高考。无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乎都是从孩子开始会做题就接受如何能迎合出题人的意图找准标准答案的训练。这样一来,题海淹没了所有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剥夺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和生活乐趣。把知识目标当作了终极目标。而情感目标中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积极乐观、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却忽略不计。分数低的时候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痛苦,同时波及到了家长、甚至孩子身边每一个人的情绪。一次两次分数低还好,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就低,那么这个孩子、家长就要承受着10多年谈分色变的痛苦。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则是日复一日的上课、补课、做题。满脑袋都是语法、用法、答题方法、答题技巧等等,我不否认这样做也有它有利的一面,但事实上,在由机械操练、强行灌输所构筑起来的教育模式里,学生原本鲜活可爱的人格被割裂,风格迥异的个性被忽视、被压抑。加上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家庭教育的目标也把分数放在了首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让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上升,嘴角就上翘,看到孩子经常做学习以外的事情并且学习成绩下降就怒从胆边生。再加上社会上很多电子产品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把色情暴力当作诱饵,让那些本来就无处释放的青少年再一次中毒。这样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们,几乎远离体力劳动,运动量不足,肥胖症、心血管病、近视眼的占比逐年增加,抗挫折能力、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不断出现了程度不等的情感冷漠、言行过激、意志脆弱、性别倒错等人格的扭曲和不健全。
教育本来是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却畸型发展了学生的部分能力,而置其他许多能力于不顾。那么这类型的人走向社会的时候,加上社会的压力是不可预测的,请问他们还能走多远?这一切让教育者们不得不去反思:教育中怎么把最重要的人性培养忘却了?那么教育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性的学生呢?
三、教育中缺失的内容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却没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我们真的需要花一些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教育中到底缺失了什么?
首先:我们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
应该把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
其次:捕捉人性教育的契机。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学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化人。”在教学中,教师们更应该做到目中有“人”,教学也要有情有意。教学前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和需求,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用贴近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触动他们的心灵,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来感化他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在教育中不断地体会到人性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再次:社会媒体的正面宣传。
如果少一些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特别是电子书和网络游戏,多一些正能量的真实报道和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
如果教育能做到这些的话,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或者是社会教育都不会是学生心中的雾霾而是灿烂的阳光不断地为孩子们修正心性,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读者2015年第8期和第10期
[2]教育新闻
[3]网络新闻
作者简介:
赵雅慧(1970.11-),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哈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