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有效性研究
2015-07-28汪宇峰苏和穆亮马怡冰王蕾王奉春
汪宇峰++苏和++穆亮++马怡冰++王蕾++王奉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的擦冰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通过大强度的擦冰能够使冰面温度提高1.5℃~2.4℃,产热1031-1821kj,擦冰对冰面升温及产热低于世界高水平男子冰壶运动员;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营垒前擦冰能力强于营垒内擦冰能力;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连续擦冰能力弱,连续擦冰有效性下降明显;且从整体情况上来看,长期的冰壶训练对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迷走神经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以上研究,希望找出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的具体特征及提高其擦冰有效性的途径方法,进而提高我国男子冰壶运动员的擦冰能力。
关键词:优秀;男子运动员;冰壶;擦冰;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 03-0036-05
Abstract:Through experimen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 the research tries to un-veil the sweeping features of Chinese curling men athletes and find the methods to improvethe effectiveness of curling sweep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ce sweeping by curling men ath-let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us that Chinese excellent curling men athletes through high -intensity ice sweeping can increase ice temperature by l. 5 - 2. 4 degrees Celsius, heatproduction 1031 - 1821 kj, lower than the world level curling men athletes; Chinese excel-lent curling men athletes by sweeping ice launch a greater affect on rapidly sliding stone thanslow stone in the house; Chinese excellent curling men athletes are weak at continuoussweeping,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its effectiveness. A the whole,long - term curlingtraining perhaps can change the cardica nerve stat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rling men athletesin a quiet state .
Key words:Excellent Men athletes ; Curling ; lce sweeping ; Effectiveness
冰壶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项投掷性竞赛项目,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冰壶运动在我国引进发展的时间较短,从1995年日本冰壶专家阿布周次首次来我国传授冰壶运动,到现在仅不到20年的时间,但由于该项目是以技巧性为主、强调准确性的特征,十分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故竞技冰壶运动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竞技冰壶发展处在了一个竞技能力发展缓慢、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平台期,而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冰壶竞技水平日益接近,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中国冰壶而言,在保持原有的团队配合默契、投掷准确性高的优势的前提下,急需进一步完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由投掷准确性和擦冰有效性共同决定的成功率是当前我国竞技冰壶训练必须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擦冰有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内、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各8人(国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平均年龄23.12岁,平均训练年限7.15年;国内优秀运动员均人选过国家集训队或国家青年队,平均年龄20.31岁,平均训练年限6.05年);同年龄段无运动训练经历的男青年8人。
1.2 研究方法
1. 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化检索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合研究与归纳分析。
1.2.2访谈法 对国内外冰壶项目的有关专家、学者、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结合文献综述就实验结果进行访谈。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综合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研究得到的有关文献、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借此寻求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的规律、特征。
1. 2.4 测试法 利用自主研发的冰壶多功能冰刷(专利号:201310003450.1)对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的擦冰有效性进行测试,利用冰刷刷头感应器对擦冰的频率、力量、产热等指标进行采集,相关数据由刷头内感应器采集后存储于刷头内芯片,测试完成后,对存储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利用SU-UNTO T6心率表以及POLAR心率表进行擦冰心率采集,并用其白带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1.2.5 数理统计法研究所涉及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对部分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均数加减标准差、t检验进行各组间差异性的检验,进而得出相对客观、科学的结论。endprint
2 结果与分析
冰壶离手后,运动员对冰壶的影响是通过擦冰来实现的,即通过擦冰运动员使冰壶前面的冰面瞬时温度升高以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力。擦冰可以改变冰壶的运动轨迹(即壶与冰面间的接触面)的机制一般认为有两种:即通过擦冰产热暂时提高冰面温度和通过擦冰扫除冰面的雾以及其他碎片使得冰面更为光滑。然而,在无霜的情况下,任何对冰面粗糙度的减小(刨光)对于壶底的运动轨迹的影响是细微的。所以,从擦冰改变壶运动轨迹的机制上来看,擦冰对提高局部冰面的温度要远远大于减小冰壶和冰面间的摩擦力。故本研究选取的指标主要为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的力量和频率指标及其延伸的产热、温度及擦冰时心率。
2.1 擦冰刷头方向的选择
进行冰壶擦冰,首先的问题就是在擦冰过程中刷头的方向选择,理论上来讲,刷头宽度平行于壶运动方向进行擦冰机能更为节省,这是因为擦冰使冰面温度提高的时间是极短的,刷头宽度平行于壶运动方向进行擦冰利于热量的维持及擦冰宽度的保持。但通过对本次研究的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对于擦冰刷头方向处于无意识状态或个人习惯进行,且多采用擦冰效果更低的A式刷头方向。在统计了测试运动员参加的20场正式比赛中,在总的擦冰时间里有76.7%的情况下,运动员会选取A刷头方向刷冰,仅23. 3%的总擦冰时间会选择B刷头方向擦冰或刷头AB混合方向擦冰(见图1)。
冰壶擦冰的目的在于产热,减小局部冰面摩擦,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在进行冰壶擦冰前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冰刷刷头方向,以产热最佳,消耗最小,个人感觉习惯为主。
2.2 擦冰的频率与力量
冰壶运动员在进行擦冰时,所要选取的无非是大力擦冰以及高频率的擦冰。擦冰的力量与频率是影响壶与冰面间的摩擦力的最主要因素。故冰壶擦冰追求的是最大擦冰力量下的高频率擦冰,由于冰壶在运动员出手后在冰面上运行的时间为20s,故冰壶擦冰主要要求运动员的20s大强度擦冰能力及间隔1min连续3次20s大强度擦冰的能力,故本研究实验测试了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在实验情况下,20s大强度擦冰时的擦冰力量、频率、产热、心率等基本指标,并进行了连续大强度擦冰测试(为增加对比,特邀请了黑龙江省冰壶队曾人选国家队的8名女运动员进行了此项测试)。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冰壶运动员20s最大强度擦冰平均产热、力量、频率均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而擦冰时心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无明显差异(见表1)。而对于20s连续擦冰测试结果来看,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力量下降显著,而女运动员擦冰力量下降不明显,这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同(见图2)。
2.3 擦冰冰面温度的提高
无论是力量还是频率,冰壶擦冰最终追求的是产生更多的热量,以提高刷头与冰面间的温度,降低二者间的摩擦力。由本次测试可知:被试的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进行最大强度擦冰时可将冰面温度提高的度数为1.5℃~2.4℃。高于国外一般水平男子冰壶运动员,低于国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见表2)。
冰壶擦冰的效果由擦冰力量和频率决定,同时其又有个人特点,我国应探索出适合每个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特点的擦冰力量、频率,即在某一比赛情景下,如何选取最佳的力量和频率以产生最佳的产热效果。
同时,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及其教练员应充分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擦冰都需要采用最高的强度。快速擦冰的恢复能力以及在1场以及1次赛事中保持良好的持续强度的擦冰能力是取得最后比赛胜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擦冰训练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垒次情况,并增加双人及垒次特征擦冰训练。
2.4 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特征
从安静心率变异性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HRV频域指标(HF、LF及LF/HF)分析,重点为标准化值。本研究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采用HRV的频域分析法,即把一定时间连续的R-R间期值或者即时心率值通过一定的算法,得到以频率为横坐标、功率谱能量为纵坐标的心率功率谱。主要分析HF、LF及LF/HF,HF成分:目前一致被公认为是迷走神经活性的量化指标,这种成分与呼吸频率吻合且由迷走神经驱动;LF成分:关于LF功率,比较一致的观点为它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共同调节,反应的是交感迷走神经的混合作用;LF/HF:反应总体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平衡情况,可以作为两者平衡的量化指标。
从非运动员组(控制组)个体HRV频域分析可以看出,HF(nu)值与LF(nu)值较为接近,这表示非运动员组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处于平衡状态,同时迷走神经略占优势;而运动员组HRV频域分析可以看出,HF(nu)值与LF(nu)值相比较HF(nu)值优势更为明显,这表示运动员组在安静状态下,迷走神经优势明显。
由图3可以看出,非运动员组与运动员组的代表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活性的HRV指标(nu单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冰壶运动员组HF(nu)明显高于非运动员组,而LF(nu)及LF/HF明显低于非运动员组。即在安静状态下,冰壶运动员迷走神经活性显著大于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低于非运动员,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相比冰壶运动员迷走神经占优势。
综上,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训练应正确处理好力量、耐力与其他如生物反馈训练的关系,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在20s最大强度擦冰过程中,其擦冰平均力量、平均频率、产热均低于国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心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国内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均以最高的无氧耐力为主进行擦冰,供能特征基本相同,而在由擦冰力量、频率、产热等擦冰有效性指标中所显示出的差距则主要是由于单次最大强度擦冰过程中国内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无用功消耗过大的原因,擦冰技术差距明显。
(2)我国优秀男运动员在20s的大强度擦冰后会有一个显著的擦冰力量降低的现象,这与国外相关研究是相同的,这说明国内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具有相似特征。endprint
(3)尽管我国男子优秀冰壶运动员都具有连续性擦冰的能力,但在重复进行的高强度的擦冰过程中,男运动员的擦冰能力的降低出现的更为明显。这也可能正是我国男子冰壶运动员准确率难以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但男子冰壶运动员在经过20s的擦冰后,冰壶的运动疲劳都可以从擦冰频率的下降体现出来,进而会对擦冰所产生的热量产生影响,但可以通过采取更为科学的擦冰战术弥补这方面的影响。同时,科学的体能训练、积极的休息可以使运动员从这种疲劳中得以恢复并能够以正常的状态持久参加比赛。
(4)从安静时心率变异性特征来看,长期得冰壶运动训练可以降低运动员安静时交感神经活性,同时提高运动员安静时迷走神经活性,使得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神经张力迷走神经占优势。也就是说,长期得冰壶训练有利于改善运动员安静状态下迷走神经状态。
(5)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效果强于国外一般男子冰壶运动员,但远低于国外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而且这种差距是显著的,同时也是我国男子冰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3.2建议
(1)冰壶的擦冰需要以很高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我国高水平男子冰壶队应重视冰壶体能训练,特别重视专门冰壶擦冰能力的专项体能训练。
(2)高效的擦冰需要根据壶的速度以及擦冰的位置选取更大的垂直擦冰力和更大的擦冰频率。
(3)我国高水平男子冰壶队训练应引入可视化、良好冰壶冰刷训练器材,以增加冰壶擦冰效果的量化评定。
参考文献:
[1] 苏和,等.冰壶运动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2] John L. Bradley. The sports science of curl-ing: A prac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SportsScience and Medicine,2009 (8) : 495-500.
[3] Denny , M. Curling rock dynamics [J] . 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cs,1998 ( 76) : 295-304.
[4] Marmo, B. A. , Farrow, et al. Frictional heatgenerated by sweeping in curling and its effecton ice fri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MechanicalEngineers [J] . Journal of Material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2006 ,220 ( 4) :189 -197.
[5] Buckingham,M - P. ,Marmo,et al. Design anduse of an instrumented curling brush. Proceed-ings for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J] . Journal of Materials :Design and Applica-tion,2006,220(4) : 199-205.
[6] Marmo , B. A., Blackford ,et al. Friction in thesport of curling [C] . California: InternationalSports Engineering Association, 2004:379 -385.
[7] Behm, D. G. Periodized training program ofthe Canadian Olympic curling team [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2007, 29(3) : 24 -31.
[8] Shegelski,Jensen, E. T. ,et al. The motion ofcurling rock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semi - phenominological description [J] . 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cs,2004, 82(10) : 791-809.
[9] Bob Weeks. Curling for Dummies[M] . Wiley,2006.
[10] Bekkering. For the Love of Curling[M] . An-nalise :Weigl Publishers,2006.
[11]
Bob Weeks . Curling, Etcetera: A WholeBunch of Stuff About the Roaring Game[M]. Wiley ,2008:10.
[12] Silas Singer. Curling Culture, Clubs andCompetitive Events [M]. Webster's DigitalServices ,2011:4.
[13] Shannon Mcdougall. Progressive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for Curling [M]. Cre-atespace ,2012:11.
[14] Lambert M Surhone, Mariam T Tennoe, SusanF Henssonow. United States Men's CurlingChampionships [M] . Betascript Publishing,2011.endprint
[15] Lambert M Surhone, Mariam T Tennoe, SusanF Henssonow. San Francisco Bay Area CurlingClub Surhone [M]. Betascript Publishing,2011.
[16] Lambert M,Tennoe, Mariam T,et 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Curling Surhone[M].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1.
[17] Noelene Aoide. Ottawa Curling Club [M].Soph Press,2011.
[18] Part L. Frictional heat generated by sweepingin curling and its effect on ice fri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Design andAppl. 2006(220) : 189-197.
[19] Collins J, Durand - Bush N. Case Study:Enhancing the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ofan Elite Curling Team Through a Self-Reg-ulation Interven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Coaching, 2010, 5(3) : 343 -362.
[20] Esser L. Swept Away: Exploring the Physicsof Curling [J]. Science Scope, 2011, 35(4) : 36 -39.
[21] Berry J W, Romanick M A, Koerber S M.Injury Type and Incidence Among Elite LevelCurlers During World Championship Compe-tition [J] Research in Sports Medicine,2013, 21(2) : 159-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