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中国热的排头兵“中国大妈

2015-07-28周忠昊

师道·教研 2015年6期
关键词:热词流行语大妈

周忠昊

当今中国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语言也不例外,新词层出不穷。2013年《华尔街日报》在其网站的视频报道中,首次采用汉语拼音“dama”来形容中国的中老年妇女。报道中指出,当年4至6月国际金价大跌期间,中国众多消费者疯狂抢购黄金,其中有不少中年女性,引发全世界对“中国大妈”的热切关注。正因为有了“dama(大妈)”,中国迅速成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国家。从此,“中国大妈”一词在各类报刊、电视媒体及互联网上频频亮相,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红遍世界。

“中国大妈”绝对是今年的热词:她们“懂经济”,抄底黄金、转战比特币、瞄准国外房产市场;她们会娱乐,没事时跳个广场舞、呼朋引友去旅游;她们精力充沛,家庭财权一把抓、日常家务没少干、一家大小安排妥;她们“够精明”,柴米油盐算得精、国家大势看得清……连海外都关注到“中国大妈”的力量:先称大妈“大战华尔街金融精英”,又说要将“Dama”(大妈的拼音)收入《牛津英语词典》,最近有海外媒体高呼“大妈就是中国经济的秘密武器”。(《解放日报》2013年12月09日)

一个极为普通的以“地域名称+人称名词”组合而成的词语“中国大妈”,为什么能成为年度网络热词,并被赋予了远超其本身语义的多重含义?分析“中国大妈”的句法结构,属于偏正结构。因此要了解“中国大妈”为何广泛吸引世人的眼球,得先考察它的中心语“大妈”。

查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大妈”是对伯父的妻子或是年长妇女的一种称谓,英语中用aunt,granny等名词来翻译。语料检索发现,较早的用例出现在元明时期的《金瓶梅》和《警世通言》和《红楼梦》中,如:

1. 曹可成要与春儿赎身,大妈索要五百两,分文不肯少。(元明《警世通言》)

2. 教奶子用被裹出来,他大妈屋里走了遭,应了个日子儿,就进屋去了。(元明《金瓶梅》)

3. 周瑞家的道:“王大妈听见了!”(清《红楼梦》)

从可查资料可以看出,“大妈”一词比较早由元明清世俗社会发展起来并沿用至今。其语义是对年长妇女的尊称,其年龄在50-60岁左右,通常指普通劳动妇女,没有贬义色彩。如:

1.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新编实用修辞》)

2. 我家附近有个卤菜摊,摊主叫丁老妹,五十挂边,平时我喊她丁大妈。(《江淮法治》2013年第21期)

进入2014年,“中国大妈”并没有因为全球金价持续下跌而偃旗息鼓,而是寻找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的“战场”。每到傍晚时分,全国上下的大小广场都会掀起一波波伴随着《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翩翩起舞的浪潮。中国大妈们对广场舞的热爱不分时间和地点,随着歌曲尽情舒展身体是她们最大的乐趣。“中国大妈”不畏艰辛不受客观条件所限制,有在火车飞机上跳起来的,也有去巴黎纽约跳的,但伴随着“中国大妈”在公共场所跳健身舞,甚至在纽约公园跳舞扰民被美国警察警告,一时间使“中国大妈”成了引人注目、不受欢迎的词。

探析“中国大妈”网络走红,本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媒体大肆报道和渲染的结果。近10多年,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且通常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实,折射出民众的心理活动和文化诉求,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大妈”一词,历来极少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紧密联系,本来在主流媒体中也极为少见,经媒体反复炒作和渲染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成为网络热词。

二是语言表达上追求新颖、求异心理的反映。网络流行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旧词新意。它给汉语中原有的词汇赋予新的内含,通过使用幽默、夸张或隐喻的手法,将民众对已经发生的社会重大事件中的负面人物的形象赋予娱乐色彩,从而达到讥讽、调侃的目的。如“中国大妈”,被冠以具体地域名称之后含有揶揄、调侃之意,颠覆了世俗对传统中国大妈善良、温厚、勤俭、朴实的形象。

三是现实社会生活催生的结果。审视近些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大多已经成为当今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的标志性符号,普遍成为对新生事物的生动而直观的写照。如2009年的“被就业”,2010年的“二代”“拼爹”,2011年的“伤不起”“我反正信了”,2012年的“高富帅”“压力山大”,2013年的“土豪”“女汉子”等。这些流行语在现代汉语中究竟能走多远,其生命力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我们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魏文琦

猜你喜欢

热词流行语大妈
热词
热词
热词
大妈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妈为何尿失禁
巧借 流行语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