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反馈校正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

2015-07-28冯勇贾丙辉闫国栋马兆允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冯勇 贾丙辉 闫国栋 马兆允

【摘要】针对我国工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迫切现状,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多种原因,并结合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工作的经验,提出以“反馈校正机制”和“多源知识融合”理论为前提的适时反馈校正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交叉融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 反馈校正机制 多源知识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8-02

一、工程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1.国内外现状

我国本科生教育步入高速化进程以来,办学规模和教学条件均有改善。但是人才供求市场却出现了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招不到合适能力毕业生的“怪圈”。《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在49个排序国家中居于末尾。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工科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专业面窄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

为走出“怪圈”,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09年起先后启动了针对本科生教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和“CDIO计划”,并将提高本科生工程能力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改革内容。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把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

2.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卓越培养计划”和“CDIO”的试点专业,是江苏省“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实验载体”。从近些年本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来看,存在着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培养标准不能很好的体现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要求,课程体系与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度不高;

(2)虽有相当数量的博士教师和教授,但教师的科研方向多样化、课题小型化,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形成本专业的特色面向对象;

(3)培养环境单一、培养过程封闭、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内容陈旧等导致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行业技术要求。

为此,本文提出以行业用人需求为驱动构建符合“现场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研究基础上,形成本专业的特色面向对象,建立面向多源知识融合建立具有适时反馈校正功能的培养标准与课程体系。

二、适时反馈校正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1.课程体系的重构目标

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双重培养,以培养具有特色研究方向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内容,以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创建“全程参与、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的重构思路

针对上述研究目标,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思路如下:

(1)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与特色研究方向的内涵描述

1)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构建本学科领域专业型本科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

2)根据学院传统优势及服务社会特需行业的需求明确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

(2)专业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3.课程体系的重构重点

(1)组建由企业和学校构成的专家团队,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现场工程师”要求的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2)采取层次分析法和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确保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关联校正措施的数学路径以指导校正措施的选择。

4.课程体系的重构措施

(1)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组建由企业和学校构成的专家团队,构建本专业本科生“现场工程师”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2)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课程的功能属性,机械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可划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四个模块。但现有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看,存在各模块课程间的联系不够以及课程设置和相关内容的选取不合理问题。

为此,提出借鉴“多源知识融合”的原理和方法,从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核要素分析入手,根据社会的现有需求及未来发展加入主观判断与识别,对多个相关的分布式知识来源进行精炼、融合与重构,开展相应的课程体系架构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整合。

1)模块化课程框架构建

依据“现场工程师”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从影响本学科领域所确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前沿发展的内核要素分析入手,借助功能实现矩阵,遵循课程设置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独立开课、同步推进、相互支持”的原则,重新构建分层次进阶式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2)课程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课程内容应遵循以下的原则:精炼课程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融合多学科知识要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工程应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3)实践平台建设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路、独立开课、同步推进、相互支持”的原则,组织校企联合师资团队,共同实施,设计实践教学项目、质量标准以及评价方法,构建“理论和实践双支持”、“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彰显我校“学以致用”办学理念、体现专业型本科生培养目标。

(3)适时反馈校正机制的建立

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难点在于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合理的设定反馈参数,分析反馈信息对体系的影响,不断修订体系构架及内容,逐步达到课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反馈与校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因此,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校正机制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标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采用现场答辩、研究报告、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评价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路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与技术,全面构建课程体系的质量标准与决策体系以确保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关联校正措施的数学路径,指导校正措施的选用,不断修正体系构架及内容。

三、结束语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着重论述了课程体系中适时反馈与矫正的原则和重要性。以“反馈校正机制”和“多源知识融合”理论为前提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不仅可以推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邢 博.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J](第6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2] 李建辉.论高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作[J] .高等理科教育,2007,(2).

[3] 李一民.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及资源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171);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一般资助课题(编号:GY201306、2014YB10) ;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一般资助课题(编号:JG20130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思政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整合的理念构建卫生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