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专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业管理与设计中心主任韩永生
2015-07-28闵勤勤
本刊记者 闵勤勤
整合资源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专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工业管理与设计中心主任韩永生
本刊记者 闵勤勤
“中国制造2025”不完全等同于工业4.0
说起“中国制造2025”,很多人就联想到工业4.0,也有人会把“中国制造2025”误解为中国版工业4.0。工业4.0这一概念主要是德国提出的,其背景跟我们不太一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工业1.0是指机器代替了手工;2.0是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3.0时代自动控制系统进入生产线,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出现;4.0就是按照客户想法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和智能制造。我们现在与德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工业已经经过了2.0、3.0时代,走向既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又能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让生产效率跟大批量生产差不多的4.0时代,个性化与可接受的价格得到双重满足。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大部分企业仍处于2.0、3.0阶段,我们不能等2.0升级到3.0后,再进入4.0,否则那时发达国家就该进入5.0、6.0了。所以,我们要并行发展,2.0、3.0、4.0同时走,无论是处于2.0还是3.0都向4.0发展,所以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一个并行发展的规划,这跟德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核心就是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基础过硬也有明显短板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另外国际上已经进入到了工业4.0的时代,这两股趋势叠加形成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将“中国制造2025”纳入国家战略高度。我们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制造业现有的基础和优势。那就是我们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这个优势早已确立,这说明中国制造的基础很好,并且制造能力已跟国际同步。当然,我们的劣势也很明显,就是产品的创新不足,比如iPhone手机,品牌是苹果的,制造是中国工厂代工,最后是苹果赚大头,我们只是制造而已。另外,资源浪费、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严重过剩造成价格恶性竞争,进而导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质量差了价格就会更低,陷入恶性循环。说到底,还是我们制造业的附加值低,所以我们该怎么转型升级这个命题就变得很重要了。
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转?国外的工业4.0会大量使用机器人,所谓的机器换人,但是我国必须考虑就业问题。所以,我们转型升级就不应该只考虑单纯地用机器换人,进行智能制造,我们要统筹考虑整个方案,更多地思考资源通过系统和信息网络让消费、销售和供应链上游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效率达到最高,社会资源的浪费达到最少,形成需要多少生产多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格局,这也是符合工业4.0趋势的。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王仪田和同事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不仅在技术上全面掌握了大流量、高效率的高炉鼓风机——大型轴流压缩机的核心环节,而且在市场竞争中成功地使陕鼓成为世界三大高炉鼓风机制造商之一。
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落地,需要找一些地方先行先试。泉州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制造业的基础非常好,同时,当地企业近年来大都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部分企业出现销量、利润下滑,库存增加,应收款增加,企业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泉州的背景与全国普遍情况有非常大的相似度,因此泉州作为试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结合泉州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三个方向的改造方案:第一个是提高品质,2.0的核心就是把品质做好,把品牌信誉度树立起来。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先向3.0转型,转成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喝酒”模式,喝多少就倒多少,卖多少就生产多少,资源浪费少,争取做到零库存。本质上就是把工厂改造成精益生产模式。第三个是商业模式创新,把企业与企业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市场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流动资金大为减少,而利润能翻番。这样把上下游全部进行改造,串联打通,工厂能够迅速反应、小批量快速生产,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受益。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希望达到服务型制造业的形态,改变原有的制造业单纯依靠生产产品、卖产品的模式,为下游客户主动提供服务创造新价值。就像汽车厂商的4S店一样,把汽车卖出之后,在客户使用过程中通过卖油、修车、保养等环节依靠服务为制造商创造更多利润,其利润可能大大超过产品本身。这也是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需明晰定位分工合作
实施“中国制造2025”,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应该协同起来,自己明确定位分好工,这样做起来更有效率。我们目前的转型升级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行为,不光要有好的顶层设计,而且还要有实实在在可执行的方法和措施。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将精力集中于政策制定、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以德国为例,德国政府强调标准化和网络安全,政府主导建立起一套标准之后,得到产业界广泛赞成,应用于实际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就互联起来,而此时最大的风险就是网络安全,所以政府就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建设,让资源在这个网络上安全地互联互通。服务“中国制造2025”人才的引进、培养也属于公共产品。比如泉州对于人才引进的企业进行奖励,如果有博士去泉州的企业,政府发放人才补贴,企业用了这样的人才,有一部分工资政府可以补贴。这些事情企业不会去干,也干不了,所以必须由政府来干。归根到底就是,企业不能做的,公共领域必需的,政府要做好;企业能做好的,政府不要插手。
科研机构应该去研究一些关键技术,但要注意企业是转型升级的真正主力军,关键技术要和企业需求结合。从公共技术来说,像云计算平台,因为大家互联起来,就需要云计算平台来实现这个服务;像大数据处理,企业一旦互联起来以后,产生和交换的数据量势必很大,这就需要做好技术研究。当然,研究人员也必须分工,根据制造业的不同类型提供不同的转型策略和思路。我们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单纯依靠技术推动转型,工业4.0来了,我们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去买机器人,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就行了,企业转型升级既要有技术推动,又要有管理创新的推动,两者结合起来企业生产才能真正产生新的附加值。所以研究机构既要有研究技术的,也要有研究管理的,分工合作,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