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合并房颤8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5-07-28李云玲

中外医疗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房颤动老年人高血压

李云玲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方法 选择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另以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心房颤动;培哚普利;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4-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其中老年人已高达50%以上,已成为诱发心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常导致左心房和心室的异常增生改变,诱发房颤,二者并发极易诱发心衰[2]。为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该院对2011—2013年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72.1±0.9)岁,70~75岁,高血压病程5~18年。另以同期接受胺碘酮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8±1.4)岁,69~77岁,高血压病程7~21年。所有患者的症状和检查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3],且存在反复性房颤发作(经心电图或心动图证实发作2次以上)[4],并排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房颤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凝、降压和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第1~3周剂量为2 mg/d,若血压≥100/60 mmHg,则剂量增至4 mg/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若降压效果不显著,可适当给予硝普钠[5]。

1.3 疗效判定

定期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房颤次数,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判定参照《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 有效: 心房颤动消失,持续窦性心律;无效:未能恢复窦性心律。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房颤次数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房颤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6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房颤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约为1%~2%,老年患者可高达10%,研究发现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发生心衰和脑血管意外的几率也显著增加[2],在合理降压的基础上,恢复和维持都行心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5]。

目前,药物仍是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且应用药物较多,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其中以前两类应用最多[2]。培哚普利是ACEI类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较少AngⅡ的合成,达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目的。宋昆鹏等[4]报道表明培哚普利可显著降低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抑制左心房扩大。陆昀等[1]也认为扩大的心房是造成房颤的诱因,抑制其扩张是关键,培哚普利能抑制心房肌纤维化,降低心房容量,利于窦性心律的维持,尤其适于老年患者的治疗。该组结果也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仅为(2.8±0.5)次,有效率高达85.5%,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陈永辉[5]的研究结论一致,其认为应用ACEI类药物可阻断RAS,逆转心房重构,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此外,β受体阻滞剂也是常用药物,但笔者认为当房颤且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则不宜使用,而应以ACEI类药物为主。栓塞是造成房颤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均需辅以抗凝治疗。

综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陆昀,沈振海,王凌,等. 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4):1822-1833.

[2] 张辉,卢新政. 2011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与抗栓工作组关于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专家报告要点[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5):596-60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宋昆鹏,郭素萍,石海莉,等.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8):771-772.

[5] 陈永辉. 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4B):72-73.

[6]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2.

(收稿日期:2014-01-17)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方法 选择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另以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心房颤动;培哚普利;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4-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其中老年人已高达50%以上,已成为诱发心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常导致左心房和心室的异常增生改变,诱发房颤,二者并发极易诱发心衰[2]。为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该院对2011—2013年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72.1±0.9)岁,70~75岁,高血压病程5~18年。另以同期接受胺碘酮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8±1.4)岁,69~77岁,高血压病程7~21年。所有患者的症状和检查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3],且存在反复性房颤发作(经心电图或心动图证实发作2次以上)[4],并排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房颤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凝、降压和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第1~3周剂量为2 mg/d,若血压≥100/60 mmHg,则剂量增至4 mg/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若降压效果不显著,可适当给予硝普钠[5]。

1.3 疗效判定

定期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房颤次数,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判定参照《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 有效: 心房颤动消失,持续窦性心律;无效:未能恢复窦性心律。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房颤次数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房颤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6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房颤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约为1%~2%,老年患者可高达10%,研究发现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发生心衰和脑血管意外的几率也显著增加[2],在合理降压的基础上,恢复和维持都行心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5]。

目前,药物仍是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且应用药物较多,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其中以前两类应用最多[2]。培哚普利是ACEI类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较少AngⅡ的合成,达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目的。宋昆鹏等[4]报道表明培哚普利可显著降低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抑制左心房扩大。陆昀等[1]也认为扩大的心房是造成房颤的诱因,抑制其扩张是关键,培哚普利能抑制心房肌纤维化,降低心房容量,利于窦性心律的维持,尤其适于老年患者的治疗。该组结果也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仅为(2.8±0.5)次,有效率高达85.5%,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陈永辉[5]的研究结论一致,其认为应用ACEI类药物可阻断RAS,逆转心房重构,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此外,β受体阻滞剂也是常用药物,但笔者认为当房颤且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则不宜使用,而应以ACEI类药物为主。栓塞是造成房颤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均需辅以抗凝治疗。

综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陆昀,沈振海,王凌,等. 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4):1822-1833.

[2] 张辉,卢新政. 2011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与抗栓工作组关于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专家报告要点[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5):596-60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宋昆鹏,郭素萍,石海莉,等.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8):771-772.

[5] 陈永辉. 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4B):72-73.

[6]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2.

(收稿日期:2014-01-17)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方法 选择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另以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心房颤动;培哚普利;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4-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其中老年人已高达50%以上,已成为诱发心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常导致左心房和心室的异常增生改变,诱发房颤,二者并发极易诱发心衰[2]。为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该院对2011—2013年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72.1±0.9)岁,70~75岁,高血压病程5~18年。另以同期接受胺碘酮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8±1.4)岁,69~77岁,高血压病程7~21年。所有患者的症状和检查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3],且存在反复性房颤发作(经心电图或心动图证实发作2次以上)[4],并排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房颤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抗凝、降压和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第1~3周剂量为2 mg/d,若血压≥100/60 mmHg,则剂量增至4 mg/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若降压效果不显著,可适当给予硝普钠[5]。

1.3 疗效判定

定期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房颤次数,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判定参照《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 有效: 心房颤动消失,持续窦性心律;无效:未能恢复窦性心律。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房颤次数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房颤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6个月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房颤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约为1%~2%,老年患者可高达10%,研究发现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发生心衰和脑血管意外的几率也显著增加[2],在合理降压的基础上,恢复和维持都行心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5]。

目前,药物仍是治疗房颤的首选方案,且应用药物较多,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其中以前两类应用最多[2]。培哚普利是ACEI类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较少AngⅡ的合成,达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目的。宋昆鹏等[4]报道表明培哚普利可显著降低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抑制左心房扩大。陆昀等[1]也认为扩大的心房是造成房颤的诱因,抑制其扩张是关键,培哚普利能抑制心房肌纤维化,降低心房容量,利于窦性心律的维持,尤其适于老年患者的治疗。该组结果也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仅为(2.8±0.5)次,有效率高达85.5%,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陈永辉[5]的研究结论一致,其认为应用ACEI类药物可阻断RAS,逆转心房重构,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此外,β受体阻滞剂也是常用药物,但笔者认为当房颤且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则不宜使用,而应以ACEI类药物为主。栓塞是造成房颤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均需辅以抗凝治疗。

综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陆昀,沈振海,王凌,等. 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4):1822-1833.

[2] 张辉,卢新政. 2011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与抗栓工作组关于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专家报告要点[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5):596-60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宋昆鹏,郭素萍,石海莉,等. 培哚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8):771-772.

[5] 陈永辉. 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4B):72-73.

[6]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2.

(收稿日期:2014-01-17)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老年人高血压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