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在火苗旺盛的地方绽放
2015-07-27周辉枝
记不清多少次笔会,有作家、诗人、教授乃至国外学者问我:“你在阿坝州工作那么多年,头发胡须都被冰雪染白了,你说说你最值得怀念的地方在哪儿?不能介绍多了,就一个。”我没加思索,脱口而出:“马尔康!”
我怀念马尔康的缘故,是因为《草地》文学杂志的氛围给了我无限的熏陶和力量。它像一位培植树苗的林业工人,给树苗浇水、施肥、锄草,让我之类的树苗长大,成为有用之材;它也像一次次经年绽放的花朵,艳丽着我的文学之路。
马尔康在藏语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据《阿坝州志》记载,马尔康是以原嘉绒十八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俗称“四土地区”。
现在的马尔康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嘉绒文化的圣地。
1980年6月,《新草地》杂志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马尔康创刊,当时为季刊,内部发行。1982年,《新草地》改为双月刊,又于1986年正式对外公开发行,1987年创办藏文版。从此,阿坝州的文学作者有了自己的创作平台,一支文学队伍在这块土地上掀起了文学创作热潮。
1982年,我创作的短篇小说《洋白人遇仙记》发表在《新草地》,1983年短篇小说《牵不动的牯牛》和民间情歌《羌族盘歌四首》相继刊发。此后,像流水一样,在《新草地》发表小说《菜园风波》《蜜月》《二月龙抬头》《羌年》《少妇马媛媛》《大冥》《古道遗梦》,以及散文《三笼灯》《遍地月光》《神树林》等等,可以说,《草地》创刊至今200期,我在《草地》杂志发表作品要占60期。说实话,没有《草地》杂志这个平台也就没有我今天能写文章的本领。我的写作生涯是从《草地》起步,逐步走向全国其它刊物的。
多年来,《新草地》编辑部的张世俊、何发中、侯光、蒋永志、阿来、贾志刚、蓝晓梅都给予了我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我的第一篇散文《三笼灯》是张世俊老师亲手修改出来的,小说《蜜月》是侯光主编几易其稿刊在《新草地》上的。1985年,《新草地》编辑部在阿坝军分区招待所举办笔会,阿来送给我一口袋名著《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等。他那无声的鞭策,使我一下明白了“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道理。我如鱼得水,不分昼夜地啃书,忘了吃饭和睡觉,就这么折磨自己……终于,我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沼泽》以头条位子刊用在《西藏文学》。随后,《蓝色印象》、《阿米扎秋》相继在《西藏文学》问世。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我想《草地》是土地,《草地》编辑是绿叶。没有土地,怎么种花草树木呢,即使种上花草树木,没有绿叶行么?
1987年《新草地》更名为《草地》,阿坝州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涌现出大批文学作品,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较有影响的作者有张世俊、泽旺、雀丹、苍林、杨胤锐(阿来)、谷运龙、达尔基、索朗仁称、朱大录、范远泰、周辉枝、叶星光等等。
为了鼓励作者多出作品出好作品,《新草地》编辑部的编辑们耗神费力,从刊用在《新草地》上的大量作品中选编出小说集《晚霞在草原上燃烧》、散文集《雪莲花香》、诗歌集《启明星的眼睛》,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在我把三本书摆在桌子上,既不大气又不美观,但它的确体现了《草地》编辑们的一片苦心,那个年代,谁不知道出一本书的艰难啊!况且,还要对作品的政治把关,艺术技巧把关,质量把关,光这三道把关,就够编辑们绷紧神经了。
2000年,原《草地》副主编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他的这份殊荣,为藏族人民争了光,为阿坝州争了光,也为《草地》文学杂志争了光添了彩。阿来的获奖,更像一粒火苗照亮着阿坝文学创作者的文学之路。
如今,《草地》文学杂志已经奔忙了三十五个春夏秋冬,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人才,真是功德不可言说。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我衷心地祝愿《草地》越办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