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15-07-27郁冲
郁冲
【摘要】目的 探讨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 选取122例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61例,干预组61例,常规组在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手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干预组在手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及盐酸替罗非班共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有效率较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有效率高,不仅如此,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相对较高,而且具有耐受性好的优点,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应用。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冠心病;临床治疗;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冠心病是心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1],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老年患者。该病的发病类型很多,如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2],对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是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但该手术方式在解除冠状动脉的狭窄时,会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3],因此,冠心病患者手术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探讨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心内科冠心病患者122例,其中男65例,女57例,年龄38~55岁,平均年龄(41.835.76)岁。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各6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及干预组患者均进行一般传统的治疗,如口服使用硝酸酯类及他汀类药物,首次服用阿司匹林量为300 mg,氯吡格雷量为300 mg,然后将剂量分别调整为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常规组: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如那屈肝素每10 kg体重0.1 mL,1次/12 h,使用5~7天。
干预组: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静脉注射,
0.4~0.8 mg/min/mg,在使用12 h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如那屈肝素每10 kg体重0.1 mL,使用5~7天。两组患者治疗后,都在监护室中进行监护。
1.3 观察项目
通过对常规组及干预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不同治疗后,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胸部没有压抑及镇痛的不适感觉,心脏的输血血管能够正常工作;有效:经不同治疗后,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得到消失,胸部镇痛的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心脏的输血血管部分能够正常工作;无效:经过不同治疗后,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得到缓解,胸部疼痛感加重,心脏的输血血管不能正常供血[5]。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种治疗有效率对比
在常规组及干预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后,常规组显效38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80.33%;干预组显效5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72%,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对常规组及干预组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51%;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8%,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的粥样硬化,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的阻塞或者狭窄,进一步导致冠脉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如情绪的波动、高血压、高脂饮食等,冠心病的症状有轻有重,轻者有阵发性的胸疼,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而亡,由此可见,对冠心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缺血的状态,改善心肌的缺氧状态,但是该手术中使用的球囊及支架对斑块造成冲撞,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会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因此,该手术后的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结果显示常规组显效38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80.33%;干预组显效5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72%,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51%;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8%,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拮抗剂,其到达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血小板不能聚集,以此达到血栓形成的作用,但盐酸替罗非班具有导致出血反应的不良反应,针对该不良反应,可以使用一些药物与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来减少其出血的不良反应,通过联合用药,出血的程度变得轻微,停止使用药物后出血的不良反应便可消失,在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时,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进行积极处理。
综上所述,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临床上显示疗效较好,治疗有效率较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有效率高,不仅如此,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相对较高,而且具有耐受性好的优点,因此,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 静.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1):1841-1843
[2] 冯俊岩,周晓军,王新民,等.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资料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0):1227-1228
[3] 汪 兵,吴继雄.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级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3,17(4):686-688
[4] 牛麦玲.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74-75
[5] 孟令奎,张海英.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J].大家健康,2014,8(2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