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5-07-27王春良
王春良
【摘要】目的 探究他汀类药物应用于高血脂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寻找疗效更加显著的高血脂治疗方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脂患者150例。对其分别给予3种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分为甲组,乙组,丙组。一段时间后观察疗效。结果 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上有很好的疗效,每组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的安全系数较高,副作用少,是临床上常用一种降血脂药,值得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高血脂;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发现他汀类药物有很好的降血脂疗效,而且副作用少,绝大多数患者均有耐受性,所以目前他汀类药物在高血脂的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为深入探究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更高的将该药物引用到临床中,现就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脂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他汀类药物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脂患者150例。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4±3.4)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专业的医师诊断,确诊为高血脂症。参与实验的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起前两周的时间里未服用过任何会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同时,有肝功能障碍的患者禁止使用他汀类物。
1.2 方法
将随选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甲组为将胆固醇组,乙组为降三酰甘油,丙组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对这3组的患者都给予3种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分别是辛伐他汀,还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28天的治疗。观察患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2.2软件包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3种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疗效分别制成下表,通过比较发现着3种药物在降胆固醇,降三酰甘油,降低密度脂蛋白固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3.1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记住要功效
他汀类药物在化学上的作用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的反应类型是竞争性抑制,通过与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结合来降低胆固醇合成的含量。他汀类药物还能降低脂蛋白质的含量,主要的途径是抑制质蛋白的合成,在使用普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发现,患者的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这说明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感染功效。
3.2 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上仍有一定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血管张力的维系主要是依靠内壁细胞的维持,这同时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内皮功能对于血液流动流畅度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内皮功能受到损伤,而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时,其血管内的病变环境又会反作用于内皮细胞,从而导致内皮功能进一步失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他汀类药物则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内皮NO合酶的活性从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发挥其功能[1]。
另有一种说法是他汀类药物还具有加大LDL的氧化阻力的功效,从而调节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的活性。
3.3 他汀类药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能刺激细胞型NO合酶,当大脑发生缺血状态时,可以对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大脑因短暂性缺氧而发生猝死的概率,对于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3.4 他汀类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当吞噬细胞吞噬抗体时,会产生一定的细胞毒作用,这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他汀类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对细胞毒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从而保护了免疫系统的损伤[3]。
3.5 其他作用
通过近几天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对于一些癌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肾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这类疾病上运用他汀类药物[4],能起到一定的辅助疗效。
他汀类药物在保护心血管及肝肾功能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对肝的毒性作用,但其毒性作用是暂时的[5],所以当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副反应是可以继续使用,但有肝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慎用。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其副作用小,对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使用,而且出现的副作用具有暂时性,所以不必停止用药影响疗效。但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还需遵照医嘱,科学用药,避免出现配伍问题,从而适得其反加重病情。所以只有科学的使用他汀类药物,才能达到治疗高血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饶东,刘明峰,崔楚芬,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32(32):33-35.
[2] 张惠民,王明新,钟艳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3(3):115-117.
[3] 张慧琳,刘 霖,邱东宇.药物经济学[M].第3版.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8(32):107-108.
[4] 孔连初,邱迪明,王佳慧,等.药物经济学概念、方法和应用[J].国外医学一药学分册,2014,4(52):21-22.
[5] 张明佳,王明宇,齐慧达.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