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人道主义对资本人道主义的超越
2015-07-27黄云明
□黄云明
论劳动人道主义对资本人道主义的超越
□黄云明
在文艺复兴文化和基督教新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其本质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资本人道主义,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本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人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不仅在人性、人的本质等一系列人本哲学问题上超越了资本人道主义,而且作为哲学方法论和伦理价值观都超越了资本人道主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道主义 资本人道主义 劳动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也称为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创造。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人道主义就成为资产阶级最鲜明的旗号。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劳动人道主义的思想,劳动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劳动人道主义主张,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劳动人道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是劳动神圣。作为方法论的劳动人道主义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劳动人道主义和资本人道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以资为本还是以劳动为本。劳动人道主义的根本追求是克服人的本质的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最终达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一、资产阶级的资本人道主义
自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是为了反对基督教神学的禁锢而产生的社会思潮,其次它适应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将人道主义完善成为一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思想体系,使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理论基础。
(一)颂扬人的伟大,反对贬低人性
1000多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是欧洲文化的主宰,基督教神哲学抬高神性,贬低人性,认为人生而有原罪,现实世界是罪恶世界、黑暗世界,人生意义和目的,就是赎清自身罪恶,人生道路就是要忍受上帝惩罚,接受现实世界的一切痛苦,人生理想在未来彼岸世界,人生目的是死后升入天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反对基督教神哲学贬低人性、抬高神性,主张维护人的价值、恢复人的尊严,颂扬人的崇高和伟大。人道主义反对基督教神哲学,就是要将人从封建基督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二)享受世俗人生,反对禁欲主义
基督教神哲学认为,人由灵与肉构成,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肉体是罪恶渊薮,灵魂是救赎的基础。赎罪就要克制、压抑乃至于禁绝肉体欲望。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用人道主义反对基督教神哲学,主张人是伟大的,一切属人的东西都是伟大的,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人就是有肉体欲望的人,满足肉体欲望有充分的道德合理性,压抑、扼杀人的欲望才是罪恶的。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在追求个人自我利益上,人人享有同样的权利。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肯定人享受世俗快乐、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性出发,进而把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式,财富在他们心灵祭坛的位置逐渐提高,最终成为人们膜拜的偶像。马克思说:“恩格斯有理由把亚当·斯密称作国民经济学的路德。正像路德把信仰看成是宗教的外部世界的本质,因而起来反对天主教异教一样,正像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人的内在本质,从而扬弃了外在的宗教笃诚一样,正像他把僧侣移入世俗人心中,因而否定了在世俗人之外存在的僧侣一样,由于私有财产体现在人本身中,人本身被认为是私有财产的本质,从而人本身被设定为私有财产的规定,就像在路德那里被设定为宗教的规定一样,因此在人之外存在的并且不依赖人的——也就是只应以外在方式来保存和维护的——财富被扬弃了,换言之,财富的这种外在的、无思想的对象性就被扬弃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179页。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认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但是,社会只是人生活的方式和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作为人存在的形式、共相存在,因此,也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存在,所谓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整体利益、组织利益等等,都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机械累加。所以,个人追求自我利益是发自人的本性的行为,具有天然的伦理合理性,社会制度设计以及一切社会文化建设都应该以尊重和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为最根本的价值导向,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自由权利,“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的基础上。这一权利就是这种分隔的权利,是狭隘的、局限于自身的个人的权利”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101页。。马克思还说,市民社会的伦理使人成为独立原子式的个人主义者,所以,“现代市民社会是实现了的个人主义原则”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101页。。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就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他们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本性在追求和占有财富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拥有财富就拥有权力,就受到人的尊敬;没有财富就没有权利,就被人鄙视,这是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所以,一切社会制度建设都应该以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利为最基本的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为近代以后的西方各种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实质是,有财产才被人尊敬,是典型的金钱人道主义、资本人道主义。
(三)倡导尊重个人利益,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禁锢、教会压迫
天主教的信仰强调,专业神职人员是一般信仰者与神沟通的中介,教会组织的宗教仪式是人神际遇的桥梁,上帝只以圣灵的形式,在宗教仪式上附体于神职人员,一般信仰者才能感知上帝的存在,所以任何信徒都不能脱离教会组织而得救,若要死后得到上帝的饶恕、升入天国,今生就紧紧依靠教会组织,要维护教会的利益和形象,按时缴纳十一税,甚至要购买赎罪券、圣物等。天主教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秩序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社会是一个结构极其严谨的有机组织,国家和政治制度是人类道德秩序的自然体现,社会成员有共同的信仰、价值信念和统一的精神追求,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基督教神哲学压抑人的个性存在,为了使社会成员服从教会组织,不仅为专业的神职人员而且为一般社会成员设置诸多的行为禁锢,诸如,必须严守宗教戒律、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交纳十一税,甚至要以宗教精神生活为主,人生目的是宗教的自我实现,而不是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不能够从事高利贷甚至于一切旨在赢利的社会活动。总之,基督教会力求让信仰者过千人一面的生活。
对于教会对个人人性自我压抑的反抗,首先来自于基督教内部。马丁·路德和让·加尔文改革基督教就是要让信徒摆脱天主教教会对信仰者的压迫。不论是路德的因信称义论,还是加尔文的预定称义论,都是要为信仰者创造一种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路德倡导上帝在人的心中,就是强调人不用通过宗教仪式也可以和上帝进行心灵的沟通;加尔文的预定称义论更是强调一种绝对个人主义的生存状态,他强调,个人是不是能够得救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上帝不会拯救所有人,唯有义民才是上帝的选民,至于称义,它与任何他人、组织、宗教仪式、宗教活动甚至自我善行都没有任何关系,只取决于上帝意志,每个人只能孤独的去面对自己是不是上帝选民的问题。英国思想家R·H·托尼认为预定称义论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神哲学的社会理论,基督教新教确立了新的社会秩序观念和个人生活理念,他说:“一方面,它们表现为一种新的宗教表述模式,其特征是由非神职人员进行布道、语言以及后来被热情的大众虔敬的宗教笃信和不在教会机构内展示神恩。在社会组织层面上,由分享圣餐者订立誓约的做法主要意味着同现存的教会和社区等联结纽带的决裂。通过一起订立誓约,清教徒还和现存主要社会流行的生活制度联系中心——教会、村庄、或教区——相分离,从而也与英格兰社会流行的社会身份相分离。”①[英]R·H·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基督教新教改革为后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提供了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
自文艺复兴开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就弘扬个性自由解放的思想,鼓励人们摆脱各种教会的束缚。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视作资产阶级摆脱基督教教会和封建贵族禁锢争取自由解放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他把那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放到一个叫特来美的修道院中,“他们的整个生活起居,不是根据法律、宪章或规则,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和自由的主张来过活的。他们高兴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其他如喝、吃、工作、睡觉,都是喜欢在什么时候就在什么时候。没有人来吵醒他们,没有人来强迫他们吃、喝,或者做任何别的事情。高康大是这样规定的,他们的会规只有这么一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②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03页。。
争取个性自由解放是反对基督教禁锢的需要,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不仅要求承认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伦理合理性,而且若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有个性自由解放,在竞争优势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四)提倡科学理性,反对宗教蒙昧
基督教神哲学宣扬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在上帝面前人只有信仰、匍匐在地,把神职人员的话当成上帝意志的体现,教会教条就是真善美的标准和尺度,对于上帝人只能信仰,不能思考。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偷吃了智慧之树的禁果,所以才犯罪,也就是说,在基督教神哲学中,人是因为有智慧、要独立思考,才有原罪。即使是经过宗教改革的加尔文宗也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不能有理性的怀疑和反思,宣扬“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提倡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怀疑精神,主张人只能相信可以科学实验、感性经验以及理性推理可以验证的东西,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人的理性可以科学地把握万事万物的规律,利用科学理性,人可以为自己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将古希腊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为你翘起地球”奉为至理名言。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这种科学理性精神的典型体现。
西方哲学从休谟开始将这种科学理性精神更加突出出来,将可以进行科学验证的知识归为事实判断,将不能进行科学验证的归为价值判断,这对后来19、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以至于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人文哲学和实证哲学。实证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西方社会科学在人本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基础上构建了各自的学科体系,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又对科学理性精神做了不同的诠释。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这些以社会基本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理性精神不止表现为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更表现为相信理性可以为人类制定出理想社会制度的一种理性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理性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人理论,为西方经济学奠定了人性论基础。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都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殚精竭虑,每个人因为自己的努力,利益不断增加,整个社会财富也迅速增长。以经济人理论为基础,斯密对劳动分工、交换、需求、价值、工资、积累、流通、市场等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创了西方经济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批判完成的。
二、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他在批判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资本人道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劳动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现在国内学者已经有很多研究,揭示了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出劳动人道主义的主旨是“劳动创造世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性事实。创造的目的不是像基督教宣称的那样为了证明上帝的伟大,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此为看待一切问题的逻辑前提。劳动创造世界的目的性使人与被创造的世界之间具有全面性关系:确证人的创造性本质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在拥有世界的前提下支配和享用这个世界。创造世界与拥有、支配和享用世界这四者不可分离,分离它们是剥削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创造世界者获得了‘劳动神圣'的空名,但拥有、支配和享用劳动创造的世界是统治者的‘专利'。这是‘剥夺剥夺者'的天然理由,目的在于创造世界、拥有世界、支配世界和享用世界的有机统一。由此看,劳动是人道主义的客观基础,这一客观基础的判定标准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意义上的效率,而是‘合乎人类本性'。舍弃劳动的全部内容(创造、拥有、支配和享用世界)或肢解这一内容整体性(把创造世界与拥有、支配和享用世界加以分割)的人道主义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①宫敬才:《“阿尔都塞问题”与“人学公式”的误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
(一)人的本性
历来不同的思想家对人、人性和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往往从物质性的角度认识世界,因而也就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认识人,把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的本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者就有这种倾向。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更多从人本身出发认识人,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人是理性的动物。总之,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总是把人理解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人的存在只是人的本质的表现,而且人的这种本质是永恒不变的,这样人的本质就与现实社会生活没有关系。
人性就是人的属性,或者属人的性质,本质就是核心的属性、根本的属性。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即人性的核心和根本,在人的存在和发展中起根本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决定人之为人的那些规定性。对于人来说,这些规定性不是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人的社会实践的性质决定人的本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506、3、505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人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劳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最根本的方式,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质。说劳动是人的本质,其含义是说劳动是表征人类本质的活动,是塑造人类本质的活动,是说要在劳动中寻找人的本质,而不是说劳动本身是人的本质,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人的本质就是能够进行劳动的动物。
劳动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活动。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劳动,为了劳动必须结成社会关系,劳动是社会关系产生的原因,劳动作为彰显人的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注定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劳动都是通过社会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人性是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阶级差别是阶级社会中人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有重大影响,这注定了人的社会实践必然带有浓厚的阶级性,甚至可以说,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二)人性高于神性
马克思继承和发扬了资产阶级资本人道主义对封建神学的批判,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相比,马克思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从劳动哲学出发,他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更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宗教也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是以颠倒的形式出现的,把神视为人性的异化。马克思说:“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506、3、505页。可见,马克思不仅与资产阶级资本人道主义一样反对抬高神、贬低人,而且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的本质。
(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为了批判基督教神哲学对人的欲望和本能的压抑,强调人是自然的人,是有欲望的人,人有权利满足自己欲望和本能,同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于,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实现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而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刺激人的本能和欲望。人之为人,有自然欲望和本能是共性,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将人性抽象化了,人与人失却了丰富的社会差别。劳动人道主义强调人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本能欲望的人,更是社会的人,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的区别在于不是强调满足人的欲望和本能的道德合理性,而是更着重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谁的欲望和本能得到了满足,谁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状态是不是合理。
当然,马克思更强调人的社会性的重要性。马克思还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506、3、505页。诸如此类的阐述还很多。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就得出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强调的人是自然的人,突出的是人性的自然性、抽象性,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强调的人是社会的人,突出的是人性的社会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存在这样的差别,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很显然也是不对的。劳动人道主义从劳动出发认识人,劳动的目的首先是要满足现实的人的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满足人最基本的欲望和本能,脱离了这一点就没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更强调人自然欲望和本能的满足只能用社会的方式实现,在社会生活中,某些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而有些人的欲望却被压抑和扼杀,这样的社会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应该被推翻。人的欲望和本能的满足不取决于欲望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劳动辩证法的角度讲,人显然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同时,人性也是抽象性和现实性、具体性的统一。人的抽象性寓于现实性和具体性之中,只要有现实和具体的人性,就有抽象的人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30年,把人道主义完全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认为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人性的抽象性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反对人道主义,特别是资产阶级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人性论,在人性问题上突出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很大的弯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这个问题拨乱反正,突出强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的重要性,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劳动人道主义的价值原则
像诸多宗教将超自然力量即神奉为崇拜的对象,劳动人道主义祭出的神圣价值就是劳动,劳动人道主义的最高价值原则就是劳动神圣和劳工神圣。而宗教特别是一神教都强调神是世界的创造者,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是真善美的来源,是人的命运的主宰。
劳动人道主义认为不是神创造了世界,而是人创造了世界,人的劳动创造了世界。神创造世界是人创造的神话,人在世界面前感到无奈的时候,将自我本性异化,以此放大自己,增强生活的信心。神创造世界、神的全知、全能是神话,劳动确实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劳动创造世界是事实。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即所有的真善美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在劳动过程中,人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确实要遵守自然规律,现实的劳动是有限的,但是人从来不是完全被动的,并且劳动也有着无限的潜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命运越来越掌握在人的手中。劳动人道主义认为,劳动神圣,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人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社会,同时,也应该是劳动者的天堂。
三、劳动人道主义对资本人道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是对资产阶级资本人道主义的扬弃,它保持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积极因素,同时,在阶级立场、人性出发点以及最终的伦理宗旨各方面又有根本区别。“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处于前无古人的地位。第一,以劳动为基础来看待人和定义人,框定了研究人的正确视野,使人的客体性本质、主体性本质、创造性本质和历史性本质自然而然地呈现于我们面前。第二,以劳动为基础来看待人和定义人是人学研究的全新范式。这一范式的关注焦点不是权势或资本,也不是文化精英的民粹式个性,而是历史记载中处于空白地位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状况及基于这种状况而来的生存状况。第三,以劳动为基础来看待人和定义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维时间结构必不可少,人处于动态的历史演化中。把这样的历史演化及其规律揭示出来是全新的人学历史观,即劳动人学历史观。第四,以劳动为基础来看待人和定义人,其中的劳动是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凝结,这恰好做到了逻辑和历史的有机统一。这样的方法在维科和黑格尔那里有所提及和运用,但在劳动人学历史观意义上的提出和运用,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首倡者。”①宫敬才:《“两大发现”还是“七大发现”》(下),《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
(一)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既是资产阶级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出发点,也是资产阶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还是指导他们行为的价值观。作为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和思维原则,强调个人是认识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只有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个人存在的方式;作为伦理价值观,强调追求个人自我利益和个性自由解放的伦理合理性。劳动人道主义强调要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个人和社会对立统一中认识社会,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作为方法论都有缺陷。在马克思的劳动哲学中,劳动辩证法是劳动人道主义的方法论,劳动人道主义是劳动辩证法的伦理宗旨。劳动辩证法强调从劳动出发认识世界,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世界,所以,马克思认为从个人出发认识社会历史和社会问题具有合理性,同时,也具有片面性。
马克思不仅承认资本人道主义从个人出发的方法论的合理性,而且分析了他们之所以这样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这样认识问题的片面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中的个人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鲁滨逊代表的不仅仅是像文化史家所说的现代人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而且是对18世纪以后成熟市民社会的预感。马克思说:“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曾在过去存在过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市民社会是个人主义社会,这不意味着市民社会中社会成员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从作为生产者或者劳动者的角度说,毋宁说市民社会的社会成员更加社会化。然而,市民社会中,社会成员确实更多的摆脱了对周围较小整体的依附,特别是对自然血缘性社会组织的依附,个人获得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另外,市场经济需要确立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伦理合理性,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独立存在的个人出发,这个个人是“经济学家缺乏想象力的虚构”,但是确是一个合乎理性抽象的产物,他们不把这种人性作为历史的产物自然是错误的,而作为新的历史出发点,却又有合理性。古典政治经济学以抽象的独立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是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在当时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在市民社会中,人个性的张扬确实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个性张扬的基础、目的和结果都指向个人利益,特别是个人物质利益也就是私有财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抓住了当时人性的特色。
劳动人道主义也承认资本人道主义对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的肯定。劳动人道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其目的就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者争取更多的自由,而且利益和自由必然落实为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才具有确实的意义和价值。劳动人道主义追求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个性自由解放当然就必须肯定。马克思将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肯定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不意味着,否定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中单个人的直观。”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资本人道主义的个人是抽象的个人,是资本的人格化,在他们那里,复杂的人性被抽象成了只有物质需要、只追求对物质财富占有的“经济人”。尽管这个抽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历史状态,毕竟不是对人全面的认识,单纯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握社会,个人完全被淹没在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冰水里,人与人失却了精神上的相偎相知,相互关爱没有确实的基础。另外,资本人道主义作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显然是强者的哲学,在社会生活中,那些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作为个人的存在被遮蔽、个人的利益被忽视,一个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社会,看起来是尊重每一个人,实际上弱者永远生活在强者的阴影里。劳动人道主义是劳动者的哲学,是被压迫阶级求解放的工具,它当然敏锐的察觉到,劳动者单个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
劳动人道主义的历史使命似乎注定了其方法论是反对个人主义的,更接近于社群主义,然而,如果把劳动人道主义归为社群主义显然是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无产阶级求解放也要实现个人自由和权利,只是他们知道只有集体主义才是实现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途径。马克思既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也反对社群主义,反对将个人自我存在与社会对立起来,马克思强调个性自由与社会和谐的对立统一,强调人有追求个性的权利,也重视人遵守社会原则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劳动人道主义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社会,超越了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对立。
劳动人道主义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也是对立统一的,既反对极端强调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也反对过分强调整体利益的虚假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认为个人和集体都是真实的存在,个人确实是集体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但是,集体是个人的存在方式,个人也不能没有集体,脱离集体个人也不能生存。集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机械累加,有其存在的独立价值,但是,集体利益也不是牺牲个人利益的充分理由。劳动人道主义承认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但是,强调追求二者统一性的价值。
(二)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不同,它不仅是抽象的行为原则,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创造劳动哲学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改变自己命运提供精神武器,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11、17-18页。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哲学不用解释世界,解释世界显然也很重要,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够改造世界,人们也只能依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改造世界,不同的哲学对世界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哲学对改造世界就有不同的影响。当然哲学本能停留于解释世界,出发点就是想解释世界的哲学对人们改造世界的作用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创立劳动哲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劳动无产者提供理论武器,所以较之人类以为的所有哲学,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最大。
哲学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哲学要改造世界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那就是要掌握群众、说服人民。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ad hominem]。”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11、17-18页。对于这段马克思的名言,以往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物质本体论的学者,更多强调了前面部分,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由此也进一步强调暴力革命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要把自己变成物质的力量,就要找到自己的社会主体,找到自己的物质的承担着,劳动人道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哲学,是因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11、17-18页。。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喊出了劳动者的心声,抓住了劳动者的心灵。
(三)科学理性的二重性
资本人道主义确定的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式就是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金钱多寡是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资产阶级发现实现自己要求的最有利的工具就是科学技术,所以资本人道主义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乐观主义,认为科学理性可以为人类解决一切问题。
劳动人道主义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世界,一方面,认为劳动工具是劳动能力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能力最重要的体现,所以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反对科学万能主义,认为科学和理性不仅不能为人类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它本身的发展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科学理性具有二重性,是把双刃剑。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用历史证明了资本人道主义的社会消极影响和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科学观的正确性。
(四)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资本人道主义将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作为人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贫富成为确定人社会地位的标准,资本家成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人道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人本主义,表面上以人为本,实质则是以资为本,以金钱为本,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劳动无产者是异化的,资本家也是异化的,资本统治着资本家的灵魂,资本家也是金钱的奴隶,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是外化的资本家。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从劳动出发认识世界,认为劳动者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劳动神圣,劳动者是自己的上帝。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者是异化的,所以劳动人道主义将消灭劳动异化,实现真正人的劳动为目的。劳动人道主义始终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为劳动者的利益辩护。劳动人道主义强调要将劳动生产、成果分配与消费统一起来,打破劳动者只能生产、而无权进行劳动成果分配和消费的状态。寻求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的途径和方法是劳动人道主义的目的和出发点。
资本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其根本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劳动人道主义是劳动者的哲学,其目的是维护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注定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所以,劳动人道主义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人类求解放的工具。作为哲学方法论,劳动人道主义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它超越了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对立,推进了人类社会哲学的进步。
责任编辑:薛 鹏
作者黄云明,男,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保定 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