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海蒙古族建筑艺术

2015-07-26马莹杨红文

今日民族 2015年7期
关键词:通海鲁班蒙古族

文 / 马莹 图 / 杨红文

通海蒙古族建筑艺术

文 / 马莹 图 / 杨红文

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乡,也是云南境内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区,蒙古族人口有5000余人。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全乡要举行隆重的“鲁班会”,又叫“鲁班节”

草原上走失的一匹骏马

蒙古族起源于中国北方大草原。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铁骑从宁夏经甘肃进入四川,然后分兵三路,抵金沙江跨革囊平大理国。元朝时期,视云南为战略要地,以重兵镇守。“忽必烈平云南”后的第三年,大将兀良合台之子阿术率蒙古军进入杞麓湖畔,杞麓山(今兴蒙乡)由完颜卜花、完者卜花两位将领率300名蒙古军士驻守。1283年,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奉命从西安府率15翼(一翼约2000人)蒙古军入滇,镇守兴蒙乡以北不远的曲陀关,任宣慰司总管,因临安路“诸彝叛服不常,特授元帅府都元帅,凡四境之百户、千户及万户府皆属其辖”。

都元帅将后勤部队交由原镇守杞麓山的完颜卜花、完者卜花两位将领统率,统编为上营、中营和下营,驻守在山脚湖边,边牧边渔,习武练功。1341年后,因国泰民安,军户便解甲归田,边渔边农,三营更名为上村、中村和下村。1381年,明军入云南,灭元梁王政权后,驻守在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部分蒙古族官兵北回草原的归路已断,逐渐向杞麓湖畔、凤山脚下聚居。从此,他们便如草原上走失的一匹骏马,离开草原750余年。

由“骑士”变成了享誉全省的泥瓦匠

自明朝初年,兴蒙乡的蒙古族为了生存,从骑兵变成杞麓湖畔的渔民,湖水退落后,又围湖造田成为农民。明朝中叶,落籍于通海的蒙古族生活一度窘迫,但或许是流淌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血脉,蒙古族男子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纷纷外出帮工度日。开放的游牧文化基因,使他们主动向周边的民族学习,逐渐学会了土木建筑这门手艺。久而久之,这门手艺就成为了蒙古族男子祖祖辈辈所从事的主要职业,同时也使蒙古族男子成了享誉云南省的泥瓦匠。

蒙古族建筑工匠们擅长建造传统建筑:楼、阁、亭、台,并以木雕格子门窗做装饰。古朴优雅的楼台亭阁,雕梁画栋的装饰风格让人惊叹。如通海聚奎楼为典型的中国古建筑,穿斗攒尖顶、方形四角出翘的楼阁建筑,气势恢弘,曾历经两次大地震,均未受损。在通海兴蒙乡的几个寺庙内,建筑上雕刻着龙凤呈祥、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骑马人物、下棋人物、放牛娃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物的五官、胡须以及衣着的褶皱,牛、马的皮毛,花瓣、花蕊等均雕工精湛。其中位于中村的观音寺正殿有6扇雕花格子门堪称木雕珍品。

1950年前,通海蒙古族建筑工匠的足迹已遍及整个滇中南。如通海的秀山古楼、聚奎阁、回民清真寺,个旧的宝华山营庙,开远的弥勒寺,蒙自的四阁楼,昆明南屏街的兴文银行、震庄龙云公馆、翠湖边上的卢汉公馆和西山脚下的西园,为通海兴蒙乡赢得了“建筑之乡”的美誉。迅速发展的建筑业成为兴蒙乡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和优势产业。

1988年,兴蒙乡成立了“通海县蒙古族建筑公司”,公司下设3个施工队。“八五” 期间,又重新组建了第四施工队,从业人员增加到1017人,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同时,兴蒙乡蒙古族传统建筑业也正在向现代建筑业转变,现代化建筑施工机械设备不断更新,建筑工艺也由传统砖石建筑技术向钢筋混凝土、水电安装、设计绘图转变。蒙古族建筑队组织人员到省内各地承接建筑工程,其承建的通海广电大楼、云南光学仪器厂科研楼、西双版纳州军分区办公楼等工程被有关部门评为优质工程,蒙古族建筑队也凭借高超的建筑技艺赢得了信誉。

鲁班会上送饭菜的人们穿行在村中的巷道里

兴蒙乡传统民居

纪念建筑业祖师的“鲁班节”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后,兴蒙乡出外打工做木匠、石匠、泥瓦匠的蒙古人,每年三四月间都要回家插秧。匠友们回家后要相聚在一起会餐,相互交流感情和信息。于是,鲁班节初具雏形。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流传着兴蒙乡建筑祖师旃班的故事。相传,兴蒙乡蒙古族人的建筑技艺是由鲁班传授给蒙古族人旃勤,再由旃勤传授给其他蒙古族人。鲁班于农历四月初二将记载了自己平生建筑绝学的《木经》赠送给旃勤,并将旃勤更名为旃班,后来旃班也在每年的这天收徒传艺,兴蒙乡人就把这天定为“鲁班节”,以纪念祖师和庆祝乡人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清代中叶,在中村的观音寺西殿专设了鲁班祠,将鲁班大师的神像供奉祠中。

“鲁班节”为期三天,地点在中村鲁班祠。届时,全乡外出做工的石匠、木匠、泥瓦匠都要赶回来过节,不回来的人就会被大家瞧不起,认为是不尊师,不爱贤,不懂礼仪。节日期间,村内要扎彩门,搭戏台唱戏,表演本地的跳蚌壳、划彩船等节目,举行传统的集体会餐。第一天上午,人们聚集在鲁班祠,给推选出来的12位节日领头人披红挂彩,然后由领头人主持为土木建筑祖师爷行祭拜礼。午后,众人抬着檀香木雕成的鲁班像游村,文艺队伍尾随其后边走边演,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第二、三天,外出做工的人们要聚在一起会餐,畅叙情谊,切磋技艺,交流信息。节日期间的夜晚有文艺表演。1950年以前,“鲁班节”严格禁止女性参加,现在已不再禁止。

鲁班节过后,正值五月农忙,男人们留在家中帮忙。直到春耕结束,工匠们才又外出做工。男人们出门时要唱这样一首情歌:栽秧花开六瓣头,哥要出门妹莫留,鲁班本事学回来,情投意合盖新楼。

曲陀关关上村

蒙古族传统民居与居住习俗

通海蒙古族房屋与周边汉族相仿,为“三间四耳倒八尺”的住房结构。按照传统,房屋多为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四方形,前矮后高,利于采光。房屋多以土木结构为主,墙体由土坯围砌,正房墙体上往往设置镌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并配以其他如太极八卦等吉祥图案的石板,房屋侧翼设有风火墙及风火板。现在虽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出现,但仍延续三间四耳倒八尺(或三间两耳倒八尺)的式样。房屋面积传统上分为3种:182平方米、142平方米、112平方米,前一种为三间四耳倒八尺结构,后两种是典型的三间两耳倒八尺结构。每间房间的长、宽、高都有严格要求,以及每间房用多少根椽子、多少片瓦都有规定。一般正堂16沟瓦,侧房、耳房每间14沟瓦,称为十六至十四;正房,楼高为八点七尺(鲁班尺),楼下为九点九尺,称为一丈八六。

房内布置有序,正房楼上中央设家堂,供奉天地国亲师神位、本家司命灶君神位和祖先牌位,两边侧房为客房。楼下正中为堂屋(客厅),两侧房间为卧室。两边耳房,上间为小辈卧室,下间为厨房。儿女未婚前,父母住在一楼侧房的卧室中,儿女住在二楼的耳房。儿子成婚后搬入一楼侧房的卧室,长子在进门右手边,次子在进门左手边,父母搬到二楼侧房的卧室。正房与耳房之间为天井,天井外则是倒八尺和大门。大门门头上多挂有题字匾额,或有浮雕做装饰。天井庭院中栽种各种花卉,房间整洁、舒适。

通海蒙古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风火墙。风火墙建于每家每户的侧墙周围,即在椽子露头处的墙头镶着用一层青砖、一层牙砖和若干层筒瓦组成风火墙,风火墙有一砖两瓦、一砖三瓦、一砖四瓦、一砖五瓦几种类型,既可以防风防火,又华丽美观。典型代表作为中村观音寺照壁的风火墙。屋顶瓦面的筒瓦、板瓦摆布均匀,沟沟笔直;正中的屋脊,用一层板瓦、三层筒瓦砌成。脊的两端雕刻着口衔宝珠、欲将腾飞的龙头鸱吻,雄壮威武。

通海蒙古族建盖新居时,要举行“上梁礼”,在正梁下压一些碎银。正堂屋中放一升米,米上插一把弯尺,一把戳子,以纪念鲁班师傅将技艺传授给蒙古族建筑祖师旃班,使蒙古族工匠手艺精湛。以戳子、弯尺保房屋永远坚固、全家平安。房屋建好后,还要将一升米、一套新衣服送给木匠师傅,祝他的品德和技艺也像鲁班、旃班一样。

(责任编辑赵芳)

猜你喜欢

通海鲁班蒙古族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通海古城缀记
超级『鲁班』
『万工始祖』鲁班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聪明的鲁班
通海蔬菜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优化对策
刍议百亩韭葱示范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云南省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