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片区产业开发探扶贫新路

2015-07-25

中国扶贫 2015年14期
关键词:吉县片区有机

吕梁、太行两大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全面启动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采取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的办法,统筹抓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立体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特别是以产业开发为重点,瞄准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实施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攻坚新路子。

十县领头探出路

2012年,全省启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即在“两山”片区内确定临县、大宁、岢岚、五台、天镇5个县作为试点县,依托试点县辐射周边县分别组成三个示范片,其中吕梁山片区依托临县、岢岚县,辐射兴县-岚县,依托大宁县辐射吉县组成两大示范片,燕山-太行山片区依托天镇县,辐射阳高县-大同县组成示范片。2012-2014年,省财政每年为试点项目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亿元,其中:天镇、五台、岢岚、大宁、临县,每个县每年3000万元;阳高、大同、吉县、兴县、岚县,每个县每年1000万元。

在试点过程中,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通过部门整合资金完成。根据2012-2014年三年试点规划,项目涉及10个县的390个村,其中贫困村381个,涉及39.6万人,含贫困人口22.2万人。天镇-阳高-大同示范片主要发展蔬菜种植和肉羊养殖;大宁-吉县示范片主要发展苹果经济林和生猪养殖;临县-兴县-岚县-岢岚示范片主要发展核桃经济林、马铃薯种植和绒山羊养殖;五台县主要发展设施蔬菜和肉牛养殖。

同时,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项目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吕梁山、太行山21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省政府提出了“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将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结合贫困县区域农业发展比较优势,采取片区开发的模式,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3亩干鲜果,户均2头牛、人均10只羊的目标,支持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吉县有机苹果乘风飘香

吉县地处黄河中游,是吕梁山连片特困片区最南端的一个县。全县79个行政村(贫困村61个),567个自然村。总人口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万人,贫困人口4.8万人。

吉县全县总耕地面积30万亩,但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28万亩,苹果年产量16万吨,年产值5亿元;全县80%以上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苹果产业,形成了“八万果农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格局。但是,由于吉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土壤贫瘠,气候恶劣,水资源短缺,且“十年九旱”,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欠发达,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吉县苹果产业效率效益相对较低,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收到严重制约,扶贫开发难度较大,任务十分艰巨。

2012年,吉县借助国家扶贫开发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之东风,按照临汾市打造百万亩有机水果基地的总体思路,提出打造吉县30万亩有机苹果基地,推动吉县苹果的产业化、有机化转型发展进程。

吉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项目围绕苹果产业的发展,着重在苹果产业化、有机化方面大力推进,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900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苹果产业化建设方面,重点扶持苹果产业物资供应链企业和苹果深加工企业建设,引进并建设了一批苹果有机生物菌肥生产、果袋、纸箱、反光膜生产及果酒、果醋、果酱等苹果深加工重点扶贫龙头企业,为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苹果有机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的杠杆作用,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带动面广的连片标准化示范果园进行有机转换,打造了4520亩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基地,为试点片区群众树立有机苹果发展的典型模范,让广大群众真切地看到,苹果产业的有机化发展是可行的,效益是明显的,从而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吉县东城乡社堤村的葛根朝,今年52岁,家有8口人,现有8亩14年树龄的苹果园。2010年以来,在片区开发项目的扶持下,建了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并坚持每年养6头猪,靠“猪—沼—果”循环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

他算了一笔账:每头猪每天平均可以产生4千克肥料,一年下来1.5吨左右,6头猪一年平均产肥9吨,他将肥料全部通过沼气池发酵后用于自家3亩地的一块果园,所产生的沼气5月至10月天气暖和时做饭烧水完全够用(相当于2吨标准煤)。另一块5亩地的果园使用化肥。通过对比他发现,使用沼液的果园土壤疏松程度远远超过使用化肥的那一块,并且保水保墒,病虫害相对也较少,所产苹果口感明显较好,甜度大而且吃起来更水更脆,个头更大,红度亮度更好,这几年按照有机模式生产有机转换期苹果,销售价格要比普通苹果每斤高出0.5元左右,一亩地产4000多斤要多收入2000多元,而且使用自家所产沼液还节省了购买化肥的投资,每亩节省投资800元左右,再加上养猪本身利润及节省燃料成本,加起来平均一个沼气池配套养6头猪可满足3亩果园有机肥需求,可增加经济效益7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项目还针对群众苹果有机化生产知识和管理技术的缺乏,多次组织广大群众进行苹果有机化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并免费编制印发了《吉县苹果有机化生产与管理技术规程》,让群众认识有机农业,了解有机苹果,认同有机理念,践行有机生产,全面推动全县苹果产业的有机化转型发展之路。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项目规划并实施了果园防雹网搭建、太阳能杀虫灯安装、果园除草机配置、猪沼果配套、苹果生产管理操作间修建等,有步骤地进行果园有机转换;实施了通村公路路网改造、节水灌溉、果园田间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进而推动全县苹果产业的有机化生产。

近年,吉县多地多次出现冰雹灾害,试点项目所搭建的防雹网在冰雹灾害发生时发挥了明显的效果,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了果农因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在果业生产实践中起到了实际作用,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是试点项目推进全县苹果有机化生产的又一重要环节,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治苹果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减少苹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配合生物措施,达到苹果生产的生态平衡,杜绝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为有机苹果生产打下坚实基础;配置果园除草机可有效降低果农作业强度和作业量,同时实现果园覆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苹果果品品质。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实施前,各实施主体与施工方分别签订了施工合同,明确了实施标准和建设要求,明确了各自职责;在项目实施中,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扶贫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同时吸收乡镇、村委干部及群众代表等人员,监督、管理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不符合标准的予以坚决制止和返工,确保项目的施工质量;项目建设完工后,与工程使用方分别签订了项目交付使用协议,例如,分别与各村委签订了太阳能杀虫灯交付使用协议、果园除草机交付使用协议,各村委与果农签订了果园防雹网交付使用协议等,明确了使用方在今后使用中应该尽到的管理、维护、正确使用等方面的义务和职责,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群众百分之百受益。

2013年10月10-11日,中国(吉县)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开发启动大会在吉县召开,举行了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开发启动仪式,成立了全国贫困地区有机联盟,标志着吉县的苹果产业有机化转型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天镇蔬菜成为致富品牌

2012年,山西在天镇县实施片区扶贫开发设施蔬菜产业项目,投入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涉及6个乡镇的27个村庄3500户11836人,其中贫困户1780户5918人。新建蔬菜大棚6019栋、日光温室661栋、高科技智能育苗中心一处;建设蔬菜批发市场7个,开拓了北京市17家蔬菜直销店,打开了俄罗斯彩椒市场;新上马了以年加工5000吨脱水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强化建设26家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及其产业基地。以大棚青椒、彩椒为重点的特色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天镇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

天镇县把设施蔬菜扶贫产业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既抓总系统,又抓子系统,使得一个个完整独立的设施蔬菜园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和质量迅速扩大提升,全县设施蔬菜扶贫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发挥整合部门、乡村力量,在政策、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的作用;扶贫龙头企业发挥自身的资金、管理、市场优势,通过资金入股、帮助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形式参与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园区经营管理主体,对外吸纳政府、公司资金资源,对内组织大量农民参与产业开发,是产业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基地则打破了乡村地域界限,按照“资源相近”的原则规划建设;农户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土地入股、劳务入股或打工形式参与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园区生产资料属合作社集体所有,并采取按股分红和按打工分红两种分红形式进行分配。农户投入的土地股和劳务股(包括打工工资)全部作成固定数额,不与合作社的效益挂钩,分别在年底和月底一次性结付给农民,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参与风险,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参与设施蔬菜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整个系统始终建立在“坚持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基础上,以提高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为手段,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天镇县片区设施蔬菜产业扶贫开发主要是牵住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牛鼻子”, 集成资金、土地、基础设施、技术、市场等五个要素,创新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来推动发展。

在集成资金要素方面,天镇将6个方面的资金集成到项目区的26个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2.2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000万元,银行贷款3450万元,县级水利、交通等部门整合资金245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投资8434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16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995万元。多方的资金来源,有力地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蔬菜基地的建设和产业运作。

在集成土地要素方面,天镇采取了“农民自愿,合作社出资,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使用形式。项目区内26个合作社的25个园区共流转土地8735亩,其中,合作社出资租赁农民承包土地6035亩,合作社一次性购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1078亩,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1640 亩。

在集成基础设施要素方面,天镇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帮助项目区内的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基地(园区)建设规划,然后按照设计规划要求将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分类分解到相关部门。由扶贫办重点补助建设日光温室、春秋大棚;由水利局重点配套灌溉设施;由交通局解决道路建设问题;由林业局解决生态绿化问题,等等。

在集成技术要素方面,县扶贫办和农业局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或责成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2012-2013年,天镇举办培训班123期,对乡村干部、设施蔬菜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技术骨干、项目户等进行培训,共培训菜农8500人次;购买发放教材、技术资料2.9万册(张);聘请 2名大专院校教授在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巡回指导;有6名县乡技术员到蔬菜园区进行技术承包。合作社一方面聘用外地技术人员,片区内有10个合作社共聘用了来自山东寿光、河北崇礼等地技术员11名,这些技术员不仅在蔬菜生产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带出了一大批本地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技术,各个合作社先后派出51名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技术操作要领。此外,项目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16项,大大地增加了设施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多数合作社还加大了对电脑、气象设施、自动控制设备的投资力度,现代化的设备开始进入蔬菜生产基地。

在集成市场要素方面,天镇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在市场需求上找突破。天镇县蔬菜最大的国内市场在北京,特别是青椒产品;最大国际市场在俄罗斯,特别是彩椒产品。在两个市场的货源供应淡季时,天镇县片区每年都能以较高的价格提供给北京市场青椒1500吨以上,提供给俄罗斯市场的彩椒4000吨以上,而且各合作社都能拿到自己的市场订单。二是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大力宣传、支持无公害蔬菜生产,从品种选择、肥料农药使用、产品储运、冷链物流等各个具体环节抓起。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印发给每户菜农,并对坚持无公害蔬菜生产经营的2个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三是在商品成本上做文章。在北京市东城区开拓的17个天镇蔬菜直销店,每年可推销天镇蔬菜10000多吨,大大地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

县委、县政府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寓于整个片区设施蔬菜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为了开拓北京蔬菜市场,县党政一把手几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天镇之间,请教专家、统计消费、调查市场、研究商品、商讨经营,做出了“天镇蔬菜北京直销,降低成本,拉动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为了解决片区设施蔬菜发展的瓶颈问题,县扶贫办一班人带领相关企业、合作社代表,每年利用正月初的十几天时间,到其他县市观摩调研,并结合本县实际研究解决了很多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认识问题,不断归纳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天镇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这一系列项目让天镇从2010年开始的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减贫成效明显,贫困人口平均每年稳定减少2000人,目前已经有8136人脱贫,使片区贫困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50%减少到2013年的10.2%。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有11500个农户直接参与了设施蔬菜的生产经营,有1500个农户间接在产业链上受益。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是项目实施前(2010年)的2.5倍。通过产业培训、产业实践、市场实践,农民素质显著提高。项目区井、渠、电、林、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产业发展后劲大大加强。

成效显著

除了吉县和天镇县,其他项目实施县也有很多好的实践经验。

垣曲县在三年中在两个片区开发核桃产业项目,县政府在机构人员落实,面积数量落实,技术培训落实,管护责任落实四个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县里专门设立科级编制的核桃经济林办公室,负责片区和全县核桃产业的规划、面积落实、培训等工作;全县逐乡、逐村、逐户造册建档,实行工程项目化管理;聘请省级林业专家进行全程跟踪培训,进行了十轮现场指导,培训农民1.1万人;出台了《垣曲县核桃经济林技术员管理暂行办法》和《垣曲县核桃经济林技术员管理细则》,通过统一购苗、统一调运、统一栽植、统一配置管护器械、统一修剪,实现苗木成活率90%以上。

交口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核桃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观摩大会。在项目实施最关键的核桃苗木栽植期,每星期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书记或县长亲自带队,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领导参加,现场督办实施进度、实地检查栽植质量和包村领导干部到岗情况,现场打分、排队,为第一名发流动红旗,并将督办结果通过电视新闻予以通报。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广泛欢迎。

古县的核桃产业项目,和顺的肉牛养殖、岚县、河曲的马铃薯产业都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集中力量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据统计,全省57个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地方财政共配套投入3.29亿元,占总投资的10.49%,占省级财政投入资金的29.34%;整合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资金3.84亿元,占总投资的12.26%,占省级财政投入资金的34.3%。

天镇、榆社等县按照项目编制指南的要求,在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过程中,坚持产业优先,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并重,统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有效整合部门资源,采取“一个文件统筹,一个漏斗向下”的做法,将各类涉农项目和惠农政策向片区开发项目区域集中倾斜,积极调整项目计划,建立计划超前衔接、部门共建的项目整合工作机制,增强扶贫开发实效。

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项目要求项目区贫困村比例应达到60%以上,贫困村内的贫困人口应超过30%,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垣曲县两个核桃产业片区项目中,参与项目建设的贫困村占比达到80.3%,项目区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占比达到的67%,远远高于前期规划的贫困村占比达到60%和贫困村内贫困人口占比达到30%的设计要求。平陆县张店镇风口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2年实施片区扶贫开发露地秋番茄项目,全村198户农民有170多户参与建设,参与项目的贫困农户达到71%,共种植秋番茄1212亩,人均1.5亩,当年人均收入超万元,一举脱掉了贫困帽子。

片区扶贫开发项目使用近30%的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场体系,主要用于设备提档升级和运销、储藏、市场等方面。壶关、汾西等县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和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围几个乡镇连片发展片区开发产业;蒲县依托煤炭企业转型实施片区项目,建设现代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及智能连栋温室,解决了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提升了产品质量,为该县乃至周边市县发展优质马铃薯产业奠定了基础。广灵县围绕片区开发食用菌产业吸引企业投资上马深加工生产线,建设规范化市场服务体系,帮助贫困地区培育起一项优势主导产业。和顺县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组织实施“十企百区千户”育肥牛致富工程,参与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企业投资兴建场房,购买设备、种牛和饲料,雇佣贫困农户管理、养殖或委托农户代养等方式,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实现了发展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生产市场化。

通过三年试点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500元,提前达到5000元。目前,以片区为契机实施的产业开发项目已成为山西省单项投资最多、覆盖面最广、市场融合度最高的扶贫项目。

猜你喜欢

吉县片区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山西:吉县苹果形象体验店正式启动运营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吉县果园生态问题及果园种草的思路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