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是甘肃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2015-07-25马丽文周艳
马丽文+周艳
近几年来,甘肃不断开拓创新,举全省之力打扶贫攻坚整体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西部贫困地区实际、具有甘肃特点的扶贫开发路子,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
聚焦精准打好“组合拳”
《中国扶贫》:6月9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大规模、高规格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打出了“1+17”的精准扶贫组合拳。甘肃做出这一重大部署是出于什么考虑?
欧阳坚: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这是贯彻中央部署的具体行动。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脱贫是不能绕开的重要一环。脱不了贫,小康就无从谈起,人民也不会信服。所以,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这方面的调研、论证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调研扶贫,作出重要指示。这实际是给全党发出了一个信号:大家都要关心扶贫,贫困地区的党政机关、部门领导更要把扶贫放在心里、挂在心上,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完成好。这既有经济方面的意义,更是缩小贫富差距、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和谐发展的一大举措。
其二,这是从甘肃实际出发作出的决策。从甘肃自身来讲,现在最大的差距就是人均收入偏低,最大的矛盾就是还有400多万人要过上相对富裕的、有尊严的生活,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正如我们王三运书记所讲的“如果到2020年,我们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达不到小康,要讲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那是说不出口的!”因此,对甘肃来讲,就是要把扶贫攻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全力以赴地打好扶贫攻坚战,彻底地解决贫困问题。
《中国扶贫》:从2013年底开始,全国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大幕,您对这些年来甘肃精准扶贫工作有何基本的评判?
欧阳坚: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系统总结30年甘肃扶贫开发正反经验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按照精准的理念、精准的方法、精准的措施,来谋划、推动扶贫工作。主要有这样几个标志性的动作:
一是2012年2月,启动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把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到了农村。这一行动涵盖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培养干部等多重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指导发展、提高素质、培育产业、宣传政策、夯实基础。目前,贫困地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源,其中,最缺的是干部资源。正如毛主席所讲,“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县以上机关单位的干部素质要高一些,技能、能力水平要强一些,对国家政策掌握的更明白、更清楚。如果这些干部能与农民结起对子来,对农民的帮助是巨大的,带来的效益是综合的。同时,让各级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来联系贫困村,对村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谋划,指导监督村级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门路,提高技能素质,一对一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这就是从政策设计上力求精准。过去是省上制定政策,部署到县、到乡、到村执行,但实际上是层层出现了递减、弱化、偏差。现在干部就在村里,掌握着中央、省、市、县的政策,有什么项目是清楚的,项目怎么实施最起码比农民要清楚,还可以为村里争取更多的资源,有效地合理配置,并监督实施。这样,就能使已有的政策、项目、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否则,很多资金、项目就可能“打水漂”,甚至出现弄虚作假、钱被截留的状况。当然,将干部资源派下去之后,不能完全根绝问题的发生,但能起到约束、监督作用。这也是工作落实上的精准。
二是从2013年起,实施“1236”行动计划,集中解决扶贫对象最突出、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其中,“1”,是盯紧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2”,是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3”,是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6”,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解决水、电、路、房等农民脱贫的基础问题;在公共服务方面,重点解决如标准化卫生室、小学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等农民脱贫的素质能力问题。这也是在工作对象方面的精准,是精准地配置扶贫资源。
从去年开始,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把过去跟扶贫有关的多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政策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拨付、统一实施。一个看需求,一个看供给,统筹起来做、协调一致做,而不是像过去“九龙治水”,各做各的。从实施的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也符合今年中央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今年以来,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各自带队到贫困地区调研,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剖麻雀”,逐项破题。调研后总结,我们至少存在着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核、保障等六个方面的不精准。对应这六个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着力推进的“六个精准”。
因为扶贫对象是在变化的,贫困人口是有增有减的,所以,精准只能是动态的、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精准。具体到工作层面:一个是到村,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另一个是到户,主要是瞄准老百姓的具体情况,如收入情况、劳动力情况、贫困的原因等,因户、因人施策。该培训的培训,该创造产业发展条件的创造条件,或者鼓励参加合作社,上不起学的就给孩子优惠贷款、助学金,因病致贫的就帮助申请大病救助、各种减免。
比如,我们拿出了六七条实实在在的干货,极大地缓解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在“1+17”方案中,专门有卫生扶贫的方案,就是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可以说,这三年是甘肃扶贫工作创新力度最大的三年、是各级党委政府投入精力最多的三年,也是扶贫成效最明显、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三年。
好的措施要落地生根
《中国扶贫》:“双联”行动把干部这一“特殊资源”直接配置到贫困地区,切实解决“扶谁的贫,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双联”行动的覆盖面有多大?听说您的联系点将会有所调整,为什么?
欧阳坚:“双联”行动启动以来,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单位的干部走出了机关,走到了农村,直接联系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的40多万特困户。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步由58个贫困县延伸到全省所有的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城市贫困户,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工作局面。
去年,我们对已脱贫的村和户进行了微调,主要是在原来联系村、户不变的基础上,一个是为省级领导新增联了贫困村、特困户,一个是将原来由乡镇一级单位联系的村,全部调整为县以上单位来联系。因此,我在原来联系2个贫困村、6个贫困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个贫困村、6个贫困户。
同时,考虑到只联系村,不了解县的情况,就难以发挥县域发展对扶贫开发的带动作用。为此,省委要求副省级以上干部每人至少联系一个县,协调解决这个县的共性问题。比如,这个县缺水、那个县没有富民产业、有的县需要土地整治,等等,这些问题都由联系的省领导来协调解决。
目前,我联系2个县,一个是临夏州的东乡县,另一个是陇南市的宕昌县。这2个县我每年至少分别召开2-3次座谈会。年初把这个县所有双联单位召集到一起,谈上一年的工作,研究今年要解决的问题,之后一一对接,逐个落实。最近,王三运书记又提出,省委常委包联贫困集中的市州,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王三运书记包了3个市,刘伟平省长包了2个市州,我包了陇南、甘南2个市州。
《中国扶贫》:在您联系的点上,近几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欧阳坚:我之前联系的2个村分别是东乡县的毛沟村和宕昌县的麻界村。我举毛沟村谈一谈变化。
第一次到毛沟村是2012年的春天,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天下雨,车子开到离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就只能下车,踩着泥泞的土路,步行进村。一进村,苍凉和破败的景象超出我的想象。村容村貌首先是乱,第二是破败,像样的砖瓦房数不出两三栋,绝大部分是土坯房,有的围墙倒塌,垃圾遍地,脏乱不堪。村里的人也很少。恰好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我过去打招呼,她半天抬起头,非常木讷地看了我一眼,爱理不理。紧接着,到几个农户家走访,但户主都表情冷漠,其实他们是不想让外人看见自己生活的窘态。
我随机走进一家,户主是个上门女婿,但家里基本上是人畜混住。牛养在院里,泥浆和牛粪混在一起,气味让人窒息。我要求进屋里坐坐,户主说没有地方坐。我隔着门看了看,屋内确实杂乱拥挤,炕上摆着杂物,地上只有几个小凳子。厨房也是同样的简陋,没有看到油瓶、肉和蔬菜。
在另一户家里,有一位呆痴的老人和同样呆痴的孩子。据村支书讲,这个村因近亲繁殖和水土、气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遗传病多发,有20-30人智力缺陷,大概10%的村民患有大骨节等地方病。
解放60多年了,居然还有如此贫穷的村子,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当天晚上,我要求住在村里,召开了座谈会,想听听大家的真实心声和愿望。一开始没人发言,都低着头。问了半天,终于有一个人说:“给我们修修路行不行?”我说行,还有什么要求?慢慢地,大家开始信任我了。修渠、建桥、建学校等在其它地方早已解决的问题,都和盘托了出来。
这些地方老百姓的生存条件、发展能力和基础太差,只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再过30年也摆脱不了贫困。所以说,这就要靠各级党组织、政府来帮助他们,先解决他们脱贫最基础的东西,再培养、激发和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回去后,我首先落实路和桥的问题。在修路、修桥的同时,也治理了河道,架了2座便桥,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绿化,放了一些凳子,一下子变成了村民的集散地和村里的风景线。
之后,我又找了北京的朋友,发动企业家捐了180万元,为村里建了文化活动中心、戏台、灯光球场、路灯等配套设施,给村小配了电脑、教辅、标准课桌。又协调广东一家企业捐了100万元,建了设施大棚,搞中草药和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初加工,同步实施改水、改电和危房改造等。去年,这个村彻底脱贫了。过春节时,我到村里跟村民们共度春节,欣赏了他们编排的节目演出,还跟他们一块儿打了篮球。
如今,这个村焕然一新。最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干群党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村民对党、对干部,由衷地感激。他们自编自演的快板、秦腔,发自内心的夸双联、唱共产党。一个老村干部跟我说:“双联真正使农民和干部成了亲戚,感觉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听了这些来自老百姓心底的话,我非常地感动,深深地感到:老百姓非常的质朴和善良,只要稍稍给他们一点帮助,他们就能一生念叨你、感激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坚定了我用心、用情来抓扶贫、干扶贫的决心和信心。
后来我再去,不让事先通知,但老百姓知道了,纷纷涌上来围在一起,像对待久违的亲人一样,争相和我握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走的时候,村民还自发地站在村道两边,一路送行,一些农民还送了我自制的鞋垫。这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在教科书、资料片中能看到的场景,重现在我们面前。我觉得那不是送我,是送我们的党,是老百姓对我们各级干部重新树立了信心,重新拉近了距离。
仅两年时间,就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对扶贫工作最大的褒奖,也说明我们工作的方向是对的,是有意义的,也确实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不断创新攻坚“硬骨头”
《中国扶贫》:今年是“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扶贫工作的谋划之年。据了解,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心要在3-5年内消除集中连片整体贫困、绝对贫困。完成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实践,需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甘肃又将如何发力?从何突破?
欧阳坚:尽管近年来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省仍然是全国扶贫任务较重的几个省份之一,而且我省的贫困是系统性的。为此,需要用系统性的思维,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打扶贫攻坚的整体战。今年上半年,我们在系统调研、综合分析、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打出了一套扶贫攻坚的组合拳。我们在多个方面、多个领域有创新之举,得到了贫困群众的拥护,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比如,我们首先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配套问题。按照统一的标准、均等化的要求,集中财力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求3-5年内,每个贫困村都必须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全科大夫,方圆3公里内必须有教学点,4年级以下教学点不能超过1小时路程,等等。
其次,我们按照每个村必须有一个富民产业、每个农户要有一个致富门道、每个贫困户要进入一个合作社的要求,加大了对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的扶持。按照现在的收入测算,到2017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可以达到4011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可以达到5300多元。
第三,我们创新了扶贫投入的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我们设计了让每个贫困户都可以贷到5万元的金融产品。农民可以单独贷,也可以联合起来贷。还允许把政府给贫困户的钱物,折价成股份,进入到合作社,按效益来分红。如果这个合作社能把穷人组织起来,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我们给贫困户的各种资源、政策包括贷款,贫困户都可以带着入社。这样一举多得,不仅合作社得到了扶持,贫困户不但有了种地、土地流转收入,还有了财产性收入。
同时,对一些呆痴、残疾、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的兜底。我们把对残疾人和吃一、二类低保的贫困人口补贴,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如果到2020年贫困线在4500元以上,对一、二类贫困人口的低保补贴,也将提高到4500元以上。
此外,我们还改革了扶贫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农民“点菜”,政府“下厨”,农民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点对点地扶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真正让农民说了算。
总之,扶贫攻坚是甘肃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最中心的工作。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到2020年以前,消除集中连片的贫困县,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为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绝不让一个贫困老百姓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