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5-07-25陈小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白兔课文文本

陈小花

“课堂提问”事关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肯尼基.胡德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氛围。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让提问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实的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甚至无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提问远离阅读文本

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一定要把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而不少教师喜欢随心所欲地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来提问,淡化文本,远离文本。

2.问题指向封闭或模糊

指向封闭的问题,有点像对错判断题或者选择题,学生不需要多思考,只需要一两个词就能回答。如:“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感动之泪还是伤心之泪?”

指向模糊的问题,由于可回答的角度太多,学生因抓不住思维的切点而无从回答或乱说一气。如“这段文字的特点是什么?”“这两首词各自有什么特点?”等等。

3.提问过多、过碎、过杂

有些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问题就出在提问过多过碎过杂。过多过碎过杂的问题凑在一起会把主要问题淹没,混淆教学重点,模糊学生认识,并且大大削弱了“课堂训练”这种对学生而言最及时最认真最有力的训练。

4.学生主动提问较少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而在不少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霸占了课堂的发问权。

二、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拥有课程意识是前提

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必须立足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和实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问题,以体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的发展所起的指引作用。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意识,课堂教学就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深入钻研文本是关键

钱梦龙老师曾说:“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教师只有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才透彻,上起课来才会深入浅出,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也只有对文本了然于胸,才能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字句、关键段落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才能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才能对错误答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3.课堂提问要目标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因此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激发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总结归纳?等等。

4.提问要契合学生心理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规律。特级教师宁鸿彬曾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思考上课内容,透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这些提问能够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既能够解决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5.问题的表述要规范

①要明确。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明确,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②要限定范围或提供思考着眼点。比如,“就表达方式而言,本诗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这样的问题就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作了明确指向。

三、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事关教学的成败。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惑,那样问,就会恍然大悟;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提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1.理清脉络设计问题

理清文章脉络,即对所阅读的课文要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了解大概内容。一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果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理解作者的深邃思想和良苦用心,在作者思路的指引下,对文章的内容作欣赏,对语言文字作玩味才有了依托。如教《白兔和月亮》时,我们可以先理出白兔的心路历程:围绕月亮的归属变易,白兔有“乐”—“痛”—“乐”两次心理变化。理出文脉后,再抓住两处“转折”,即“‘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白兔”和“白兔觉悟后,找到自己痛苦的根源,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原来的决定”来提问和组织教学。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处转折给白兔带来的重大变化,上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重点分析白兔的言行、心理变化,从而明白寓言通过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演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2.挖掘深义设计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教材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在文句蕴含深意之处发问,对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细究,仔细咀嚼,让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如上《金色花》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这两个意蕴深刻的句子进行指导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先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而改后的句子则无法体现。此时,我们还可紧追一句: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将原文的第二句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妈妈,我不告诉你!),好不好?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3.抓住矛盾设计问题

抓住矛盾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法,因为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孔乙己》,可以围绕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为什么既说“大约”又说“的确”?我们知道,“大约”是说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很低,没有人注意他,死没死也不知道,可以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推知社会环境。而“的确”是孔乙己的命运,他的性格,所以他必然走向死亡,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个人形象。这样一个问题套一个问题,课文才会分析得玲珑剔透。

4.比较异同设计问题

比较分析,就是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的时候,把此一事物与其他某种有联系的事物作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差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分析事物的高与低、上与下、正确与谬误等等,或者在事物本身某些因素之间作比较,找出其相同或相异,从而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对思想日趋成熟的中学生来说 , 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较的方面很多,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

如教散文《背影》与《散步》,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会懂得它们的相同之处: 两篇散文都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不同之处:由于时代不同,《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欢愉的,深沉的;《背影》的感情基调却是悲凉的,沉郁的。

5.探讨“留白”设计问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当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总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在留白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七根火柴》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么一个环节:

①以无名战士的口吻说出他想对卢进勇说的话。

②以卢进勇的口吻说出他想对指导员说的话。

学生通过填补空白,不仅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涵,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当然,填补空白的设置要防止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

6.紧扣文题设计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题目设问,以问促读,可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针对文章标题“智取生辰纲”中的“智”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①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② 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③ 为什么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杨志到现在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锁定“匠心处”设计问题

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而作者的匠心处,往往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就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孔乙己》一文中多次提到的“笑”和“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都是作者匠心所在,锁定这些,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8.巧妙变直问为曲问

直问,即“问在此而意在此”,直问一般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语言形式。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不直接问,绕个弯提出乙问题。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授《愚公移山》中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他不直问“遗男”是什么意思,而故意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乍一听,傻了眼,再一想,恍然大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孀” “遗”二字的印象特别深刻。这种诱导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的方法,比教师直接讲明原因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使之放射出光彩夺目的火焰。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参考资料

1.钱梦龙 《一个“不合格教师”的人生轨迹》,《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

2.徐江《新课程议论文写作教程实验教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白兔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白兔眼睛红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