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发乎心声
2015-07-25蔡舒
蔡舒
“言意论”是深刻揭示艺术形象和艺术创造特征的重要美学范畴,而言意关系则是表述外在物质制作活动与内在情感、认识活动的关系。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并非是只流于表面的文字功夫,“言外之意”往往才是他们创作的真正目的所在,“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一度被作为标准拿来衡量作品是否有意义、有深刻内涵,王国维称之为“内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很高的地位,这与它独特的“意味”很有关系,有无寄托始终是讨论的热点,仔细读李商隐的诗的确会发现“言外之意”在诗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李商隐集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可以认定的有十四首。它们是《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照梁初有情)、《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无题》(相见时难)、《无题》(紫府仙人)、《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白道萦回)。从表现内容上看,这十四首无题诗多写离愁别绪、离别相思,多数是抒写爱情的失意、幽怨、感伤、幻灭等带有悲剧性的情感内容,而引起这种种情感的原因则是爱情的间阻。因此,可以说表现因爱情间阻而引起的种种情绪,是十四首无题诗的总主题。但这些貌似写爱情的诗歌在整体阅读感受上往往又容易令人产生似乎不仅仅是写爱情体验的联想,真正的间阻往往不是爱情,而是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另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
李商隐出生在唐宪宗元和中期,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从朝代的频繁更迭可以看出当时时代的动荡,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势必影响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基调,加之三世孤寡、仕途不顺、生活坎坷的遭遇,这些就注定了他——一个关心现实政治与封建国家命运的人不可能潜心书斋只创作爱情无题诗。环境的束缚使得他不能公然地宣泄心中的幽怨与不平,只能“借诗书愤”,于是“无题”便成了很好的题目,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借无题诗来抒写他胸中的愤懑、来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李商隐的无题诗又可以归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味”直白的无题诗,一类是“意味”幽远的无题诗。
一、“意味”直白的无题诗
这类无题诗让人一读便觉得它不单单是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思,文字背后更多的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境遇写照,即诗歌有明显的“言外之意”,而这也是大多数研究者所持的观点,即“无题诗是有寄托的”。
李商隐最早的无题诗是《无题》(八岁偷照镜):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画成。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无题诗以带有程式化意味的年龄序数法,写了一个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姿色、品质和才华愈发卓越,但可悲的是由于环境的束缚只能藏于深闺,虚耗青春,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诗歌“言于此”却“意在彼”。如若仔细回顾一下诗人自己的生平,便知他是在以少女自比。诗人“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但由于“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姐文》),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也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只能做一匹没人发掘的千里马。全诗曲折地表述了作者自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忧虑自己政治前途的复杂心情。
后来的一首五律《无题》可视为“八岁偷照镜”的续篇: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此篇女主人公与“八岁”篇实属同一形象系列。很明显,这首诗歌表面是写少女的爱情生活的失意,但实则是寄寓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不平。前四句写少女姿容艳丽,妆饰华美,隐喻自己具有美好的品格与才能,“旧知名”更显然是托喻自己才名早著。五六两句借锦书寄远、细眉传恨喻政治追求的失败引起的愁恨。
以上两首无题诗寓意非常明显,而且共用了一个手法,即在篇末或关键处“点睛”。另一首《无题四首》其四也是如此: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这首诗写了两种不同出身、地位的人物截然相反的境遇。在景色明丽的暮春三月,一边是贵家女子和丈夫游春赏景,笙歌宴饮,一边是贫家老女无媒难嫁,自伤迟暮。从写作的背景来看,当时的诗人已经在好几个幕府里做过幕僚,又回京补太学博士,但诗人真正渴望的是入翰林。故诗人在此用“东家老女”自喻,自言“嫁不售”,通过鲜明的艺术对比和传统的托喻手法,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很明显地带有自况的意味。“言外之意”一目了然。
此外还有一首七绝《无题》,其意味也是十分明了的。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诗中写了一位女子在薄暮时分乘七香车沿萦回的道路驰去,于春风中嫣然含笑,容华绝世,但遗憾的是不知笑向何人。诗人表面是写路上遇到这样一个女子而心生所触,但实则是想要表达跟《无题》(八岁偷照镜)相同的意思,即世无知音、才而不遇。诗中的“阳城十万家”即指幕府,但他倾心的并非于此,他向往的是“蓬山”,是朝廷的翰林院,只是苦于无人引见,直到“斑骓嘶断”也只能在迟暮中奔驰,其心酸唯有自己清楚。
二、“意味”幽深的无题诗
这类无题诗与前一类不一样,它的“意味”往往不是“触手可及”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很多研究者便认为无题诗没有寄托,即诗歌并无“言外之意”,是纯写爱情的。其实不然,倘若联系诗人当时的境遇,会发现这类无题诗也并非完全属于爱情诗。
最有争议的是《无题二首》:
(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纯写爱情的无题诗,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对一个女子的爱恋,即使彼此身份和地位不同,但内心却彼此所属,情意相通。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提示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很大,说明诗人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第三联中写到的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类似猜谜。二句以极华丽的语言描述了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场面。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此外《旧唐书·职官志》也有解:“秘书省,龙朔(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由此可见,当时的诗人是在做秘书省校书郎,屈居下僚,志不得申。他设“萼绿华”这一角色完全是一种想象,一种寄托,他把这个角色当成知音的化身,抑或是能赏识自己的“伯乐”。但这只是诗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因为诗人出生的寒微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根本没有这个人,也不会有这个人。难得的是诗人也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类转蓬”,忙于“听鼓应官”,终与之擦肩。在极强的对照和映衬之下,失意怅惘之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表现的依旧是一种才而不遇!言简旨丰,却深有“言外之意”。
另外一首是《无题二首》中的“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表面写的同样是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也是一首公认的爱情诗。诗的开始,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待嫁的姑娘,正在为自己缝制嫁妆。“夜深缝”指的是夜深灯下,少女穿针引线,怀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深情地缝着,说明这罗帐凝聚着姑娘深厚的感情。我们感觉她似乎不是在缝制一顶罗帐,而是在编织一个爱情幸福的彩色的梦。诗的第三联,写一种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夜深人静,灯烛将尽,少女依旧和黯淡的残灯作伴,不能成寐,心情也像这灯烛—样黯淡。以客观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断无消息石榴红”一句更是暗示了流光已逝,青春不在,但心中的恋人仍旧音信全无,惆怅伤感之意一览无遗。
冯浩《笺注》:“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也。”可见商隐作此诗适逢调任之际,即将去东川任节度使的幕僚。从前文的《无题四首》其四的分析我们已经得知,李商隐向往的并非幕僚生活,而是入翰林。他希望令狐能够作为他的引荐人,因此借临别之际去看望他,希望有一线生机。事与愿违的是等了一夜,直到“金烬暗”也还是没有好消息,精心编织的彩色的梦终究破灭,于是只好“待好风”于下一个“雇主”身上。但诗人的青春是有限的,还能等待多久以及是否能够等到依然未知。透过诗句本身,诗人想要表达的实是一种对匆匆即逝的政治机缘的追念惋惜以及长期落拓不遇的伤感。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无题诗字里行间写的是爱情,但若不是抓住片言只语理解,而是着眼于整体感受,这些诗由于其抒情的集中、深刻与概括,也会使人感觉到在抒写爱情体验之外,同样蕴含着更广泛的人生感悟和体验。如:
执着的入世要求: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事不如意的无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间阻中的沉重叹息: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望中的深切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屡遭挫折后的失望悲愤: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这些都不止是诗人的爱情生活体验,而是贯串在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是郁积于胸的涵容深广的普泛性人生体验。在这些看似缠绵的爱情诗句中,诗人更多融入了自己的广泛的人生感悟,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论是“意味”直白的无题诗还是“意味”幽深的无题诗,李商隐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夹杂了个人的情感意志,表面平实冲淡,实则韵味无穷。在诗歌表层的意思中含蕴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或仕途的坎坷,或生活的无奈,或情感的顿失等等,这种种复杂的情感在有尽的文字里得到了无尽的挥洒,终使得“言外之意”成了他诗歌的一大魅力。
诗歌的表情达意本身就是含蓄的,然而越是含蓄的诗歌读来越是意味深远,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被人们争论至今,是与他的“言外之意”的难以揣摩分不开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特别是情感细腻而又蕴意万分的诗歌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其实抓住“言外之意”,不求探求得多,但求让学生主动从中探寻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哪怕只觅得一点,就能让学生徜徉在诗歌幽远的情境中并自得其乐。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李商隐传论》(上、下),安徽大学出版社。
2. 周振甫注《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3.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组选注《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