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对“技艺”与“文化”传承的研究
2015-07-25高健
高健
摘要: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的文字及视频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练习的体会,对《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进行研究,旨在挖掘武术操中的武术技击动作,发掘武术操中对武术动作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其内涵的武术文化进行梳理,由表及里的简述了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传承,继而沿袭了武术“表”与“意”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武术操 武术 文化 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53-02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应运而生,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联合创编而成。
1《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对武术的传承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创编,改变了武术在于人民心中固定的套路模式,以一种很开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征,有较强的健身性、教育性、和科学性,而且动作结构合理,形式新颖,易学好记,音乐和健身操能够较好地融合,有较强的民族性和艺术表现力,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锻炼方式。武术操作为新式体操的一种,并未失去武术的根基,而摄取了武术的两大精髓。
第一,武术操中吸收大量的武术动作,删繁就简,使动作更加的简单化。武术操的动作名称虽沿袭了体操的表形名称,却又独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武术特点的表意名称;武术操中的压掌冲拳、压掌侧踹腿无不体现武术中功与防的技击特点。从“表意”的武术名称到具有攻防技击特点的动作,体现出武术操具有独特鲜明的武术“技艺”特点。
第二,武术操作为推广武术的新载体,吸收融合各派武术技击特点的同时,摄取武术中以起势、收势作为一套功法的演练形式,以肢体语言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展现。表现出形体美及力量美,还呈现出动静结合、攻守兼备、刚柔相济的技术特点,蕴含了武术中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点到为止、止戈为武、尊师重道等多元文化特质。
1.1对武术技艺的传承
武术操作为吸收中国传统武术创编的新式体操,4套体操除了具有统一的起势、抻拉运动等表形的动作名称外,每套体操更具有自己独有传统武术特色的表意名称,如虎顾鹰盼、开弓射雕等。以“虎顾鹰盼”为例:“顾”与“盼”的对于统一,体现出武术在攻防技击时,不仅一味的进攻,还要时时观察对方的行为动态,以便及时作出调整;“虎”与“鹰”两个字更能直观地表现出对于人的形体要求,既要模仿老虎补食时身体紧缩的状态,又要像老鹰补食时身体外展,对猎物猛然的发起进攻。从这些具有“表意”的名称中,就能解析出武术对形体与技击的独有要求。
1.1.1对武术形体技艺的传承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现仅有4套,却吸收了众多武术门派中的动作,将其创编成动作简单易学的体操。国家武术操的内容包含了武术的基本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眼法和平衡等动作,武术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合二为一,即身体的运动与内在的心、意、气的和谐状态。武术操却对身体运动方面的革新最为明显。
每套武术操的起势和收势都借鉴于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套路形式,却对于传统武术中两臂的不过度扩张,以及传统武术中对“含胸拔背”的要求进行了修正。在武术操中动作皆以大开大合的形式呈现,采用了符合中小学生身体发展挺胸收腹的形式。并修正了传统武术中对发力后的动作略微回收,改为发力后动作定住不动,将原本传统武术中的细节动作省略。
《英雄少年》中“野马分鬃”的动作名称就是借鉴太极拳中的名称,但此非彼。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讲究用意不用力,练习时不可使用蛮力。练习“野马分鬃”时,双手就像捋马鬃一样,一上一下,动作柔和缓慢,力量均匀顺畅,切不可急躁。在武术操中虽有双手的上下配合,却以长拳的运动形式为主,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将太极拳中动作的柔和取而代之,以工架的形式展现。“青龙返首”、“白蛇吐信”等动作借鉴武术各门派的特点,取其特有的动作形式,以舒展大方的形式呈现。本文虽仅提取武术操中的“野马分鬃”进行简述说明,但该动作的特殊性正可体现出武术操中各动作的普遍性特征。对武术动作在形体方面的创新,虽改变原有的动作运动特点,却简单易学,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以后在专业的武术课程中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推广武术的目的。
1.1.2对武术技击技艺的传承
“武术套路是指以技击类动作为主体内容,以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为运动节律”,明确指出技击是武术套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遭受“重文轻武”的时期,却一直没有失传,反而顺应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传播形式。武术操作为武术传播的新途径,且每套操的动作都包括武术的“打”、“踢”、“拿”、“靠”、“摔”5种基本技术元素。尤其《功夫青春》借鉴了太极拳、南拳、少林拳等拳术动作,使武术操更符合两人进行攻防配合的演练,你来我往的互相进攻与防守,赋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使武术操更赋有技击性。
“武术拳操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素材,以身体练习手段为基本手段”,明确指出武术操是以武术的技击动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虎顾鹰盼”左右的快速摆头动作,实则眼神与手法的配合,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直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伺机而动;“手领征袍”时,双手看似由拳变掌回收变勾手,实为双手左右下劈对方的来拳,顺势双手砍向对方的脖颈,如若对方的双手去阻挡,双手则迅速回收,变勾手回带对方的双臂,诠释了“引进落空”的技击方式。每套武术操步法中弓步、马步的灵活转换;手法由拳、掌、勾的灵活多变;眼神配合摆头动作的左顾右盼;身法配合四肢的转动,无不体现出武术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2对武术文化的传承
马凤图先生强调,武术是一门学问,不能把武术简单地划拨到“武”的一边,因为武术里面有“文”的成分。可见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杀人技,由于受到不同时代文化的影响,并受到不同类型文化的洗礼,武术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最早的《中华新武术》到现在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虽武术操的动作组成形式不同,可作为武术传播的新形式,都受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影响。武术操借鉴武术中的武术技击动作,不自觉地就把武术在形成过程中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引申到武术操中,使武术操不仅具有了武术动作的形式,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1对道家文化的传承
武术操作为现代武术传播的新形式,却同现代武术套路一样,实则是以自身练习为手段,通过9节动作贯穿而成的“套路”练习。武术操无不体现出以老子和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不刻意的追求,以清净的心境,采用呼吸吐纳的呼吸方式,将身体同大自然融为一体,得到自身身体与精神层面的修炼。
武术操快慢结合的节奏变化,阴柔为主的“大鹏展翅”等具有思辨哲学思想的动作,就如《老子》中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向其对立的方向转化”。经过长久的攻防技击配合练习,在形成动作自动化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理解会对动作会产生另一层的认识,产生“一式三变”的想法,进而达到“悟”的层次。“悟”使自身逐渐认识到更深层的武术技术与文化,继而弥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体现出道家不刻意地、顺其自然的思想。
2.2对儒家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融原生文化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为一体,具有极强的价值统摄力量。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也一并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武术的礼仪,是儒家思想对武术最为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以传承礼文化为己任构建了一个包括礼仪规范、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境界、社会理想等多层次内容在内的新礼文化体系。武术操采用武术练习前的“抱拳礼”,体现出习武者以武德为个人品德,同人以“礼”相待。在行礼时虽表示谦卑,却不过分的低下行礼,互尊互敬的与人和谐相处,中庸的处世之道代表了孔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4结论
现有的大部分文献多将武术操的起源、对青少年的意义、对武术推广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阐述,并指出了影响武术操发展迟缓的因素。本文从武术操所具有的武术技艺与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从另一个角度解析武术操对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促进我国年轻一代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所具有积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