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防含义”在简化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5-07-25梁琪王怡元

武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法

梁琪 王怡元

摘要:文章以上海复兴高级中学高三两个武术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这两个组用一般教学法和攻防含义教学法进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进行兴趣意向、动作掌握程度、考核成绩的对比,结果发现用攻防含义教学法教学的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要比用一般教学法的对照组更好,更适合于现在的太极拳教学,使学生看到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全貌,继续改进攻防含义教学法,使之更加成熟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攻防含义 教学法 简化太极拳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44-03

1 前言

随着武术的推广,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也因此成为了学校武术课堂上青睐的对象。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包括太极拳运动的大部分技术,并且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因为其简单易学的特点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得到广泛采用。对于丰富中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传授过程中,往往注重强调单个动作的技术性,重视套路和拳架外形的练习,忽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及真正的攻防含义,使武术的特有本质特性——技击性得不到体现。而中学生都处于青少年阶段,活泼好动,在太极拳课的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学生们觉得与心中的武术课大相径庭,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明确动作的真正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可能对太极拳课授课内容感到难以掌握,动作遗忘快,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把太极拳攻防含义中何时攻何时防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对二十四式太极拳讲解、演练动作攻防含义的应用性实验研究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对攻防含义在简化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探索更合理有效的太极拳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提出新的思路。

2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武术专项班同学为研究对象。(实验组:39人,对照组:42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CNKI等网络期刊数据库查阅了有关太极拳教学方面及其动作技击性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同时对同类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与整理。

2.2.2实验法

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数、教学基础同步的情况下,将教学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教学方法: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纠错。注重动作、拳架、外形路线;而实验组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攻防含义教学法:攻防示范——名称讲解——领做——练习——纠错。讲解动作名称要领和要求时相对强调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攻防示范。

在教学时数和课程内容结束后,分别对两组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同组评分教师进行混合评分。

2.2.3调查统计法

在教学时数与内容进行过半时,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看法做调查统计。

2.2.4比较分析法

根据两组的调查结果,考核成绩及文献资料参考,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做出结论观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意向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此次简化太极拳关于攻防含义的教学效果分析在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完成。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为上海市“体育专项课”试点中学。此次试验的高三年级共有10个班级,体育专项项目分别为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武术。每项两班,共计10个专项班,由高三年级同学自由选择。其中高三(1)、(3)、(5)、(7)、(9)班为武术专项一班,共42人,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高三(2)、(4)、(6)、(8)、(10)班组成武术专项二班,共39人,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

对照组同学采用一般教学方法:讲解——示范——领做——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对实验组采用攻防含义教学法,在太极拳动作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攻防含义的讲解和对练,使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同时,理解太极拳的技击内涵,教学中在讲解动作名称、要领和要求时,着重强调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并请学生上前配合,做攻防示范。

本次实验教学共持续12周,每周2个学时,共计24学时。在授课第7周时即教学12学时后分别对两个专项班的同学进行兴趣意向统计。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影响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哲学阴阳理论为基础,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传统教学法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变成单调的技术模仿,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太极拳失去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针对这一方面对两个组进行了兴趣意向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时间过半后,实验组的同学表示对本套太极拳依然感兴趣的有71.8%,比对照组同学高出20.8%。实验组同学对本套太极拳表示无所谓没兴趣的人数为10.3%,比对照组少8.7%。说明采用攻防含义教学法的实验组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明显提高。因此,实验组同学对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要高于对照组同学。

由此可见,攻防含义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认识和了解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作用以及动作要领以后,再进行太极拳套路动作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3.2.1技术动作掌握程度对比分析

对于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的了解,选取了24式简化太极拳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动作:野马分鬃、云手和揽雀尾。分别对学生掌握这三个动作的人数进行对比。endprint

统计技术动作掌握人数在该动作教学结束一周后的同节课上进行。在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之前,首先要求各组同学自主回忆练习该动作,作掌握该动作人数的观察统计。其中合格的掌握该动作的标准为:在未经提示的情况下,无明显停顿没有错误且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动作。经过这三个动作的教学与复习,观察统计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发现,野马分鬃动作中,两组掌握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差别不大,野马分鬃为24式太极拳起势后第一个动作,学生刚开始接触太极拳,属于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作用还没有发挥,因此,这一动作应用在两组的一般常规教学法和攻防含义教学法效果也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云手这一动作对于身体协调能力要求极高,是简化太极拳中最难学习的动作之一。很多同学初次接触很难掌握动作要领,连贯无误地完整演练。因此这个动作的整体掌握程度较其它动作偏低。但此时攻防含义教学法在实验组的教学效果已经较为明显的体现。揽雀尾由掤、捋、挤、按四个动作组成,虽然动作较为复杂,但联系这四个动作的名称其攻防特征很明显。同时揽雀尾又是24式太极拳教学的后期动作,对于整套动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成熟,因此在这个动作上所体现的两种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实验组同学比对照组同学掌握该动作的百分比高出20%。由此可见,在24式太极拳教学中,采用攻防含义教学法对于较好掌握技术,熟记动作有明显优势。

3.2.2动作名称考核结果分析

在太极拳套路学习过程中动作名称的熟记也很重要。很多同学在学完整套动作后对动作名称依然很陌生,不能将动作名称与技术动作相互对应。熟记动作名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熟悉套路。

在第11周课上,对学生进行24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名称进行考核。从24式太极拳中任选2个动作名称,学生在10秒内想到对应动作并完整演练出来即为完成考核。完成2个动作为优秀,完成一个动作为合格,没完成动作的为不合格。结果如下:

由考核结果可知,实验组同学通过攻防含义教学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名称掌握的程度远高于对照组同学,由此发现,攻防含义教学法的教学更有利于动作名称的掌握。

3.2.3套路动作考核结果分析

在第12次课上对24式简化太极拳进行全部动作进行考核,根据每位同学的演练水平进行打分,考教分离。90分以上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以上为中等,69-60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其中考核标准为:优秀:完成全套动作时间为5-6分钟,演练动作规范连贯、虚实分明、手眼协调配合、完成动作娴熟,连接流畅自然,舒展大方,能较好地表现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良好:动作规范、步法到位、重心平稳、手眼有配合、能较熟练地完成动作;中等:动作比较规范、无明显停顿,规定时间内能连贯完成动作;及格:动作无大错误,遗忘不超过两次,完整完成套路;不及格:动作不规范,不能独立完成套路。根据以上考核标准,两组同学的考核成绩如下:

由考核成绩的对比我们可得知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同学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上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攻防含义教学法取得了更佳地教学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与一般教学法相比,采用攻防含义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对简化太极拳的运动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单个技术动作和动作名称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套路考核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攻防含义教学法相对于一般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加深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太极拳基本技术的记忆,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改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能力。使演练的太极拳套路更有生机,能更好地表现出太极拳套路的特点和风格。

4.2建议

4.2.1加强教师太极拳攻防意识的培养

太极拳中的攻防意识是与生俱来的。首先,授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太极拳的内涵,了解其攻防含义,充分发挥攻防含义教学法的优势。注重动作的攻防意识教学,把攻防意识贯穿到教学中,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然,为学生创造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建立起对武术运动的直接兴趣,在太极拳教学中突出攻防意识,提高太极拳技术教学的质量。

4.2.2在教学教材中增设太极拳攻防含义内容

在教材中增设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以精炼明确的笔墨准确地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做到图文并茂,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以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复习,使学生看到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全貌,继续改进攻防含义教学法,使之更加成熟完善,进一步提高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4.2.3将技击内容融入到太极拳教学

将技击内容有机地融入到24式太极拳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符合武术运动搏击和套路动作同时向前发展的基本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掌握动作,营造学练太极拳的良好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太极拳的防身健身作用、传承和发展太极拳文化具有积极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法
Fourier变换的工程例证式教学法探索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