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民间传统武术流失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5-07-25徐飞

武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流失传统武术安徽省

徐飞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安徽民间传统武术的流失状况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现时安徽传统武术,不论是拳种、传承人、练习者、拳谱文献资料还是传统武术所富含的文化信息流失状况都十分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对流失,建议尽快启动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申遗、立法保护等工作。

关键词:安徽省 民间 传统武术 流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18-03

1 前言

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它是以技击为核心,以套路、散手和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它自产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重文轻武的思潮一直占据着主流,流失的问题一直真实的存在。如今,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扰,当经济迅速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无形文化的急剧消亡和流变。诚然,传统武术的快速消亡和流失,也是这样开始的。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武术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侵扰,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正在急剧的消亡和流变。据调查,时下安徽民间传统武术流失情况严重,不论是拳种类别,还是拳法技艺,以及拳法技艺里所富含的文化信息,随着一批老拳师的相继离世,正濒临消亡。

2 安徽民间传统武术的流失状况与分析

2.1传统武术拳种的流失

安徽武术运动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淮大地上,人们习射、练剑相当普遍,南北朝时出现武功套路,唐朝开设武科后民间练武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广泛流传着各门派的拳种。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初步统计,安徽民间存在和流传的多项拳种有29种,单项拳种有43种,拳械套路1397路。

由表1可知,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传统武术拳种的数量已大幅减少了,有些拳种已鲜见有人习练。如九华岔拳、五童气功拳、叉拳、戗拳、五音八卦拳等,可能已经失传。其次,即便当前还流传着这些传统武术拳种,其自身的内容也不甚完整。据“东乡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章根苗老拳师说,当初“东乡武术”单就拳械套路就有三四十套之多,但是,现在能够继承下来的只剩十七八套了,而且能够完整继承这些套路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技艺技法,以及技艺技法里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等,更是鲜有人知了。就当前传统武术所面临的窘境,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现代体育文化的压倒性优势。目前,以奥运会为主的现代体育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经济和其它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2)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竞技武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产生以来,在一系列武术竞赛的推动下迅速走红,为中国武术运动的主流文化,成为了国人的“宠儿”。然而,作为体育项目的竞技武术,从产生之初就向着奥林匹克的光环靠拢,其历年制定的竞赛规则和技术样式也越来越呈现出西方体育文化的色彩,不断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由于“一花独秀”的竞技武术的发展动力基本上来自于一种由政府部门介入、被高度组织化的各类赛事制度,因而对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整个中国武术活动格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传统武术面临着两种境遇选择:要么被竞技化,要么游离于体制之外,被无情地边缘化。人们总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来把握文化的现实性。(3)八十年初进行的武术挖掘成果的后续工作迟滞至今。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安徽挖整小组从民间共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多项拳种达29种、单项拳种达43种、拳械套路达1397路。这其中属于安徽地方拳械(由安徽籍人士创编的;在安徽保留、沿习、演变后已形成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的11种;流行拳械(至今在安徽沿习下来的全国流行拳械)主要的有23种。这可谓成果显著,但后续的整理工作并没有跟上,以至于大部分成果“沉睡”了近30年。时过境迁,当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挖整工作,其所获得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或放任自流。一些录像带遭到破坏,一些文献资料或已发霉、或已变成莫些个人的私有“财产”,已无从查起了,使得新一轮的失传不可避免。

2.2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流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其主要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人相当于一个艺术宝库,一个艺人的死亡,就是一个宝库的毁灭。传统武术传承人也是一个活宝库,负载着传统武术的套路演练、招法运用、仪式禁忌等诸多信息。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经久不衰,这与传承人是密不可分的。在安徽武术历史上,古代有唐朝武状元郑冠、南宋的武状元程若川、明崇祯十六年武状元黄庚,近现代有国术高手唐殿卿、有石头拳传人王品仙、有九华岔拳创始人何九天、晰扬掌传人储金龙、叉拳高手赵敬宣、洪拳武师张传正、阴阳双合拳传人俞化龙、心意六合拳名家宋国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武术杰出传承人。正是有了他们安徽传统武术才能够拳种丰富、门派林立,才形成了江淮大地上的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而当今,如果让我们数点安徽传统武术大家,我们还能够说出谁的名字?

据调查,当年主要流传于合肥市境内的三晃膀大洪拳曾经从习者近千人,辉煌一时,但是,现在能够完整打几套三晃膀大洪拳的老拳师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已在60岁以上。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安徽其它许多地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一些被当今社会冷落的武术拳种的传承人,濒危现象十分明显。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原因。首先,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次,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融合,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流失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现在,许多武术传承人年事已高,技艺近乎失传,“人死拳亡”的现象十分突出,保护并传承其杰出技艺已迫在眉睫。endprint

2.3传统武术练习者的流失

传统武术的习练者自新中国成立后与日俱增,参与武术的热情无比高涨,传统武术亦然成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和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十年代初,安徽各地纷纷举办了武术学习班,组织武术锻炼小组,进行拳械项目练习,并且还聘请了很多武术名师传授技艺,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全省各地、市、县的武术组织相继被解散,武师被批判,武术书籍、拳谱、图解被抄毁,武术器械用作“武斗”工具,在拳械技艺上不准谈“劲力”、“技击”和“攻防”等术语,使安徽武术运动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武术运动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81年,安徽省武术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1983至1985年,全省各地、市、县也纷纷重建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武术社、武术辅导站和武术学校,招收青少年,传授武功。全省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工人、农民、离退休干部、教师进行拳术、气功锻炼。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外来文化的侵扰,传统武术练习者不断地渐渐流失。就当前传统武术练习者流失的窘境,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经济相对落后,随着改革开放,作为传统武术练习主体的青壮年人群,他们大部分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再也无暇进行传统武术练习了。据省级非遗“东乡武术”传承人章根苗老拳师介绍,他们地方年轻的习武者全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乡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传统武术的继承出现了断层。(2)外来武技的冲击,像近几年兴起的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它们以简单易学的运动形式和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积极参与。(3)国家推行的以“高、难、美、新”为目标追求的竞技武术使人们望“武”兴叹。(4)由于传统武术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大部分人难窥其一斑,从而使得那些过去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技击性强的传统武术内容得不到传播和推广。

2.4传统武术拳谱文献资料的流失

传统武术由于自身的特点,主要依靠口传身授来传承,相应文字性的资料比较少,但是,像拳谱这种类似于家谱一样的资料一直都有流传。拳谱即为一个拳种的传承谱系、其中还包括该拳种的历史渊源、拳理拳法、功法套路、实战应用等等。但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材料大都没有被保存下来。究其原因:(1)文革的冲击。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全省各地、市、县的武术组织相继被解散,武师被批判,继而武术书籍、拳谱、图解被抄毁。(2)由于传统武术的封闭性,拳谱往往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大都密不外示,从而极易造成人死拳亡谱失的人为遗失。

2.5传统武术所富含的文化信息的流失

传统武术产生于我国的农耕时代,在几千年的发展和变化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它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基因。当下,这种文化基因正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慢慢产生变异和突变,从而导致传统武术所固有的文化内涵渐渐流失。正是中国武术这种有意无意的西方奥林匹克体育化,将原本富含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武术,化简为中国式的体操。继而,传统武术由于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而变得没有“丰富”可言,文化的武术由于体育化渐变成为运动项目。传统武术所富含的文化信息的流失正堆积出其发展的后遗症,且日趋严重。

3 应对安徽民间传统武术流失的对策

3.1政府牵头尽快开展传统武术的再次挖掘整理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由政府牵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取得过丰硕成果。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安徽挖整小组从民间共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多项拳种达29种、单项拳种达43种、拳械套路达1397路。这可谓成果辉煌,但后续的相关工作并没有跟上,以至于大部分成果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时过境迁,当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挖整工作,其所获得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或放任自流。一些录像带遭到破坏,一些文献资料或以已发霉、或已变成某些个人的私有“财产”,已无从查起了。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年的一些老拳师大都离开人世,曾经流传甚广的某些拳种,现在却很难觅其踪迹了。还有当年没有被发现或没有被记录和整理的拳种,已经或正在消亡。针对这种情况,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汇集社会各方力量,尽快开展再一次的全面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3.2积极开展传统武术的“申遗”工作

传统武术的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保护濒危的传统武术是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课题。传统武术主要是靠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虽然其也有兵器、拳谱等实物,但它更多地指向‘非物质化,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积极开展传统武术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对传统武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因对流失的重要方法和举措。据调查,被列为省级非遗的“东乡武术”、“永京拳”、“晰扬掌”等几个拳种,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一定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它们的发展和传承境遇较其它拳种要好的多。

3.3加强宣传,提高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意识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充分发挥媒体资源在传统武术保护进程中的宣传功能。媒体在宣传时可以采取专栏、聚焦、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安徽经视曾今进行过两期的“江淮武林志”栏目,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了安徽传统武术的丰富多彩。

传统武术的传承是活态传承,传承人是其关键力量。如何保护、发挥好这支关键力量,是实践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当今,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文化生态的改变,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时下很多年轻人对继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态度,多为无知和冷漠,同时,由于传统武术自身特点的限制,也造成了传承的断层。面对传统武术传承人日渐流失的局面,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传承人,给予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鼓励他们积极传播传统武术,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3.4加快地方立法,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则是中华武术的灵魂。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必须有坚实的法律作为保障。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通过,这在国家层面上为传统武术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各省的省情不尽相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将会有所区别。近几年,国内大多数省份都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律法规,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建议我省根据现实的省情尽快进行地方立法,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4 结语

传统武术,这个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曾几何时农村是其传承的主要阵地。纵观我国传统武术拳种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绝大部分均发源与农村。安徽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近些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民间传统武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变,流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如何抢救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失传统武术安徽省
传统武术怎么了?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