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饮食隐喻的跨文化对比

2015-07-25许敬晗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

摘 要:本文主要应用理论反思的研究方法,从隐喻的认知观谈英汉饮食隐喻的异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些隐喻差异的原因,以了解饮食隐喻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隐喻的认知观;饮食隐喻;跨文化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传统的隐喻观把它看作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并反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隐喻的认知观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它始于亚里士多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亚氏在其名著《诗学》中指出,“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这被称为隐喻的古典观。即将隐喻看成是对普通平淡语言的装饰,是为了获得某种效果而使用的修辞手段,是偏离正常语言的表达方式。传统的隐喻观还包括隐喻的浪漫观。它认为所有语言都是隐喻,隐喻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隐喻的认知观是其浪漫观的发展。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Lakoff &Johnson 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语言不只是语言或词语的问题。相反,我们认为,人们思维过程大都是隐喻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的(1980:6)。”他们的理论被称为“隐喻概念理论”。尽管隐喻是个概念现象,但人们还是通过语言来接触隐喻。因此,隐喻不仅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思考事物的方式。人们说话中有隐喻,是因为人们用隐喻来思考。一言以蔽之,隐喻是人们思考和谈论世界的重要方式。隐喻概念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认知域之间的隐喻映射以及隐喻是如何制约人类思维和行为的。

关于认知域,他们提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1980:5)。”这里所说的“另一类事物”指的是“源域”(即喻体),通常是具体概念; 而“某一类事物”指的就是“目标域”(即本体),通常是抽象概念 ,隐喻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

二、英汉饮食隐喻的相似和差异

饮食涉及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 因此和饮食有关的词语必然会成为人们表达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手段之一, 并且这个生存的根本最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家,人们对于饮食的体验必然渗透到对其他概念的感知中。换句话说,人们常以常见的食物和味道来理解、思考和谈论其他抽象事物。因此,以“食物的味觉”作为源域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十分普遍,我们可称之为“饮食隐喻”。下面我们将从隐喻的认知观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饮食隐喻。

(一)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样的味觉可以作为源域中的意象来感知同样的概念。比如,无论是对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来说,甜味总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所以汉语的“甜”和英语的“sweet”可以映射到相同的概念,比如“笑容”和“生活”。中国人会说,“甜美的笑容”和“生活比蜜甜”;而英美人也会说“sweet smile”和“Life is sweeter than honey”。在这里,“甜”和“sweet”是人们的味觉体验,而“笑容”和“smile”、“生活”和“life”是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由于“笑容”和“生活”给人们愉悦的感觉和美好的感受,人们便在源域(味觉)和目标域(听觉或视觉)中建立了对应的关系。

同理,味觉“辣”和“spicy”作为人们的直接体验也可以映射到“情感”这一抽象目标域。它会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当映射到“情感”认知域中时,可以表达“刺激”,如“辛辣的批评”;也可以表达“凶狠”,如“毒辣的手段”等。

(二)源域中不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食物作为源域中的意象来感知同样的概念。在主食的选择方面,中西方是非常不同的。米饭是中国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或许北方某些地区以馒头、烙饼为主食,但从我们一般将“食物”统称为“饭”这点上来看,米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多数西方国家以面包为必备的主食。

主食和工作一样,对于人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称赖以生存的工作为“饭碗”,而英语国家的人则称其为“bread and butter”;我们说“粗茶淡饭”,而西方人则说“bread and water”。我们认为菜不如主食重要,而西方人则认为甜点是生活的调剂品。所以我们说“小菜一碟”,他们说“a piece of cake”。

(三)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不同的概念

人们常说“饮食无国界”,中国人和西方人所吃的食物基本相同,味觉也无非是酸甜苦辣咸。但尽管如此,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事物的体验不同,就可能将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不同的概念,因而产生不同的实体隐喻。

这里我们可以以“肉”和“meat”为例。对于西方人来说,肉是他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所以“meat”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抽象特征“重要性”或者“主要内容”。习语“meat and potatoes”的中文意识就是“重要的事务、重要问题”。

然而,“肉”在中文中的含义却通常不是那么好。它是富人的享乐品和奢侈品,“酒池肉林”、“酒肉朋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是“肉”在中文中含义的很好体现;“肉”同时给人任其宰割的感觉,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百姓”等。我们可以发现,源域中的同一意象“肉”和“meat”有着不同的隐喻映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隐喻意义。

三、隐喻与文化

如上文提到的,饮食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它能制约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但与此同时,隐喻与文化也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 发现或创造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 而想象和联想的认知主体是在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语言人。因此, 隐喻认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为, “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 每个言语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价值标准。这些必然反映于该言语社团的共同语中(胡壮麟,1997)。”也就是说,饮食隐喻同人类经验紧密相关, 每个隐喻背后的经验都具有文化特殊性, 因此隐喻反映了特定语言群体的文化积累。

四、英汉饮食隐喻差异的成因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是储藏、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不同民族的文化沉淀在隐喻中必然留下不同的痕迹。影响英汉饮食隐喻差异的成因有很多,笔者分析,主要是由于中英两个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导致的。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广阔的耕地,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族自古以来都依靠农耕过活。农民依附于土地,是“食草的民族”。稻米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英语由英国而来,所以我们这里主要比较中国和英国的地理环境。而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他们的早期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过着捕鱼和游牧的生活,是“吃肉的民族”。

不同的饮食习惯也正是由此得来。英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人以面包为主食,《圣经》中也称面包为“生命之粮”,因此形成了“Livehood is bread.”的独特饮食隐喻。中国人的主食为稻米,因此我们才会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也会称生计为“饭碗”,大家都想获得“铁饭碗”。

五、英汉饮食隐喻间的跨文化理解

上述研究可得,在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时,英汉两种语言分别选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世界、看待人生。尽管所选隐喻不同,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人们也逐渐能够理解其他文化下的隐喻。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饮食隐喻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特别之处,有助于用更有效的方式,同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交流和沟通。

另外,食稻和食肉的民族,无论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直接程度、“攻击性”和逻辑方式都不同。通过饮食隐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作为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者和学生可采取的很好地切入角度,从文化的最深根源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而深入了解该民族的言语和交际模式,总结出在进行中西跨文化交际时能使用的策略和方式。

六、结语

以上笔者从隐喻的认知观和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英汉饮食隐喻。隐喻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而且是思维方式,它的概念系统决定了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是怎么样的, 也决定了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 如何与他人联系。从英汉饮食隐喻对比分析中,的确能感受到“赖以生存的隐喻”。

从另一方面讲,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的使用往往会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涵。隐喻反映文化,文化为饮食隐喻的产生提供了解释。从这一角度来看,了解饮食隐喻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2.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 and Research Press,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8.

[2] 陈家旭. 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J]. 外语教学, 2006(5).

[3]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 刘异. 汉英饮食范畴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 孙亚. 语用和认知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许敬晗(198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方向。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海外工程的跨文化管理
中日跨文化协作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也谈跨文化研究在中国
解读电视剧“鄙视链”——海外剧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