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5-07-25蒋骏张官明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蒋骏 张官明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急骤消亡和流变,我县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县文化身份和维护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好文化遗产,关系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绥江;文化遗产;流动的记忆;保护和发展困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大巨型电站的先后动工建设,云南绥江被带入1个县城和3个乡镇的集体搬迁和6万人民的大迁徙中,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地的尘烟里,城市的历史记忆、社区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在前所未有的冲撞中,“绥江3000多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绥江文化的象征,它们是这座城市特性永存的记忆。如果它们消失了,今天,绥江人又到哪儿去找寻曾经的记忆……”

一、绥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欠缺

“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前年建立,我县级保护体系去年才建立,而各乡镇尚未建立。”农耕文明削弱,民众生活方式改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乡镇大搞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城乡改造、房地产开发、日常生活的时尚追求等方面摒弃了传统,片面认为只要是砖瓦房就是新,传统农耕古村落的大拆大毁全面改造的农村“城市化”运动已经在大轰大嗡中抢滩登陆。一些基层农村干部和乡镇官员已经做好了全面毁改中国式故乡家园的准备,许多非物质文化,连同它们的根基,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

(二)流传形式缺乏创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引导它的发展方向,让其适应时代发展并与时代审美需求一致。“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因固守形式,在时代进程中渐渐衰落了。而在时代中不断发展创新,越来越有生命力。”历史上狮灯龙舞共有20多个舞种,但时至今日只有两三种龙舞发展比较好。原因就是在政府帮助下,专业舞蹈人士将现代舞蹈特点融入狮灯龙舞之中,使其形神更具时代特色,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易于观众观赏”。竹编工艺中适应绥江暑热天气的竹童车与夹背和为抵制高寒山区恶劣自然条件侵袭的满耳子草鞋由家用转变为竹编工艺;具有原始、粗犷,充满着中华民族远古韵味的,延承着中华民族几千文明史的黑陶沙罐由原来主要用于人们的生活用具转变为适应我县兰花产业发展的艺术用品;还有丧事用的祭祀彩扎工艺,改变也在不断创新,结扎得玲珑剔透、精致美观,让人叹而观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时间越长,说明它的变化也越大,因为流传的过程就是他创新的过程,唯其才能传承发展。

(三)传承缺乏激励机制

非物质文化传播主要靠三种方式。一是家传,如祭祀彩扎,这种方式比较严格,一般传男不传女。由于传承范围的局限,使其传播受到诸多限制,一般来说这种技艺生存状况都比较艰难。二是师传,这种方式是通过技艺掌握者收徒弟的方式,在一个比较广的范围内传播,尽管其受众多、延续传承的机率大,但由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忙于挣钱生计,所以也面临着困境。三是神的意志,有些史诗的吟唱,习惯上认为说唱史诗的本领是无法传授的,也是学不了的,是靠“神灵”的启迪,是“诗神”的附体,一代代说唱艺人的出现,都是史诗中某个人物的“转世”。由于不承认师承,自然也给传承带来了困难。

(四)保护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靠记录,虽然文化工作者代表政府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留存,但其对什么是“非遗”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代言人的认识水平,一旦代言人对现实中的非遗不理解,那么这种非遗的保护就很困难绥江县属于云南省的贫困县,经济实力较弱,我县人民政府已认识到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投入部分资金,但犹如杯水车薪。由于保护、宣传、挖掘、收集整理、发展的措施不力,造成我县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未被收集整理、保存。有的尚未发掘,有的早已失传,有的迫切需要培养人才让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有的需要规划投资建设,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传承载体人员老化。

我县民族民间艺人的结构十分松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分布结构的偏化现象和缺乏正确引导交流的问题都是十分突出的。最让人遗憾的是很多艺人尚在默默无闻的自生自灭,有些艺人虽仍健在,但年岁已高,传授技艺也相当的困难。最棘手的是现代文化难以触及的边远山区,才是艺人较为活跃的地方,城镇及沿江地区则少有艺人,这给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许多老人焦急地说:“绥江故事、儿歌描写得神乎其神的传说,因为无人传承今后恐怕很难再听到了。

二、绥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累积氛围

当务之急是通过地毯式普查摸清文化“家底”,与时间赛跑,以现有的文化遗存为支撑,处理好城市规划的传承、延续性。可喜的是,这一点已引起了注意。2005年开展了拉网式普查,制订保护方案,清查了952个项目。其次,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尤其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老城区、老街道。老城区要做细、做精,不能一拆了之,需要做好老城区、老街道的历史记忆工作,如图片、录像、书画、文字等记载,特别是绥江的一代代文人墨客和名人,如清朝皇帝亲自委任文化名人凌光斗、开创绥江近代教育事业的钟灵、殉难于重庆渣滓洞的革命战士苟悦彬、与朱德情义深厚中共高级将领谭善洋、致力于教育改革事业的的高级知识分子国民党高级将领杨华英等的故居不能简单重建、扩建、改造,需注重其文化气息的挖掘与表现。

(二)立法保护

1.文化遗产保护要统一规划,立法监督。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科学规划和法律是最有力的工具,如维也纳坚决不允许在多瑙河以北建高层建筑,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文化遗产是“瑰宝之地”,严加保护。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完善保护机制。我县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十分必要。保护制度除应该明确保护范围外,还应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县政府,确定和命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单位才具法定性。希望在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保护传承重绥江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献言献策。建议,政府应建立“养士”制度,在对其护养的同时,对他们所掌握的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政府应设立奖励机制,以激励后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技艺,使其传承延续。同时应鼓励家传的进行师传,并拿出专项资金,对学习者和传授者都给予奖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

3.城市文化保护,必须讲科学发展观。从政府到民间都要加强文化责任感,放弃狭隘的地方经济利益,从长远着眼,用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上的力量包括一些著名企业,在获得利润回馈社会的时候,可回报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笔者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方式。政府一方面号召全社会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机构、个人等来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向文化投资,向文化事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包括民间的博物馆、民间的文化馆。

(三)借助旅游

创建文化绥江的同时就是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当然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是全盘接收,一成不变的继承,而是采取“扬弃”的方法与态度,有传统的继承,有选择的保护。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区域内长期生活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地域内,由于人们相互间的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性,从而使其形成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对旅游者来说,所处的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越远,区域特色越明显,文化差异越大,就越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和动机。如长盛不衰的西藏和新疆旅游,很大原因则是其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应以金沙江文化为基础,突出“金沙江畔的瑰丽明珠”、“长江东转的地方”、“南丝绸路上水上桥梁”、“云南北大门”、“出滇入川要塞”等独特的“三川半”文化特色。

(四)纳入教育

绥江由于发展滞后,仍处在贫困的困境中,作为云南省贫困县之一,我认为阻碍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教育落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说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保护、发展绥江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根本措施在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为城市记忆继续传下去”在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做法是:一以当地丰富的民间故事为依托,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记录故事;二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自然参与到民间故事的听、讲、记的过程中来;三每年定期举办培训,邀请专家。

通过多形式,多途径,让社会各界和绥江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绥江历史的见证,是绥江人民的精神财富,是绥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发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就是振奋民族精神。

三、结束语

居住在金沙江边的绥江人民,千百年来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着江边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原野,在神奇富饶的江边土地上创造璀璨的文化,今天,我们把它收聚在一起,变成颗颗明珠,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宝序中,发光发热。展示绥江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展示绥江人民的风貌,传承绥江30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铭刻着这座城市特性永存的记忆。在经历着城市化进程冲击时,我们也看到了星星之火即将燎原的曙光。那样,绥江人将不再丢失曾经的记忆。建设文化绥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和谐共处,通过民族民间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绥江建设为生态、经济和文化三者平衡发展的文化新兴城市,使中国文化更加生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吴翠玉.《城市发展需要多元文化》[J].期刊-核心期刊:社会学科经济,2004(1).

[2]《绥江县县志》,绥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12:1-2.

[3]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出版项: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6-1.

[4]《云南群众文化》季刊,编辑:《云南新闻图片社印刷厂》编辑部,云南省连续内部资料出版物准印证第391号.

作者简介:蒋骏(1978–),女,云南昭通人,绥江县文化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张官明(1976–)男,云南昭通人,绥江县高级职业中学,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教育与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