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里馆》英译对诗画意境的传达

2015-07-25周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山水诗王维英译

摘 要:王维的《竹里馆》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中有画的意境令人神往。这种意境是小诗的人称、节奏与韵律、意象、修辞和衔接各方面共同营造出来的。不同的译者在这些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传达出来的意境也各有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竹里馆》;英译

一、王维与诗中有画的《竹里馆》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因政局变动远离官场,转而在佛理、山水中寻求寄托。《竹里馆》选自《辋川集》,里面收集了他的二十首绝句,都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描写景物的小诗。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中无人作陪,只有明月为伴。它表现了独坐者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与情趣。《竹里馆》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母题,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王国璎, 2007: 1)王维“极少象李白那样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总是小心地克制着、压抑着内心深处的痛苦, 力求以冲淡平和的形态形诸歌咏, 隐约曲折, ‘寄托高远以致‘使人不能觉”(邵明珍, 2001: 116)。王维笔下的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像一幅幅水墨画浮现于脑海。宋朝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以“诗中有画”四字来形容王维的山水诗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二、 《竹里馆》两英译文对诗画意境的传达对比

刘军平与朱纯深都是致力于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学者,二者曾不约而同翻译了王维的《竹里馆》,这对后辈来说是福音。我们不仅可以再品王维的淡泊胸怀,而且可以左右比较“偷师学艺(译)”。

刘军平(2002, 51):A Bamboo Clump

A solitary person sits in the bamboo clump serene,

As he hums a song he plays the string.

The deep grove excludes any souls coming,

But the moon shines on the clump illuminating.

朱纯深(2004, 85):A Retreat among Bamboos

Sitting among shady bamboos, alone,

I am free to play the lute, to croon.

In this green depth I can stay--unknown,

Here comes a beaming friend, the Moon.

(一) 人称的选择

山水诗的意境是一种几近无人的意境。《竹里馆》中有幽篁、深林、明月,却不见明确的主人公,只有琴声、歌声能间接地说明是有人存在的。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看不到一个悲伤或喜悦的人物。这种第一人称的缺失造就了此诗的含蓄美。正如一幅好的“踏花归去马蹄香”图,不是马的脚下踩着娇嫩的花瓣,而是几只蝴蝶追逐马蹄翩跹起舞。

朱译文选择了第一人称的主语I,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这便于熟悉英语诗歌特点的读者理解,译文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只是抹去了原诗的一部分含蓄的韵味。而刘译文则选择了第三人称he/a person,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负担,但符合原诗留下的想象空间,译文表达更为婉转。

(二)节奏与韵律

《竹里馆》的诗画意境离不开小诗的节奏与韵律。汉字的一大特色是一字一音,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不拖泥带水,本身就有一种清朗的气质。其次,本诗四句可大致划为前两字一读,后三字一读,如“独坐/幽篁里”。这样的读法加长了朗读后期的气韵,增加了小诗悠远的意境,诗画的意境更深邃了。再者,小诗中每一句都有后鼻音的字,如“篁、长、深、相”,更添余音未了之感。

节奏上,汉语是一字一音,全诗二十个音节。相较刘译文,朱译文的音节数更规律。朱译文音节数是10、9、9、8,音节数最大的一、四行相差仅2个音节,二、三相等是比较规整的。刘译文是15、9、10、12,一二句音节数相差达6个音节,四句中没有音节数相等的句子,视觉上没有朱译文齐整。韵律上,原诗一行的dú,二行的fù,三行的bù是文中押韵,押/u/;一行的huánɡ,二行的chánɡ,四行的xiānɡ也是文中押韵,押/ang/。二行的xiào与四行的zhào押尾韵/ao/。朱译文的Sitting、free、green、beaming文中押韵,基本是/i?/(/?/)。朱译文有两个韵脚,/??n/和/u:n/。由于带有这两个韵脚的四个单词alone、croon、unknown、Moon形式上都有o、n字母存在,最后的辅音/n/又发音相同,所以实际读来就好像只有一个韵脚。刘译文也押尾韵,大致为/??/(/ i?n/)。两译文都选用了鼻音作为结尾,朱译文都是前鼻音/n/,刘译文主要是后鼻音/?/。然而朱的鼻音受前面开口较大的长元音/??/和/ u:/的影响,有一种深沉、低吼的感觉。刘的鼻音受开口较小的元音/?/(/ i?/)的影响,有一种深远、悠长的感觉。就空间感来说,虽都是余音不绝,但一个似在山谷回响,一个似在平原飘扬,可以说各有所长。

(三) 特殊意象的翻译

一个文化环境中令人熟悉的意象,在另一个文化氛围中往往陌生。而一旦这个意象本身就比较模糊,翻译起来就更困难了。模糊的思维预设对于塑造诗画意境是有利的,但是对于译者却是挑战。中国读者看到“弹琴”并不会想这个“琴”是什么样的琴,可是译者却需从竖琴、吉他、电吉他、贝司等中选择;看到“长啸”并不会想这是类似动物的低吼还是放声的长歌,可译者却必须做出选择。

琴原指古琴, 是一种七弦弹拨乐器, 同时也是弦拨乐器的总称,如筝、琵琶等统称为琴。朱译为lute,刘译为string,都是可以理解的。鲁特琴(lute),也称琉特琴,是一种曲颈拨弦乐器,类似吉他、中国琵琶、日本琵琶等。String最初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strangiz,意为线条,绳,线,可以引申为带弦的吉他、竖琴等。考虑到不知当时弹奏的到底是琵琶还是筝, 我们或许可以结合琴的涵义加以音译,无论译成qin,zheng,还是pipa 都颇为可行, 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夏彦国, 2006:55)那么“啸”到底是山林野兽般的长吼,是一种特别的口技,还是轻声歌唱呢?有研究者认为,“啸”为歌也。我国古代诗歌一体,诗是唱的,不是念的,故称吟诗。汉代的乐府,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散曲,都是按谱填词,定调吟唱的。因此, 在月夜幽林之中, 王维心胸舒畅,一边弹琴,一边吟唱,才是当时的情境。(ibid, 56)笔者赞成这种观点。朱译为croon,刘译为hum。croon的意思是低声哼唱;轻轻地哼歌曲;低吟,如“She was crooning to her baby”。Hum表示的意思是哼;哼曲子,如“He hummed and went down the stairs”。二者在时代感上略有差异,croon常用于古英语诗歌中,相比之下,hum少一些古老的韵味。

(四)修辞与衔接

修辞上,原诗“明月来相照”可以理解为月亮真实的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拟人手法,即诗人假想月亮是有意来陪伴这位隐士的。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增加了诗画意境的朦胧美,译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选择。朱译文就选择了虚的含义,明确地将月亮定位为“a beaming friend”,还将英语Moon的首字母大写,以强调该月亮不是普通的月亮,而是具有人格的朋友。刘译文选择了实的含义,月亮仍然是moon,而且也不似朱译文人格化的coming,而是自然地shines/illuminating。

衔接上,原诗没有任何一个衔接词。而刘采用了as引导的从句、but连接的并列句,朱采用ing分词短语、介词短语,二者都译成了完整的两句话。值得一提的是,朱译文每一行都增加了标点符号,三个逗号,一个扩折号,频繁添加停顿符号会让译文变得局促。但可喜的是,朱译文增加符号的位置在每一行是相同的,即倒数两个音节之前。这样一来,译文并不会因为标点符号的增加而变得杂乱。同时,增加标点符号也就意味着停顿,似乎哼唱时还有回味之感。刘译文中没有增加任何标点符号,读来通顺流畅,如哼唱则是一气呵成的感觉了。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两个译文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诗的内容,不过在具体的传送上,朱译文倾向于不太懂汉语诗的英语读者,它的音节数、节奏更规整,人称选择、修辞、衔接上更随意,读来几乎像一首纯正的英语古诗。朱译文的画境中人的气息较浓,无形中拉近了画境与读者的距离。刘译文倾向于懂汉语诗的英语读者,虽然音节数、节奏不够规整,但是读来顺畅,颇具现代诗的风韵,在体现全诗的意境上是更为忠实的。它读来像一幅风景画而少了很多人情味,给读者的仍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较好地保留了原诗的含蓄美。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为了更好的表达一种诗中有画的意境,译者可以运用合适的韵律表达或深沉或悠远的氛围,还在选词上体现时代感,在人称的选择上体现距离感等等。“伟大的诗总是活在永久的变形或永久的翻译中(perpetual transformation, perpetual translation):当诗没有可变形或可翻译的余地时,它也就死去了。”(Weinberger, 1987: 1) 我们期待更多译者翻译像《竹里馆》这样优秀的诗,让更多的读者体会中国诗的美。

参考文献:

[1] 王国璎. 中国山水诗研究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2] 邵明珍. 重读王维--从《竹里馆》说开去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114-120.

[3] 刘军平. 新译唐诗英韵百首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4] 朱纯深. 古意新声·汉英对照中国古典诗歌配画选读·品赏本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 夏彦国. 对王维《竹里馆》一诗法语翻译的探讨 [J]. 法语学习, 2006, (1): 52-58.

[6] Weinberger, Eliot& Octavio, Paz. 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M]. Kingston: Asphodel Press, 1987.

作者简介:周芳(1990—),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跨文化研究;指导老师:马萧(1965—),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语用与翻译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等。

猜你喜欢

山水诗王维英译
小议山水诗写法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