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与《圣经》中爱情诗的差异比较

2015-07-25梁燕妮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爱情诗圣经诗经

梁燕妮

摘 要:《诗经》和《圣经》分别是中西方文学的源头,它们之中的爱情诗,显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本文以《诗经》中的“国风”和《圣经》中的“雅歌”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和历史背景三方面探讨中西方爱情诗的差异,并归纳得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圣经;爱情诗

《诗经》和《圣经》显示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于爱情的解说,两部经典也有所不同,这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和爱情诗创作的差异。

一、《诗经》与《圣经》中爱情诗的差异

(一) 语言风格

中国诗人喜欢委婉含蓄地描写爱情,写到情深处,即使全篇不着“爱”字也尽得风流。例如《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整首诗并未直接表达女子对心爱男子的痴恋,而是以男子的衣领为切入点,表达了极苦的相思和隐含的一丝怨念。可见,中国诗人侧重于创造委婉含蓄的意境,爱恋之情渗透在整首诗中,却没有跟爱有关的字眼。

西方诗人则直接表达感情,并且表达得深沉热烈。例如《圣经》中“雅歌”写道:“我的爱人啊,求你快回来,像羚羊或小鹿从香草山上飞奔而来吧”,“我夜夜躺在床上,梦见我的爱人,我寻找他,却找不到……告诉他,我相思想得病倒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直接流露于诗句中,其中亲昵的称呼更能体现出对对方的依恋。

(二) 写作技巧

比和兴是《诗经》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如《诗经·卫风·氓》中: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以“桑之未落”暗示女子的青春年华,以鸠食桑葚暗示女子爱上一个三心二意的男子,爱情悲剧便借鸠与桑葚的关系表现出来。鸠一旦吃了桑葚,就会因味美而无法自拔;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便辜负她,让她受尽虐待。这一类比,使得女子的爱情悲剧更加震撼人心。

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引发读者联想。例如《诗经·国风·秦风》一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以环境描写开头,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接着由景及人,塑造女主人公亭亭玉立的形象。兴的使用,不仅为全诗奠定了相思基调,也烘托了恋人之形象。比和兴的使用,创造了朦胧美,因此“国风”中的爱情诗大都婉转动人。

《圣经》中的“雅歌”则常用比喻手法描写、赞美恋人。例如,“你的腰像一堆麦粒,环绕着百合花”,“看哪,我的佳偶,你是美丽的!你是美丽的!你的眼好像鸽子”。作者将恋人与众多美好的事物关联起来,爱慕之情便自然地流露,体现了西方诗人对爱情的坦率态度。

(三)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她们的心灵和精神都遭受折磨。例如《诗经·卫风·氓》中的

女子: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基本形成,妇女不能独立,是男人的附属品。妇女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却还是被丈夫抛弃,只能悲伤地叹息。

在西方社会,女性得到尊重,常以独立的个性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这一点可以从“雅歌”中发现:“我们必因你欢喜快乐;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胜似称赞美酒”,“你的两腮,因发辫的妆饰而秀美;你的颈项,因珠串而美丽”。作者极力称赞恋人,表达了他的强烈追求。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和文化的不同

《诗经》被儒家学者奉为经典,因此它含蓄委婉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文人们普遍受到礼教和道德的约束,对爱情、恋人的态度也受到了限制。另外,社会道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居于从属地位的她们,被虐待、被抛弃几乎是必然的。

西方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它的文化传统是基督教精神和来自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的集合体,因此对于爱情,诗人们怀着强烈的向往,对恋人也极力赞美、歌颂。女性们往往能够自由出入各种场合,与男子结交,甚至做出自己的事业。这类进步的女性与中国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 恋爱观和婚姻观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通常热衷于功名,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每个读书人一生的理想,爱情并不占据重要地位。至于婚姻,古人们也都遵守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在乎夫妻感情,只把婚姻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

西方社会则特别强调爱情的重要性。西方人认为女性是男性的另一半,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因此,诗人们不断歌颂爱情,歌颂恋人,表达自己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三、结论

《诗经》和《圣经》分别创作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决定了它们对爱情这一主题的不同态度。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其农耕经济地域上的固定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基本特征——保守性。希伯来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游牧文化,畜牧经济地域上的流动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因此对于爱情,一保守,一开放,显示出不同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凸显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林立.万水千山总是情——《圣经·雅歌》与《诗经·国风》爱情诗之比较[J].安徽文学,2010年第10期,79.

[2]高伟华.《诗经》与《圣经》中爱情诗的创作手法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130.

[3]郑洋.《雅歌》和《诗经》爱情诗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3期.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爱情诗圣经诗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诗经
《圣经》经文中国化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