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行出处,众生百态

2015-07-25涂刘俊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涂刘俊

摘 要:吴敬梓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道德理想与小说相结合,通过《儒林外史》充分展现了一个时代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生存史和心灵史。与当代许多研究中国士文化问题的学者不同,吴敬梓关注的不是“士”这个类的最上限的理想的精神世界,而是着眼于“士”这个类的实存状态,是占大多数者普遍的境遇与心态。

关键词:《儒林外史》;士人社会;实存状态

《儒林外史》采用了纪传体结构来反映从明代成化年间至万历年间100多年来文人的厄运,并着重描写了八股士、名士以及贤士这三类人,以小见大,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士人社会。余英时先生所说的的“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 正是对《儒林外史》中描写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士”的真实性、典型性的肯定。

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的背后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明史·选举志》记载:“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学校内的受业者为生员,即俗称的“秀才”。生员又由童生做成。未入学的童生只有通过童试才能进学成为生员。生员若想仕进,必须出学。欲出学大体不外乎五个途径:一是中试成为举人,进而再中进士、授官;二是补禀,再出贡,然后入仕;三是纳贡;四是累试不第年过五十上告退闲以衣巾或冠带终身;五是荐举。其中举人是生员们羡慕的仕进之途,但是衣巾或冠带终身却为绝大部分生员最后无奈的选择。

在《儒林外史》中,周进和范进更是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一个秀才都没有考上,如此凄惨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更何况明朝是一个科名社会。梅三的冷嘲热讽、王举人的傲慢、申详甫的挑拨让周进受尽了屈辱。好在他后来总算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捐了一个监生,从此平步青云。有了那么一段惨痛的经历,他便对自己所监考的范进有了怜悯之心,将范进的卷子看了三遍,方将一篇“说的是些什么话”的卷子看成了“天地间之至文”。从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的转变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的丈人胡屠夫平时对他是动辄打骂,将他贬得一文不值,连乡试的盘费也不肯借与他,还将他一顿臭骂。可是当得知女婿中了举人他立马换了一副嘴脸,卑微又殷勤,一口一个老爷叫不停。当地乡绅自然也来相与他,房子、银子、田产、奴仆都有人相送。

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关于传统的“文行出处”士人们有两种行为方式,对待功名富贵士人们也有两种态度。既然有于汲汲于科考仕途的“功名士,就必然有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

“名士”。

杜少卿不屑于考取功名也从不委身去结交权贵。王知县仰慕他的大才想与他相会,他一身傲骨,坚决不肯往拜。后来王知县失势,众叛亲离,他却主动伸出援手借他住处。后得李大人举荐被朝廷征辟,他先是以“菲才寡学,大人误采虚名,恐其有玷荐牍”为由推辞,后又装病免于就道。如果是确实不才而以秀才结局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是有些真学问的。小说的第三十四回就有充分的描写。迟衡山请他说诗,他便有“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的独特见解,并指出《诗经》中所蕴含的深意。后来他家产散尽,只能弃祖业、离乡里,搬到南京秦淮河房。他也不减其乐,与妻携手同游清凉山,使道学先生痛心疾首,世俗社会也为之侧目,心玄神摇。《儒林外史》体现了浓厚的自况色彩。吴敬梓即是通过杜少卿传达了自己举业无成,功名曾蹬的痛苦及挣脱功名富贵后的解脱心态。

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功名不负心

在《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是士人中,只有虞博士和庄征君能勉强做到功名与声望双全。他们二人均有功名,却又没有为官场习气所沾染,身上透出一种怡然浑厚的君子气象。

虞博士一出场就被定为“真儒”,是书中第一人。然而虞博士不是圣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凡人。他不以科名为意,却终生不放弃做官;他不追慕做官,只把做官作为糊口的手段。不仅毫无“羽扇纶巾”的仙风道骨,还为了寻饭吃学习地理、算命和选择,去给人看风水。但是他的平凡中透着浑雅,真实中透着泰然。

庄征君少年时即闻名天下,四十岁时名满一时,却只是闭门著书,不肯妄交一人。后来他受大员推荐往京觐见。临行前娘子问他为什么往常不肯出去今日却闻命就行,他回答道:“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 。由此可见,他将作为一个儒者忠君报国的思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尽量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虽然他最终被小人所害而不得不遵令归山,但是也能做个形神相守的“幸运者”。

四、结语

“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功名士、八股选家、还是名士真儒,都是功名增蹬者,作者对他们都有一份同情之理解” 。作为芸芸众“士”中的一员,吴敬梓写这部小说并不只是为了揭露“儒林群丑”,而是饱含了一种哀叹“士”风日下、道德沦丧、理想困境的淑世精神。同时《儒林外史》也不仅仅反映了作者那个时代的士人命运,而且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历史积累的造像,它所描写的是历史长河中因因不息的士子悲歌。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2]《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J],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8页—第1689页.

[3]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J].李汉秋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27页.

[4]陈文新主编,谭新红,吴光正本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0页.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淡言微中”,查无此“词”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儒林中的“美”与“丑”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