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身份诉求的变迁

2015-07-25刘丽娜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变迁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汤亭亭为首的一批作家将美国华裔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因为美国华裔文学一直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文化身份”成为其研究中的关键词。本文在吸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美国华裔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三个代表作家,从作家个人认定的身份入手,并结合其主要作品来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勾勒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文化身份;变迁

美国华裔文学指的是美国华人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从历时性发展来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七十年代以前、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之后。虽然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分期归类有简单化的危险,但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相对一致,该时期的作家在文化身份上也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因此本文将华裔美国文学按照三个时期来进行分析,从每一时期选取一位作家作为重点,分别是黄玉雪、汤亭亭和任璧莲。三位作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其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又有断裂和矛盾,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建构—解构—重构的特点。由于历史、文化、权力的影响和限制,每一代作家的身份定位都是不完美的,存在着争议,但通过写作她们都表达了促进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努力,同时也寄寓了融合异质文化的美好理想。

一、先驱者黄玉雪

黄玉雪是出生于旧金山唐人街的第二代华裔,她的主要作品《华女阿五》记载了这一过程,表现了一个华人女孩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出版以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黄玉雪取得的成就使她一直被主流社会当作少数民族成功的典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美国的民主和伟大,一个少数民族的女性都能取得如此成就,可见美国社会的美好和理想化。正因为这一点,黄玉雪受到不少美华批评家的指责,认为她和刘裔昌一样是“白化”严重的作家,甚至利用中国文化来取得主流文化的赏识。如金伊莲所说,刘裔昌和黄玉雪“都力图把美国当作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赛义德说过,身份的建构“并非一种纯粹的精神操练,而是一场生死彼关的社会竞赛,牵涉到许多具体的政治问题……”,黄玉雪的身份建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她将自己定位为“美籍华人”,表现出对中华传统的肯定,并试图在没有从美国华裔女性的视角发表任何作品的年代里,通过作品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黄玉雪的价值在于,在美国多数华人默默无闻的情况下,她闯入了文化的边界,尽管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女勇士——汤亭亭

汤亭亭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斯托克顿,作为第二代华裔,父母坚守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白人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在她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传统和美国社会中无所不在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她开始打破沉默,用写作来进行“报导” 或报复”,1976年汤亭亭的第一部作品《女勇士》出版,一开始就引起轰动,该作品的文学成就和热销在简短而轰轰烈烈的亚裔美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女勇士》获当年国家图书评论家奖;随后的《中国佬》获国家图书家奖和国家书评界奖;《孙行者:他的伪书》获西部国际笔会奖。汤以娴熟的写作技巧,完美的表现形式关注美国华裔的历史和现实,构筑了美国华裔文学的新传统,同时引起了主流社会的注意。对于自我的定位,汤明白表示不能接受“Chinese-American”的表达方式,她将自己定位为“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 "Chinese”变成形容词,"American”则是名词,这就肯定了她是美国人,而祖先来自中国,兼顾了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境。作为华人移民的后代,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的认知仅仅由母亲的故事、书本及其他间接方式得来,其中不乏误解和偏见。然而文化的传承并不能被轻易割断,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也提醒她们仍然是“华人”,对此,汤的策略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来构筑独特的美国身份。在她看来,“写作是一种新的权利—力量资源—权利源于了解你自己的历史,源于接受古老的故事和歌曲”。华裔美国人在定位自己身份的时候,首先应该找到自己的“根”,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她的三部作品中,汤对中国文化作了大量的展现,集中表现在对中国传说、故事的改写上,花木兰、蔡瑛、关公等纷纷出现在她笔下,但又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意义,改写还涉及到美国的经典如鲁滨逊的故事,爱丽丝幻游仙境等,汤试图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中国的历史传说,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及传统和现实融合在一起,以反映美国华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寻求和探索,并建构属于华裔美国人的独特传统。

三、多元文化继承者——任碧莲

作为第二代华人后裔,任碧莲并不否认作品中有某种文化传承的努力,但这显然不是她作品的主旨,她想探讨少数族裔属性的变化,以及主流社会的相应变化。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不能说自己有天然的疆域,悠久的历史,或者人民属于同一教会,共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或根生于同一血统……美国人通过信奉自由、平等和确立在意见一致基础上的政府,认定自身为一个民族。”这表明了任何从信仰的、种族的或者血统的角度来定义美国人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美国人因为共同的信念或理想而成为一体。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任通过文学作品再次提出这一理念,强调了文化的融合和共存共生,如果说建国之初它只代表一种政治理想,现在的美国社会向这一理想前进了一大步,只是还远远谈不上能够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比较起之前的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任强调“欢笑的能力”(ability to laugh)。作为华裔美国作家,任作品中的族裔属性大大淡化了,在作者眼里,这不同于同化,而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风格和个性的作家,任璧莲并不希望自己被当作某一族裔的代言人,并且作为一个美国华裔,她不想仅仅被局限在少数民族作家的圈子里,希望扩大华裔作家的视野,这些主张都表现在她的作品中,主要有《典型的美国佬》、((希望之乡的莫娜》及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其中仍延续了华裔美国文学的一贯主题,表现东西文化的碰撞,个人在不同文化中的选择。任璧莲的作品首先是“移民”的故事,她关注的是移民的经验,而不仅是华裔移民的经验,表现的是在一个各种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的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的历史就是美国的历史,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会遭遇认同危机,而任璧莲以幽默、机智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移民克服各种困难融入美国社会的经历,这种手法是她所独有的,为华裔美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同时也代表了华裔美国文学以其自身的文学价值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可能性。作为华裔美国作家,任作品中的族裔属性大大淡化了,在作者眼里,这不同于同化,而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四、结语

作为中美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华裔美国文学一直在不断地尝试解决文化矛盾和冲突,纵观其身份的流变过程,每一种文化身份的存在都标志着一次努力。这些努力不仅真实反映了美国华人的生存状态,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于一切处于文化矛盾中的人们,对于文化冲突日益成为突出问题的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

[2]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3,12.

[3]李小兵,孙漪,李晓晓著.《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M],2003,03.

[4]单德兴,何文敬主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 1994,11.

[5]张子清,《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见证: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2003(2).

作者简介:刘丽娜(1982–),女,辽宁大连人,工作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与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译者文化身份及沙博理翻译行为研究现状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