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洞段输水隧洞塌方处理及后续施工方案
2015-07-25邓跃东
邓跃东
(1.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2.山西东山供水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2)
对于自身稳定性很差的围岩隧洞开挖的过程中,塌方是最为常见的安全事故之一,一旦发生塌方等安全事故,不仅延误工期、大幅度地提高工程费用,而且也会造成对施工工人及技术人员的人身伤害。对这些事故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工程质量隐患[1]。工程实际中要求采用“短进尺、强支护”等措施来防止塌方事故。本文以山西省东山供水工程某输水隧洞发生的塌方冒顶事故为例,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介绍了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方法、施工要点[2],并对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洞掘进提出一些建议。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东山供水工程输水线路某隧洞进口为土洞段,设计底坡i=0.037%,断面形式为马蹄形,采用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400 mm。地层岩性有第四系全新洪冲积卵石混合土,下更新统(Q1)紫红色、青灰色含砂低液限黏土,土质较不均,局部夹级配不良砾透镜体,厚度分布不均,沿线均有分布。突泥段位于两条冲沟的交汇处,洞顶埋深约32 m。
2 塌方过程
该隧洞在开挖过程中,右侧掌子面夹砂层发生滑动,且渗水加大,随后发生突泥现象,泥浆涌长约38 m。淤泥呈黑褐色,含有大量的砂,且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浑圆状卵石,现场淤泥方量约为180 m3。突泥清理至距离掌子面5 m位置时,上游塌渣再次发生滑动,淤泥滑出掌子面20 m,方量约为100 m3,且距离掌子面的第七榀钢支撑右侧掌子面出现挤压变形破坏,顶拱右侧最大变形量约10 cm。随后再次发生突泥现象,淤泥涌出掌子面40 m,约200 m3。连续发生塌方突泥后,地表观察发现突泥区顶部发生冒顶,在地表形成直径约7 m的塌坑,深度为8 m左右,塌渣未发生滑动(塌方冒顶现场如图1、图2所示)。
图1 山西东山供水某输水隧洞塌方冒顶现场(洞内)
图2 山西东山供水某输水隧洞塌方冒顶现场(洞外)
3 原因分析
该隧洞位于黄土丘陵地区,具有典型的软土特性。掌子面开挖揭示为灰黑色淤泥质含砂低液限黏土,遇水液化,顶拱范围存在2 m左右的灰黑色低液限黏土,结构松散,土体呈饱和、软塑状态,含砾、卵石,局部夹带5~10 cm砂层,掌子面土体不能自稳,不能对未开挖土体形成有效的反推挤压作用。加之存在渗水、涌水现象,在突泥的形成中起到一个“催化”和“恶化”作用。
4 处理方案
4.1 塌方冒顶段处理方案
4.1.1 塌穴处理
首先,将突泥清理到距离掌子面一定距离后对掌子面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对洞内淤泥堆积体反压沙袋进行堵塞。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封闭7 d后开始对塌陷处地表回填,塌穴顶部2 m范围土体采用水泥与土的混合物回填夯实,填平后采用装载机碾压整平。洞内空腔可采用吹砂方式填充密实。
4.2.2 高压旋喷施工
塌方洞段(塌方区上下游各延伸5~10 m)采用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从地表进行土体加固。高压旋喷桩是利用高压水泥浆喷射流横向喷射出切割土体,注入的浆液将冲下的土置换或部分混合凝成桩体,以达到改造土体的目的。本次高压旋喷钻孔平面布置如图3所示(图3取旋喷桩加固区长度、宽度方向各取一半)。
1)纵向长度:初步确定为20m(桩号YD7+827.685~YD7+807.685),根据现场钻孔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2)横向宽度:主塌方区对隧洞轴线左右3.5 m范围进行加固,延伸过渡段对隧洞轴线左右3.0 m范围进行加固。
3)加固深度:隧洞两侧设置2~3排旋喷桩,深入隧洞底板开挖以下1 m;拱顶以上桩长约6 m。横向孔距为50 cm,排距为50 cm。
图3 高压旋喷桩平面布置图
考虑到施工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成桩直径为60 cm,采用单管法施工,其加固直径可达500~800 cm。
4)高压旋喷施工工艺:
高压旋喷灌浆浆液采用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主要施工设备包括:XY-150型地质回转钻机、SH-50型旋喷桩机、BWT-400/30型高压泵、BW-150型泥浆泵、P-0.8 MPa,Q-6 m3/min型空气压缩机、WJG-80浆液搅拌机。
由于冒顶坍塌区的地质情况不明,若采用单一的技术参数来喷射长桩,则会形成直径或长度极不均匀的固结体,导致旋喷桩直径不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确保质量,需根据钻孔时获得的孔位处地层情况,对不同深度或不同土层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对硬土、深部土层和土粒大的卵砾石要延长喷射时间,适当放慢提升速度和旋转速度或提高喷射压力和泵送量[3](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在高压喷射注浆结束后1周,施工单位对成桩体进行了钻心取样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成桩质量良好,塌方冒顶洞段土体承载力显著提高。
旋喷桩施工完成后,于地表建立完善的观测网,对监测点进行闭合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掌握地表变形情况。待地表处理完成且变形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图4 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4.2 不良地质洞段后续施工方案
隧洞后续掘进应继续遵照“短进尺、强支护、弱扰动、快封闭”的施工原则,并且加强洞内、外变形监测。具体措施包括:
1)台阶开挖法:掘进断面按照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施工控制(如图5),并保证紧跟支护。
2)采用超前支护法以临时支撑土体:在顶拱处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40 cm)注浆方案进行超前支护(必要时结合大管棚支护)。施工过程中若掌子面土体自稳性较差,为防止超前小导管施工振动诱发坍塌,在超前小导管施工前首先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体系闭合。
3)保证一次支护质量:开挖断面钢支撑采用18#工字钢,间距为50 cm,并辅以150 cm×150 cm双层钢筋网片,钢支撑之间可适当增加φ25联系筋或14#水平联系工字钢;每榀钢支撑支护体系施工安装完成后,立即喷射C20混凝土进行封闭,喷层厚度为20 cm。
4)若掌子面地质为砂层、砂卵石层等不良地层,采用注浆加固和核心土注浆预加固措施。
该不良地质区域经过上述处理,塌方冒顶洞段已顺利通过,后续洞段的施工也稳步、安全推进。后续施工方案断面结构图见图6。
图5 上下台阶法开挖示意图
图6 后续施工方案断面结构图
5 结论
(1)在掘进长距离输水隧洞,尤其是在裂隙发育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必须加强地质勘探,制定不良地质情况应急预案,并加强超前支护防止隧洞塌方。(2)对于由不良地质引起的隧洞塌方冒顶,应及时封闭掌子面,稳固塌方体,并对冒顶处进行回填整平,防止塌腔进一步扩大。(3)高压旋喷桩对不良地质(尤其是黄土区域)隧洞塌方处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在不良地质情况下隧洞施工,要确保一次支护及时跟进、确保强度,并加强安全监测,确保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才能较好地预防塌方事故发生。
[1]郑陈旻,隧道塌方预警预测体系及治理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8.
[2]车广才,杜以昌.浅埋隧道塌方冒顶处理[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3(4):2-5.
[3]郭喜平,高压旋喷注浆法在黄土地区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