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泥产业迈进跨界转型的新时代

2015-07-25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5年2期
关键词:跨界水泥

水泥产业迈进跨界转型的新时代

▲栏目主持人:吕占斌

商务策划及咨询管理专家/客座教授/高级经济师/职业经理人(IPM)/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e-mail:lvzhanbin@hotmail.com

拥抱2015,地球上的人们无不期盼得到一个伟大时代的热吻,当温暖的双臂伸出时,又发现未必真能够看清了2015年的本来面目与意义。新的一年会是个什么样子?水泥产业又将如何在新背景下努力绽放现代产业之花?会不会有一种神秘能量助推水泥产业转型加速?

满怀着对2015年的展望和期待,刚把《三大系统工程撑起现代水泥产业的明天》推上第一期“老散博客”,又开始搜肠刮肚的寻找起2015年水泥产业最具价值的关键词。不知是上篇博文思路的延续,还是基于新常态的宏观大环境考量,竟然莫名其妙地萌生出一个格外看重2015年的新念头,似乎非得找出一个肯定性答案才可心安。

总的感觉是,对于水泥产业来说,2015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或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产业坐标点,一个正在发生的未来。

一个接一个的问号接力让思维的惯性难以刹车,如麻的思绪一时不能理出头绪,突然间一道光亮流星般闪过脑海——跨界。好一个跨界!对了,要的就是这个最具时代价值的关键词。于是乎,兴奋的情绪流淌到指尖上,随即在键盘上敲下了本期题目:水泥产业迈进跨界转型的新时代。

面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外部环境,如生态环保洪流的冲击越发强烈,市场“红海”的拼死拼活的厮杀越发惨烈,再盘点一下当下水泥产业的状况,现有产业内部资源释放活力受限,严重产能过剩的困厄纠缠,以及水泥煅烧核心技术又难以短期内取得根本性突破,确实是困难重重,压力山大。

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了让人欣喜的另一面,当今水泥产业已经构建起了具有不断地发展、增强和扩张的商业能力的网络优势的平台,一个值得骄傲的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平台。而依据这个大平台去发展什么?怎样拓展和释放商业能力的能量?如何把产业平台效应发挥到极致?答案的关键词:跨界。虽说这个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肯定是首选的;跨界完成大升级,跨界达成大转型,跨界实现大发展,水泥产业才能突破重塑与拆解的暧昧困局,打造一个响当当的现代产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指出:新技术在创造新市场的同时,也在并且将会继续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市场范围或产业边界。事实上,当今水泥产业经营格局正由原本的单体企业传统能力型向跨边界资源平台型过渡,原有的市场疆域、原有的产业生态都将一一被突破,产业转型正在以产业投资的跨界和产业运营的融合等方式进行着,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上中下游关系,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都必须跨界融合其他产业元素才能取得成功。如今,高谈阔论跨界,且提升到一个新时代的高度上,既是水泥产业超越产业集体行为的困境的一种人文理性的判断,也是一种可持续性长远发展的正确抉择;除了基于市场利害计算的理性思考,当然还包含了关注社会公众及子孙未来福祉的维度。

微信朋友圈一段留言写到:“老散博客有如水泥产业思维的精神道场”,这是一位多年一直关注“老散博客”的读者朋友的评价。过奖了!版主虽然不觉得重任在肩,但始终秉持在这块思想自由飞翔的原野上,尽情播撒适合现实产业发展阶段的理念种子,力求能够超前那么一小步,哪怕是起到一点点的启示作用,也感到欣慰不已!

顺口溜(1)——水泥产业不跨界,蜗壳里苦斗难逃萎缩;水泥产业跨了界,新“生态位”前景广阔。

那些“老散博客”的老读者心里都清楚,此刻探讨水泥产业跨界并不感到唐突,完全符合版主多年来对水泥产业长期跟踪研究的基本脉络,本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结果。这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水泥产业成长轨迹做出的判断,是构建现代水泥产业的三大系统工程思路的延续,是对未来水泥产业的新常态的表达。

时间的筛子淘尽万事万物之后,留下了可供人思考的星星点点的记忆碎片,让我们走到跨界这个理念的巨大背景之后,更好地发现和认知“跨界产业”的价值。

大约在五年前,整个水泥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的荷尔蒙释放高潮期,版主就是在那个扩张疯狂的环境中,率先发出了全产业链发展是现代水泥产业的必由之路的呼喊,抑或是人微言轻,抑或是被狂热扩张的喧嚣声淹没了,疯狂之下任何理性的声音都显得微不足道,整个水泥产业如此,整个国家也如此。直到2013年的上半年,大肆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水泥业界陡然间声调大变,延伸产业链成了铺天盖地的共同话语,真可谓是此一时彼一时。

从严格意义上讲,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这算不上什么跨界,本是业界内那一亩三分地,天经地义的份内之事;说它是跨界,大有生拉硬扯、自我标榜之嫌,充其量不过是在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优化整合,开句玩笑话:不过是产业圈内牌局中“自摸”而已。

然而,相对于水泥产业的历史与现实而言,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道不高不矮、若明若暗的篱笆栅子。多年?来,水泥产业内主体们总是习惯于透过篱笆栅子的缝隙,不时地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心里边犹豫着,谁也不轻易地尝试跨出一步;即便是到了今天,全产业链发展仍停留在少数企业作为市场延伸手段的层面上,看到只是对现有的有限的存量资源的优化利用,而版主从一开始就坚持认为,全产业链发展不仅仅是市场延伸的需要,要将其放到产业战略制高点上去看,它是从根本上治理产能过剩的需要,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的需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为刚刚拉开序幕的产业跨界铺路子。

之所以这样讲,因为水泥产业跨界,原有的传统型水泥产品模式、商业模式乃至于产业链模式,都无法适应和满足跨出这一步的需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成了缠腿绊脚的绳索;而变革创新水泥产品模式、商业模式乃至于产业链模式,恰恰要从全产业链发展入手,这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产业律。

试想,在产业发展的武库中,如果没有创新型产品模式,欲跨界,那你跨出去干什么呀?难道“瘸子打围——坐山喊”不成!如果没有创新型商业模式,欲跨界,那你跨出去如何运营生存呀?难道喝西北风不成!如果没有创新型产业链模式,欲跨界,那你跨出去怎样才能成真气候呀?难道浪得其名不成!从这个维度上讲,全产业链发展应该是产业跨界的前提条件,一场气势磅礴交响乐章的前奏曲,或是一篇鸿篇巨制大部头的序言,为此,全产业链发展与水泥产业跨界,总是有着天然的关联度,算得上一脉相承。

剥开浮于产业经济活动表层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表象,版主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小秘密:整个水泥产业并不清楚跨界的“界”在哪里?呈现出一种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

于是乎,在提出全产业链发展之后,紧接着又在水泥产业界明确地推出了产业疆界的新理念,也可以说是开先河之举。拓展水泥产业疆界,旨在突破旧体制的束缚,跳出十分狭窄的传统型产业地带,割断陈旧模式的羁绊,适应生态环保大洪流的挑战,确立现代水泥产业在宏观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中的“生态位”;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生态环保大洪流已经把古老的黑不溜秋的水泥产业逼到了墙角,原来的产业成长模式难以为继,不跨界没前途哇!

水泥产业疆界的新理念明确指出,以产业交叉、产业渗透、产业融合等整合方式,选择哪几个产业方向作为突破口,比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筑产业、物流配送及网络信息产业等,勾画出现代水泥产业的新版图。突破产业疆界新理念的提出,是对全产业链发展的升华,也是产业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更为产业跨界提供了智力支持。

尽管业内热衷于水泥原料规模扩张的自以为是的企业不在少数,真正具有跨界思维的老板少之又少,但也不乏勇为人先、敢于吃螃蟹的水泥产业创新者。华新水泥就是勇敢跨界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企业之一。据公司人士称,目标是未来环保业务能占到公司业绩的三成以上。2014年,华新水泥已消纳了3万吨工业危废物、41万吨生活垃圾、23万吨市政污泥、28万吨污染土、10万吨漂浮物,实际处置量105万吨,同比增长超100%。今年2月上旬,华新长山口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在武汉正式动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活垃圾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这样一来,省内处置能力占华新总量的70%,湖北成为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第一大省。

跨界给水泥产业带来的战略创新,其价值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不亚于某单项核心技术的创新,往往被人以偏狭的市场短视而忽略。它完全可以转变原有在经济及社会生态中“丑小鸭”的角色定位,以脱胎换骨的新面貌在宏观大格局中重新确立了新的“生态位”。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泥产业发展理念和经验表明,跨界是水泥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现代水泥企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水泥产品工业生产商,不再是一个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还应兼有处理和利用城市废弃物的环保功能,扮演起一个生态环保治理者的角色,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产业向清洁高效的的现代产业转变。这一转变不得了哇!新“生态位”背景下的水泥产业,肯定会在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产业排行位次会大大前移,让社会公众给予更多的点赞。

抛开上述不言,人们容易把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疆界——跨界的逻辑线简单地归结为一阵紧似一阵的生态环保政策所产生的打压效应,倒逼水泥产业向绿色生态靠拢的结果。其实,这不过是反映外部环境变化的一面,更应该认清这本来就是水泥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种源自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内生动力;怎样才能做到环保与利润的燕窝鱼翅兼得?眼下最现实的路径是千方百计把占40%的煤炭燃料成本降下来,而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料项目,替代燃料燃烧技术降低煤耗,则是现有存量资源优化利用的最佳路径。这种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必然转化为最为活跃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水泥产业勇敢跨界不回头!

回过头来再仔细的掂量一下,其实,水泥业界的人士心里都认这个账:该产业拘泥于原料水泥的产业空间还是很狭小的,如同一个资源分散而不富集、产业链狭长而无宽度的走廊,远不如别的制造业那样纵横驰骋挥洒自如,屈指数一数水泥产业未来发展可以选择博弈的策略子系统,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而绝大多数策略只不过是对既有布局做细节调整。俗话说得好“水浅养不了大鱼”,怎样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呢?出路在于产业跨界。跨界是水泥产业对原有格局的颠覆,是与时俱进谋求新布局,新价值必将在跨界中浮现出来。

毫无疑问,现代水泥产业的未来寄托在跨界身上,反过来讲,水泥产业在现有的产业疆界里折腾,不可能完成转型升级的大目标,勇敢而成功的跨界则能打破传统型产业的蜗牛壳,引领整个产业大步走向朝阳。

顺口溜(2)——甩掉旧体制垃圾性遗产,根除过时的陈旧思维痼疾,冲破被格式化的产业边界围栏。

跨界如百米跨栏,每个栏架都是一道坎。跨界往往是内外部双向同步的,千万不要以为只是跨跃设在外部边界上的栏架,其实产业内部的栏架高度一点也不比外部的低,一点也不比外部的少,最难的恐怕还是跨越思维的边界。说穿了,首先是水泥产业摒弃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负资产,颠覆旧传统产业理念,向发展战略经验的路径依赖的告别。凡是跨界融合效果好的企业,你会惊讶发现它原有的组织部门边界被彻底打破了,分工的边界被模糊了,产业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了,跨界创造的心智被激发出来了。

有一种现象在水泥业界的眼皮子底下存在了近三十年,久而久之成了习以为常的市场规则,那就是处于终端建筑市场板块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产业,大摇大摆地跨过边界围栏堂而皇之进入了水泥产业的,此案例比比皆是,好一派堂堂正正、挥师挺进的大气象;反观水泥产业界,向相关产业跨越边界围栏的案例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即便伸出脚来迈出了区区的一小步,还难免多多少少带有羞羞答答的劲儿。到底是什么给水泥产业钉上了牢不可破的界桩呢?又是什么东西在施放魔力让水泥业界望而却步呢?其原因何在?

旧体制垃圾性遗产中的水泥产业边界的界桩上,依稀可见残留的警示戒律——水泥原材料大树好乘凉,即便树上果子难以饱腹,也不愿主动跨界找食。

30多年时光也不算短了吧,难道时间的锉刀还没有磨断旧体制束缚的枷锁,是不是有点太玄乎了!从历史角度来观察,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清理了旧体制的原罪,但构筑理性底盘的水泥产业,仍然面临着一场自我救赎和自我革命,至今仍是未竟之业。历来前辈们就是这么干的,水泥业就是水泥业,我们别玩什么花样,循规蹈矩不是挺好吗!

可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水泥产业,原材料产品市场资源总是有限的,何况面临着“红海”的激烈竞争狼多肉少,难以容纳现有水泥材料生产制造业者的拥挤不堪,及其后来携带大钱袋子的潜在进入者又成群结队,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恶魔缠身不退。这就逼迫水泥产业的企业家们,除了打开思维空间,对水泥产业系统进行全息的扫描与重组,还应主动从影响自我创新的传统产业边界理念中解放出来,发现跨界产生新差异的战略竞争优势,重造可复制的跨界产业模式,否则的话,即使拥有资源也难以避免被同质化的泥石流所吞没。

此时的水泥企业,死盯着产品、品牌、渠道、管理上打转转,习惯把同业企业视为竞争死敌,明争暗斗,频出阴招损招,纷纷以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其实最凶险的敌人站在身后——同质化。准确地说,是每个水泥原料市场竞争参与者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同质化,恰恰如熊熊燃烧的干柴烈火,彻底熬干了市场需求分摊到各企业头上的有限之水,在收益递减的态势下将企业推到危险的边缘上,水泥产业不跨界行吗!

传统专业化理念埋设下的水泥产业边界的界桩上,依稀可见残留的警示戒律——水泥原材料制造是唯一生路,即便此路崎岖不平,也要一条道跑到黑。

水泥产业专注主业发展,轻车熟路,发挥比较优势,本没有错;但不顾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闷下头来一条道跑到黑,肯定没有什么光亮可言了。

说到底,发展战略犹如一把刀,如果紧紧抓住了刀背的这一面,最坏的结果也会是保护了自己;假如握住的是刀刃,情况肯定大不同了,最好的结果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前期曾在传统专业化理论的纵恿下,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否定多元化发展的风,几乎支配了整个企业界,即是在“核心竞争力”理论下衍生出一个重要推论:企业应该聚焦(focus),不应该做太多的不相关业务,请务必注意这里的两个要点:一个是太多的,另一个是不相关的。其实更关键在于,这股风的最大误区是忽视了产业发展阶段这个现实,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大小企业混为一谈,来了个本本主义的一锅烩,结果把专业化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单打一。

从水泥产业的现阶段来看,跨界多元化发展进行边际创新,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不可回避的,有点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般自然。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在内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水泥产业基于现有资源优势进行的边际创新性的跨界,立足于强化水泥制造竞争力、全产业链发展的跨界,着眼于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模式的跨界,不仅不会削弱产业核心竞争力,相反倒能产生巨大的存量资源优化整合的“长板效应”。

带着对企业“能力”理念的偏颇认识,一门心思扩张扩张再扩张,用尽吃奶劲规模规模大规模,终于品尝到水泥产业超速增长结出来的产能过剩的畸形苦果。让玩转鼠标的名冠全球的IT巨子,居然也关心起黑乎乎的水泥来了,足见中国水泥产业在全球经济中该有多么的惹眼。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如此感叹:2011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消耗了66亿吨水泥,超过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消耗量。中国水泥产量和消耗量均占全球的60%左右。这“鼠标与水泥”的激烈碰撞意味着什么,难道不值得三思吗?

面对疯狂扩张留下的累累伤疤,弥漫在整个产业的兴奋感开始退烧,人们开始怀疑死守着水泥原材料业一条道跑到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天亮呀!如今能否抗得过世界经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国内经济增速大调整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专业化理念显然无法给出最理想的答案,水泥产业不跨界行吗!

被格式化水泥产业发展路径遗留下的水泥产业边界的界桩上,依稀可见残留的警示戒律——水泥原材料制造是看家本事,即便在“蓝海”里苦熬挣扎,也要打不着鱼还得混水。

不可持续的原有水泥产业发展路径,早显露出了穷途末路的端倪,表面上看,业内企业仍然保有相当大的一块资源,还可以啃食百分之几的行业平均利润,但市场需求衰减及竞争能力下滑的速度,也让人们顿生危机感,几年博弈之后分光了产业内最后的几瓢羹,那最终又该怎么办呀!是顽固坚持“庄稼不收年年种”的小农思维,还是利用现有资源勇敢地率先跨界发展?何去何从,水泥产业正面临一场自我救赎的大抉择。

中国建材工业协会高层人士对产业现状的深刻剖析,揭示了水泥产业深层弊端及其跨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妨摘录如下:首先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自身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业的天然特征与技术装备的属性决定了延长产业链、深加工的局限性;新兴产业发展慢、规模小,高端技术缺乏掌控,决定了整个行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附加值难以体现,向其他领域跨越渗透受阻;整个行业的各个产业基本都处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众多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状况,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与经济社会进步要求有距离;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如果不从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得到突破,很难达到万元产值的能耗目标”。其次是:“转型升级行动慢和力度不足的后果相当严重。一是传统产业严重过剩,把握处理不好必将造成无序竞争下的效益下降。二是传统产业延伸与深加工缺少路径,新兴产业发展慢,在传统建材减少的情况下,新兴产业顶不上,整个建材工业会因失去新的增长点而萎缩。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不仅行业结构调整受阻,而且新兴产业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向其他产业和领域渗透的优势随着他人的占有也会丧失,落入滞后发展的被动局面。四是结构不调整、不优化,新产品发展慢,节能减排不能达标,绿色低碳没有支持,久而久之必将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境地”。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从哪里来?毫无疑问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从水泥产业跨界发展中来。水泥产业不跨界行吗!

顺口溜(3)——水泥产业跨界,发现新的“藏宝地”;水泥产业跨界,勾画企业新脸谱。

曾一度被视为战略“雷区”的跨界,如今已成为所有产业发展的共同步伐,因为事实告诉人们,哪怕只是迈出小小的一步,可能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创新,就可能搅动一场行业大洗牌的漩涡,就能打破原有产业秩序,就能重塑一个不同以往的产业新疆界与新格局。

水泥产业跨界效应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找到了新市场领域中N块收益丰厚的“藏宝地”——新利润源、新生存发展空间,此时此刻有谁还能甘心落伍呀!二是打造一批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企业——新脸谱、新引擎,此时此刻有哪个还会无动于衷呀!看来,跨界企业就是跨行业的打劫者,这一戏谑说法并不算太离谱。

一个边界模糊的水泥产业经济时代来临了;水泥产业跨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发现新疆界里新的“藏宝地”。

第一块“藏宝地”——以生态环保为“金矿脉”的城市公共资源领域。

业内外人士无不知道水泥产业成长依赖两个重要条件:从外部而言,水泥产业依赖国家基本建设及公共项目投资增长而增长,水涨船高,呈现出典型的正相关关系;从内部来看,水泥产业属于生态环保治理的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的约束力及治理成本包袱沉重。正是基于以上的逻辑关系,水泥产业通过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跨入以生态环保为“金矿脉”的城市公共资源领域,必将得到大有作为的发展新空间。

其间的道理当然是尽人皆知的,未来国家投资总体规模增速放缓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对生态环保的投入规模却日益加大,且势头不减,尤其表现在税收、金融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一年强似一年,这说明水泥产业发展外部依赖条件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泥企业的成本构成,则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多重叠加期,生产制造成本、环保治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技术研发成本等项刚性支出都在增加,侵蚀掉一大块利润收益,这又说明了水泥产业运行的压力有增无减。摆脱上述困扰的理想路径,就是涉足生态环保为“金矿脉”的城市公共资源领域,成为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固体废物的生力军,收获分享城市公共资源蛋糕、可燃废弃物节能、环保效益好一石三鸟的成效。

事实不断证明,水泥产业与环保产业融合符合市场大势,跨界发展也契合人们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其生态环境友好的双重期待。相对于国内的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技术,已经展示出循环经济模式的特有优势:一是处置过程环保系数更高;二是减少燃煤使用量;三是投资及运行成本也相对较低。国内外普遍的共识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在技术成熟度、处置洁净度、资源利用率、投资经济性、公众接受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数据显示,一些发达国家水泥窑处置垃圾的比例占垃圾总量的30%以上,而目前,全国水泥业跨界环保领域协同处置垃圾的水泥窑近20台,协同处置垃圾仅为1.7%左右,每年生产熟料约1000万吨,折合成水泥近16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

有研究表明,假如全国水泥产业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能够在总产能中拿出3亿吨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参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环保项目,即等于全国新增加了17%处置能力,每年处置量可达5000多万吨,与垃圾填埋相比可节约土地10亿平方米,与垃圾发电相比节约投资300亿元,节约标煤6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85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5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3.4万吨,生态环保效益显著。再假如每年能够达到水泥行业1/4新型干法熟料总产能,推行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便可以处理全国每年产生60%的垃圾,大大消解垃圾围城之忧。

第二块“藏宝地”——以基本建设工程及房地产建筑业终端市场为“金矿脉”的城市化红利。从以往的经验及现实状况来看,投资仍然是保障经济7%增速的重要支撑之一,尤其在当前经济通缩的背景下,国家保持相当大的基本建设工程及城市公共项目的投资规模,是不可或缺的。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出了强烈信号。这对于水泥产业来说不单单是水泥产品需求市场的利好消息,也为跨界进入这一领域淘金掘宝创造了大好机会。

尽管对城市化红利众说纷纭,但比较明确的共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还没终结,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肯定不是三年五年就能一蹴而就的。有数据表明,如果以2010年为计算起点,在以后的30年能维持平均5%的经济增长,则在204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目前韩国和台湾省的水平,对应的城市化率也理应达到韩国和台湾现在95%的水平。如按2040年中国人口预测值14.7亿计算,城市人口将达到14亿,比2010年整整多出7亿。试想7亿人在城市化过程中,又将在居住及公共设施等方面产生多大的新需求,此间蕴藏有多少宝藏?这“金矿脉”品味高低,肯定不是简单地用“可观”两个字就能描述清楚的!

基于以前的博文中不止一次地论及此问题,又是水泥产业界人士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实在没有絮絮叨叨地浪费笔墨之必要。

第三块“藏宝地”——以制造产业服务化为“金矿脉”的创新型市场领域。

无论从企业资源还是现实能力,从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发展,从微观市场还是公共社会,从国际产业经验还是自身发展战略上看,水泥产业跨界发展,除了上述两大领域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长远的大方向,或称现代产业逻辑线条,那就是水泥产业结构高级化形式——制造产业服务业化。

说起水泥产业向生态环保领域跨界,向基建及房地产终端市场跨界,水泥产业界人士并不会感到唐突和不理解,觉得顺理成章很靠谱。如果让习惯于低端制造业、沉迷于低技术门槛品牌弱化的水泥企业们,马上结束低层次制造及跑马圈地“内战”,开始跨向水泥产业结构高级化形式——制造产业服务业化,重新制定产业秩序和商业规范的大转型,实现终端产业链的价值增值,还真不像嘴上说一说那么容易。“制造业就是制造业,咋还搞服务化呀”,咱“蝼蛄嗑秫秸——不是那里的虫哇!”

说得明白一点,水泥制造业服务化就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端延伸,全面提升产品及服务附加值,增强产业自主增长能力,实现制造与服务一体化。要迎接这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大转型升级,水泥产业跨界融合必然担当起重要使命,尽管目前诸多制约跨出这一步的障碍性因素仍然存在,但透彻了解水泥制造业服务化的涵义、具体形式及其必要性,探索“互联网+”如: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及项目服务、产品服务一体化、工业领域大数据的引入应用、商业智能等跨界的新商业模式,选准突破口立马行动,是来不得半点迟疑的。

水泥制造业服务化涵盖了水泥业界梦寐以求的发达的大物流。随着定制化、部件化、预制化、终端化的产品模式及服务一体化的发展,大集团主导的产业集中度的提升,物流因素在水泥产品及服务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水泥制造与服务一体化,没有大物流平台作保障几乎是寸步难行的。现代物流方式逐步补长了水泥产品价值低、质量重导致物流成本高,运输半径短导致市场辐射半径窄,极易造成区域性过剩的短腿,也逐渐改变着水泥产业的原生态,日益满足高度竞争性商品终端市场客户便利化的需要。大物流助力制造服务一体化,大物流带动产业大跨界。

以海螺、华润水泥等大型水泥企业为例,将在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广西生产的水泥,通过大物流占据市场需求旺盛的广东市场相当大的一块份额。特别是国内水泥企业领头羊海螺集团,着手规划长江水道大物流网,部分水泥产品专用港口物流项目交付使用,旨在以大物流提高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市场掌控力。

一个边界模糊的水泥产业经济时代来临了,水泥产业跨界的重要标志之二是:新疆界里孕育出新型企业引擎。

跨界,开拓了水泥产业新疆界,赢得了新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不过是最直观的、最容易被认同的市场现象,而更深层的价值则体现在产业主体的组织架构转型上,即孕育出一代转型后的新型企业,成为继续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有人会认为跨界还不很简单吗?跟着西方发达国家水泥产业走过的路子走就好了,那有什么难的呢!企业还能啥样子?只要赚钱就成,人家怎么走咱就怎么跨呗!

事情绝不如此简单。发达国家水泥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完成多次跨界大动作了,如今同样又面临着新全球化条件下的新问题待解,况且人家国际行业领先者并没有止步呀!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水泥产业跨界,等于是把别人上百年走的路子压缩成了短短的一段,头顶上的“天花板”一层又一层,双脚下的栏架一个又一个,既有时间上的叠加,又有生态环保压力上的叠加,还有技术进步上的叠加,更有市场竞争上的叠加,具有决定意义的恐怕还是企业转型升级上的叠加。为此,跨界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借鉴发达国家水泥业界的经验,在与别人竞争不掉队的同时,还要补上历史上的欠账,应对新的挑战,关键看产业主体——企业的活力,装上大马力新引擎才能拉得动、跑得快呀!

跨界成功与否,以其孕育出一代新型的水泥企业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企业新脸谱是个啥模样呢?要立马给出个精准完整的定义,为时尚早,也是比较困难的,但已经有人形象比喻为“四不像”。这是相对于传统水泥企业而言的,既不像过去单一的水泥制造企业,又不同于一般的公共领域的环保企业;既不等同于常规的大型建筑商,也不同于金融资本运营商,更不能与一般的物流企业划等号。简言之,就是一个现代水泥产业框架下多元化跨界的新类型企业。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金隅集团,算不上新型企业脸谱的标准版,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跨界企业的标准版,这主要由于跨界方向的选择各不相同。身为大型水泥企业的金隅集团,从一个单一生产传统建材产品的生产型企业,领跑行业之先跨界发展了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与投资经营四大板块,蜕变为一个主业与境内外上市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产业集团,拥有资产近千亿元,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转优、形象转变”。乍一眼看上去,我们无法再用传统的观点来界定眼前的金隅到底是一家从事什么项目的企业,甚至会被顽固坚守本位思维的人们视为异类。这可能就是未来跨界水泥企业的新脸谱吧!

跨界思维是产业跨界的先导,它以一种新锐的思维特质,给予了水泥产业大眼光、多角度、国际化和新视野,去重新解析和应对市场、客户、业态和世界的巨变,进而提出产业交叉、融合、跨越的创新方案;更为可贵的当属充满希望的跨界行动,则展示了水泥产业创新者应变求变的胆识和决心,做好当下,赢得未来!

走进水泥产业跨界转型的新时代,让我们对水泥产业寄予了无限的期待,那黑灰色的水泥企业在跨界中,会变得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传统产业的老树虬枝上,绽放的花儿会散发出别样的芬芳;曾一度被暮气笼罩的、颜值很低的水泥产业里,洒满灿烂的朝晖——

猜你喜欢

跨界水泥
跨界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
科学家也玩“跨界”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跨界设计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水泥刨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