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机制的探讨

2015-07-25吴欣纪红兵

化工进展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技能专业人才人才队伍

吴欣,纪红兵

(1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2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广东 惠州 516081;3 中山大学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化工园区是指在符合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要求的特定区域内,依托产品主要消费区和原材料资源来源地,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及较强自净能力的纳污水域,且交通便利、物流发达、配套完善的地区,以石化、化工产业生产要素为纽带形成的加工体系匹配、产业联系紧密、原料互供、物流条件完善、公用工程共享、环境污染统一治理、管理统一规范,资源利用高效的产业聚集地[1]。近年来随着化工行业朝着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和基地化方向不断发展,化工园区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13 年底,我国化工园区数量达到490 余家[2]。

虽然我国化工园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园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学历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动较大等现象[3]。而人才作为化工园区最宝贵的资源,对于园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化工园区能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占有先机,直接关系到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做好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对于园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

1 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机制

从化工园区的组织结构来看,主要是由负责园区管理的政府部门以及落户于园区的化工生产型企业组成。化工园区专业人才的类型主要可分为从事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园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在企业内专门从事技术研究及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善于管理化工企业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和操作性难题的化工高技能人才等。因此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主要包括园区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如图1。

图1 化工园区主要人才队伍分类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5],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由人才选拔引进、人才培育以及使用人才等三部分组成,其中使用人才主要是通过不断采取激励措施,使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满足,以达到留住人才并长期发挥其才能的目的。因此,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主要包含上述4 类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培育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机制

1.1 化工园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1.1.1 强化化工园区领导干部的选拔引进

为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在化工园区发展中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化工园区的领导干部选拔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能推动化工园区持续发展作为园区领导干部的重要遴选标准。坚持选拔“思发展、会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以及“懂经济、熟化工、会管理、善服务”的园区管理干部,从源头上不断强化园区领导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园区干部选拔范围上要打破地域、系统、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坚持面向全国公开遴选优秀的干部,特别是在类似园区有过管理经验的干部进入化工园区工作。

1.1.2 加强化工园区领导干部培养

根据园区领导队伍建设现状和干部成长规律,大力展开园区领导干部培训,坚持“用世界眼光谋划培训”的新思维指导化工园区领导人才培训工作。①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园区领导干部培训机制,推进园区干部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②根据化工园区的发展要求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适时就园区经济、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规划建设、生态环保、安监应急、服务企业等方面知识和相关技能展开专题培训;③鼓励园区领导干部到基层锻炼,采用部门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选派一批干部到经济发达的化工园区或重点企业进行培训锻炼,安排部分干部到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的基层挂职锻炼,鼓励园区干部到园区服务窗口、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不断提高园区干部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

1.1.3 加强化工园区领导干部考核激励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设“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化工园区干部选聘机制,按照公开、平等、因岗择人的原则,合理配置化工园区人才资源,切实增强化工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工作业绩与奖惩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化工园区建设成就纳入考核范围,加大对化工园区领导干部的奖惩力度。对素质高、业绩好、成绩突出的干部,予以重奖、重用,对工作能力不强、实绩不突出、表现不好的干部要予以适当的惩罚并及时进行组织调整[6]。

1.2 化工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2.1 加强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

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在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园区企业作为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体,要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面向社会进行推介、招聘,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全国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进入化工园区干事创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力争在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的同时,也大力引进企业管理人才。另外要拓宽引才渠道。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观念,打破地域界限和身份限制,采取咨询、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多种形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2.2 加大化工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

以提升化工园区及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结合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情况,组织力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企业战略、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努力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人才的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在培训方式上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采用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依托重点高校,组织园区企业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参加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及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选送企业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培训。重视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化工园区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园区发展特点、面向各类企业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养体系。

1.2.3 完善园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

组织开展化工园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选活动。根据企业对当地贡献、生产经营、依法纳税、技术进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指标,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的激励措施,积极宣传对化工园区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为企业管理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3 化工园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3.1 加强化工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

一方面要加强化工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平台的硬件建设。良好的工作平台是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因素,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化工园区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园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园区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吸引的主体,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平台。园区政府要以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以提升园区技术研发水平为目的,积极构建园区中小型企业孵化平台、产学研技术转化平台、化工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高级技术人才吸引平台,在不断增强化工园区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园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载体,以增强化工园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度。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专业人才评价选拔机制。着重确立园区专业人才选拔标准,健全评价手段,打破强调学历、资历,忽视技能、业绩的做法,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有利于人才成长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科学选拔引进 体系。

1.3.2 加大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实施化工园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在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园区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向园区集聚。根据园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知识更新要求,积极组织举办不同形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讲座。通过园区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等活动。支持园区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程评选,全面提升园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1.3.3 建立园区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化工园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强调“引得进、用得好”,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留得住”。第一,利用待遇留人[8]。引导园区企业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薪酬标准,推行绩效工资挂钩、专利技术参与分配等分配方式,不断提高化工园区专业技术人才的薪资待遇。第二,注重情感留人。真正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专业技术人才,使专业技术人才从内心上融入到园区的建设发展中去。第三,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在硬件方面不断改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化工园区整体形象,为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软件方面,通过为园区高层次专业在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归属感。

1.4 化工园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4.1 建立园区高技能人才选拔引进机制

健全化工园区高技能人才使用选拔机制,应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以体现技能人才岗位贡献价值为导向,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使真正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保证高技能人才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化状态。

1.4.2 健全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为基础、培训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当地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化工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是园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引导园区企业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园区企业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转岗培训和业务研修等多种形式,对高技能人才开展提升培训;引导园区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化工园区企业和职校之间的合作,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园区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4.3 健全化工园区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以园区企业及当地政府相结合有效的园区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园区企业要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凭借职业技能及业绩贡献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晋升和加薪的分配的激励机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园区高级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推荐高技能人才参加上级人才评选,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及社会 地位。

2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专业人才构筑的实例

2.1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概况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自2001 年开发建设以来,随着炼油、乙烯项目的顺利投产,大亚湾石化区已成为惠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和广东省沿海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东省政府列为5 个重点发展的石化区之一。2011 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联合授予“十一五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同年被广东省经信委认定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2012 年被列为国家首个石化区环境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试点单位,2014 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定为全国化工园区综合排名第2 强的园区。大亚湾石化区之所有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以及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石化基地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其大亚湾石化区专业人才的构筑是密不可分的。

2.2 惠州市及大亚湾区人才计划

惠州市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建设。为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育各类专业人才,2013 年惠州市重点打造了“天鹅计划”和“东江学者”培养工程两大人才品牌工程。“天鹅计划”主要是大力引进惠州市支柱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各类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重在强调人才的引进;而“东江学者”工程是着力培养一批成为国家级专业人才,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惠州市还实施了“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和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首席技师培养工程”等一系列专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以壮大惠州市专业人才队伍和增强全市创新能力。

大亚湾区为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中人才紧缺问题,采取了“双十双百”人才引进工作,力争引进十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名重点产业高端人才、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和百名管理人才。并实施了“海纳英才”计划,启动高层次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引育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党政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等6 项人才计划,大力推进大亚湾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在大亚湾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3 大亚湾安监局在园区领导干部建设方面的举措和情况

作为石化区的关键管理部门,这里以安监局为例说明在人才构筑方面的举措。首先大亚湾安监局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多渠道柔性人才引进措施。一方面结合安监局人才需求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国著名高校招取一批具有化工、安全管理专业背景的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不断强化领导人才的学历、专业背景及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聘请在中海壳牌等国际著名化工企业中具有多年从事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退休领导作为园区安全高级顾问,全面为大亚湾石化区的安全状况诊断把脉。其次在安监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方式。定期聘请来自中山大学、中海壳牌、中海油等一批著名高校及化工企业内的专家展开石化安全方面的学术讲座以及举办各种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并且鼓励和支持安监领导干部以不脱产的方式攻读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不断提升安监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在实践方面,深入石化区生产一线,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不断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沟通,逐步提升领导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上述举措,大亚湾安监局成立了办公室、安全综合监督管理科、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科、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分局等多个职能部门,且每个部门都形成了具有不同学历、专业的多层次人才梯队。

2.4 中海壳牌公司(中外合资)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化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

作为区内世界500 强企业的代表,这里以中海壳牌为例介绍大型企业在人才构筑方面的举措。第一,中海壳牌树立了强烈的专业人才构建意识。把人力资源管理从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关系企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将专业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来进行管理。第二,在人才引进方面本着“发现未来的老板”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筛选。中海壳牌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希望把员工培养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因此在招聘时非常注重人才的发展潜质,壳牌将其定义为CAR,即成就欲、成就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而不强调专业、学历背景。第三,中海壳牌设有一整套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会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设置每个员工的培训科目和课程。同时中海壳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边学边干,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除了安排参与各种项目组外,还将企业营业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送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另外中海壳牌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壳牌网上开放大学里面学习商业、技术、管理、交往、心理等多门在线课程以及远程培训。第四,建立导师制度。运用企业中企业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促使专业人才快速发成长。第五,为专业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的个人发展计划包括目前岗位情况、人才特质、短期目标、长期规划、专业人才的个人期望以及发展需要的时间等,帮助专业人才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帮助每个专业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5 中创公司(民营)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化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和情况

作为区内民营企业的代表,这里以中创为例介绍民营企业在人才构筑方面的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创化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公司设有阅览室,建立全公司的学习体系,鼓励并支持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同时协助每一个新来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人才逐步实现个人目标。

在人才激励方面。中创力求为每一个干事业的人才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并制定了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公司建立经营管理人才以企业效益及收入为考核主要指标,专业技术人才以产能为主的考核体系,激励企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进取及发展。

目前中创凝聚了500 多名技术、管理精英。公司职工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2%,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10%以上,构筑了强大的专业技术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正是因为中创化工的人才建设,使得中创化工被评为“小巨人”计划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称号,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

2.6 惠州市化工高技能人才建设

为适应构建惠州市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惠州市通过加大对化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建设。一方面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中职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大对惠州学院等高等院校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惠办学,大力建设化工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对化工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和激励,创造高技能人才“扎根”惠州的良好氛围。通过制定《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化工高技能人才在职称评聘、项目安排、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制定货币补贴(购房补贴、房租补贴)或房屋租住(人才公寓、购买商品房)等方式的高技能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并授予荣誉称号和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化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激励,全面培养造就惠州市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化工高技能人才队伍。

3 结 语

化工园区的发展,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人才。当前,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处于加快起步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离不开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积极构建以化工园区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能人才为核心的园区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园区人才队伍水平,对于促进园区长期发展和增强园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顾宗勤. 我国化工园区建设和发展[J]. 化工设计,2004,14(6):45-46.

[2] 陈祎淼. 提质升级化工园区发展方向确定. 中国工业报[N]. 2014-06-12.

[3] 张海云,左泽军. 塔城地区化工园区发展建设思考[EB/OL]. http://www.xjkunlun.cn/zzgz/rcgz/gbrcyj/2010/2005356.htm.

[4] 杨金林,杨峥嵘. 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园区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J]. 人力资源,2012(10):46-47.

[5] 元玉台. 企业人才资源机制建设探索[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6] 石锐. 天津开发区干部素质提高与对策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6.

[7] 卿黔新. 贵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06.

[8] 徐宏彬. 湖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高技能专业人才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